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频道中华经典诵读直播(重视体验教育经典诵读)

今年秋季,山东全面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并纳入必须课程,成为国内第一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三个学段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省份。经过半年试水,传统文化课程在省内中小学落地开花,形成了传统文化实验校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与语文、历史等科目的紧密联系,传统文化课上成了“语文课”、“历史课”的现象大有存在,怎样才能上好传统文化教育课成了不少教育从业者探究的问题。

12月27日,全省传统文化教学观摩暨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第二届年会在济南开幕。业内人士指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重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验,传统文化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融入时代、融入生活、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引领学生成人成才。

山东教育频道中华经典诵读直播(重视体验教育经典诵读)(1)

传统文化课需重视学生文化体验

山东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理事张光义在年会上分析了省内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状况。他认为,作为一门“蒙学养正”的课程,传统文化课要避免上成“语文课”或者“历史课”,而应当突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趋势,有可能成为山东教育的独特品牌。”

张光义指出,传统文化课程要坚持“独立 融合”的课程格局,一方面形成独立学科,组建专业教师队伍、独立进行教学研究和课程教材研发、完善教学装备和教学评价体系,规范山东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要渗透进入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提到,普通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宗旨为:坚持“以文化人”,注重“知行合一”,以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光大,中华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济南幼儿高专林志芳认为,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与其他科目多有重合的情况下,传统文化课程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课程品格”,即区别于学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养成、人格养成和礼乐教化,所以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知道之学而是体验之学,不是传授之学而是教化之学。通过体验文化魅力,实现师生道德的共同养成。” 林志芳说。

在年会的课例观摩环节,山东师大附小以《正衣冠》为主题,指导学生诵读理解节选自《弟子规》和《礼记》的部分名言,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加以指导。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刘霞在评课环节中提到,从“冠必正,钮必结”到引导学生养成整理学习生活物品的习惯,传统文化成为了学生们能够运用到生活中的行动指南。

山东教育频道中华经典诵读直播(重视体验教育经典诵读)(2)

诵读经典成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形式

课例观摩环节中,曲阜市实验小学、山东省实验中学分别针对小学生和高中生讲解了《论语六则》和《诗经》,在课堂上诵读经典占据了很大比重,其中山东省实验中学老师郑妍为学生介绍了古诗文吟诵规律,指导学生把《周南·桃夭》“唱出来”。评课环节中,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万福成对这一体验活动表示了赞赏,万福成表示基于汉字的表意特征,诵读经典应成为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

“在背诵过程中理解经典,在理解过程中记忆文化。”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国学》编辑部主任李娇龙认为,诵读经典作品有助于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争议的部分和内容是否应该诵读学习,山东省教科院副院长李文军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是单单背诵《弟子规》或者《二十四孝》,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甄别筛选,去掉不符合现代公民教育的内容。“我们鼓励全省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深度探讨传统文化教育,但前提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课程纲要标准进行。” 李文军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