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的勇与兵的区别(清兵制服上的兵)
我们从电视、电影里面看到的清兵形象,大家注意到没有:
有的清兵胸前写的是“兵”字。
有的清兵胸前写的是“勇”字。
请问,为什么有的写“兵”?有的写“勇”?
“兵”和“勇”,有什么区别呢?
这些都是有国家编制的“兵”,制服上缝有“兵”字,不过这张应该是剧照
哈。
其实简单地说,就相当于
“警察”和“辅警”的区别
在清朝的时候,正规军有两种:
一种叫八旗,一种叫绿营。
其中,八旗是满洲兵,绿营是汉族兵。
八旗和绿营,都是正规军,他们的胸前,都写的是“兵”。
他们都是具有“国家编制”的正式军人,是定期领国家正式军饷的。
清末的“巡兵”,国家编制,制服上缝有“巡兵”二字
八旗兵和绿营兵,当时叫“军户”,也就是说,世世代代,不能做别的,只能当兵。
但是呢,时间久了,八旗兵、绿营兵,逐渐都腐败了,因为平时安逸惯了,几代人下来,人就废了,平时操练做个样子还可以,一旦上了真正的战场,已经不能打仗了。
所以,到了打太平天国的时候,八旗兵、绿营兵,都派上去,但是,都不中用,都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
这个时候,曾国藩“丁忧在家”,清政府叫曾国藩在湖南老家,组织湖南的农家子弟,组成一个临时的“非正规军”,去打太平天国。
这种“非正规军”,没有国家正式编制,所以当时不能叫“兵”。
只能叫做“勇”。
当时也叫“乡勇”、“练勇”,“湘勇”。
他们的胸口,写的不是“兵”字,而是“勇”字。
清末的“缉勇”,非国家编制,制服上写着“缉勇”二字
“湘勇”,后世人称“湘军”,打完仗之后,就必须解散,因为,他们没有国家编制,不是正式的国家军队,都是临时组织的,一旦战争打完,就要解散。
这就是为什么,攻破天京之后,曾国藩要主动上奏朝廷,请求准许裁撤“湘勇”,也就是湘军。
因为“湘军”本身就是临时招募的,它不是国家正规军,没有编制,一旦事儿办完,就要解散。
这就是清朝时期,“兵”和“勇”的区别。
简单地说,
“兵”是正式工
“勇”是临时工
或者说,“兵”是正规军,而“勇”是合同工。
制服上缝“勇”字的清兵,都没有编制,不是国家正规军
也可以说,“兵”相当于是美国海军陆战队,而“勇”则相当于是美国黑水保安公司。
大家,都看明白了吗?
好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
既然“兵”是正规军,而“勇”是团练,那么为什么在晚清时期,“勇”比“兵”更能打呢?
“兵”是正规军,按道理应该比“不正规”的“勇”更能打才对呀。
答案可以一言蔽之:
民营效率
优于国营
别笑。
仔细想之,是不是这么回事?
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亲爱的读者,这个比喻,是不是很有趣呢。
哈。
清末的“壮勇”,没有国家编制,制服上缝有“壮勇”二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