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位于哪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自从古典名著《红楼梦》问世以来,“大观园”这个词似乎就代表了一种理想的、艺术的乌托邦之国。甚至连“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成为了一种日常歇后语。
几百年来,人们对于红楼中所描写的大观园具体在哪里,也是猜测众多,莫衷一是。很多人认为是北京的恭王府,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南京的随园。不过,这些说法从时间逻辑上来一推,都不攻自破了。恭王府是和珅于乾隆四十一年到五十三年期间初建的府邸,后来经由恭亲王奕䜣大规模扩建,才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恭王府。而南京的随园,是由晚清文学家袁枚建造,时间大概也是在乾隆后期。这两个地方的建造时间基本上都在曹雪芹成年后或者更晚,所以,基本可以排除大观园就是这两个地方的说法。
中国的古代园林建筑,绝对不仅仅是属于单独的建筑领域。它集中了关于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书法、绘画、文学、音乐、甚至哲学的所有思想,是综合的文化艺术的最高体现。它的形式也是从山水田园,到宫廷庙宇各不相同。在曹雪芹写红楼梦,描绘出大观园之前,也有无数的前人曾经用各种方式描绘过关于建筑或者园林、甚至茅舍的文字。
远的有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向世人描画出了一幅理想的世外园林。近一些的有略早于曹雪芹的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的《人境园腹稿记》。这是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文章,却非常详细的描绘出了一个叫“人境园”的园林建筑规划。从名字看,园林借用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古诗意境。看了这篇文章,不得不让人怀疑曹公的大观园设计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这里的。
比如这一段:亭前植红药,曰“药栏”。亭后作一长轩,疏棂短槛,四五槛,使其障日通风,以荫兰桂,曰“并香榭”。其药栏前临荷池,作一小船房,四面轩敞,但安短栏,不设窗,背亭向池,曰“荷舫”。出舫南行,接一板桥,红栏翼之,跨池穿河,小作曲折,曰“分香桥”。桥尽即置一五间长房,曰“藕花书屋”。
如何,这一段的文字描写,俨然就是大观园里的“藕香榭”、“荇叶渚”和“芍药圃”几处。除此之外,还有竹影森森的潇湘馆,芭蕉海棠的怡红院,甚至李纨住的稻香村,宝钗住所的别称“雪洞”等等,都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到影子。甚至连各个馆院亭榭的名字,曹公也大多只是稍稍改动一字而已。若论抄袭,曹公的抄袭功夫,这也算相当了得了。
其实,不管是《桃花源记》,还是《人境园腹稿记》,大多都是文人们思想中臆造出来的。虽然有一种说法,说《人境园腹稿记》是高凤翰为朋友的园子所做的设计规划文字稿,但毕竟没有留下真实的园子,所以可以忽略不记。曹雪芹的大观园,应该也是如这些一样,属于曹雪芹结合了前人对园林的描写,加上他本身对当时北京南京苏州等地的园林的综合,而臆造出来的一座大园林。
所以,如果说大观园到底在哪里,我想最好的回答应该是:在曹雪芹的脑海里,在他的文字里,在每一位读者的想象里。
再说,几百年来,大观园之所以神秘,之所以那样美轮美奂,可能也正是因为它根本不存在于现实中的缘故吧。它的意境大过于它的真实存在,它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想象的美好。
1984年,北京政府根据《红楼梦》中的描写,于北京西城护城河畔建造了一座现实中的大观园,先是用于电视剧的拍摄,后来开放成为景点。真正把曹雪芹文字当中的大观园搬到了现实中。可是,无论怎样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似乎总是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也许那个东西正是人们脑海中不能实现的美好,也许它正是那个叫做“意境”的东西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