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皮影戏文化遗产 孝义皮影戏影子的艺术

孝义皮影戏文化遗产 孝义皮影戏影子的艺术(1)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2006年5月20日,孝义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戏的起源

孝义皮影戏文化遗产 孝义皮影戏影子的艺术(2)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文化遗产 孝义皮影戏影子的艺术(3)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孝义素有“皮影之乡”的盛誉。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孝义皮影中的影人造型是用驴皮、牛皮或者羊皮雕簇而成,由头楂、影身两部分组成。影人头楂有生、旦、净、末、丑,还有仙佛、妖魔等,影身可分为上身、下身、臂、腿、手等,各部位关节灵活。演出时,头楂插在影身的颈套里,根据角色的需要任意更换,与影身组合成扮相、形态各异的影人。在表演艺人的操纵下,影人靠灯光的透射映现在屏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的配合,作出坐、卧、行、走、踢、打、翻转、提袍甩袖、腾云驾雾等各种动作,形成了栩栩如生的戏剧表演形式。

孝义皮影主要有皮腔纸窗影戏和腕腕腔纱窗影戏两种形式。皮腔纸窗影戏因其以白色麻纸做窗亮影,民间习称为“纸窗灯影儿”,又因其演唱时,以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学术界称之为“吹腔影戏”;腕腕腔纱窗影戏,因其在演唱过程中,有一个“碗碗”状的铜铃(俗称“盅盅”)参与唱腔和曲牌的全部伴奏,并由它来掌握整个音乐节奏,故得名“碗碗腔”,又因其同时以纱为窗亮影而称之为“纱影戏”。孝义皮影戏的影人造型逼真,衣着雕镂精细,繁而不乱、简而不疏、刀法屡利、色彩明亮,影窗效果清晰、明亮大方,音乐古老而独特,唱腔属于板腔体,但又保留了联曲体的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唱词中方言土语琅琅上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