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四部曲三观真的好吗(那不勒斯四部曲)
《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文版封面
好久没有像读“那不勒斯四部曲”这样酣畅淋漓的体验了。这套小说故事简单,人物不多,但经过作者埃莱娜·费兰特的细细描摹,以明快、流畅的叙述节奏,令人根本停不下来。
“四部曲”包含了4本书,按时间顺序分别是《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我看文学作品,不放过一个字,到了第四本我放慢了速度,似乎舍不得把这么好看的小说一下子读完。
也许你会好奇了,这部描述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破败不堪的城区里、两位女主人公长达半个世纪的友情的小说,到底有啥好看的?答案见仁见智,一万个的读者会有一万种观感。
而优秀作品的厉害之处,在于引起不同类型的读者的深深共鸣。
也许因为像读金庸一样的阅读心流(故事没有金庸精彩,但沉浸式的愉悦是类似的),也许是看复杂的人性(比如嫉妒),也许是看女主“我”如何通过努力读书、受高等教育,不断实现阶层逆袭、提高社会地位,也许是看女性的成长和她们之间的友谊(尤其是另一位女主莉拉只读完小学五年级,两个人的成长轨迹越来越远的情况下),也许能从“我”和“我”粗俗的母亲的关系中看到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也许是透过小人物群像,看到那不勒斯、乃至意大利的历史风云和社会变迁。
我不是原著党,去年看完HBO热播的、经原著改编的《我的天才女友》,才开始想看完整的“四部曲”的。电视剧拍得非常细腻,布景和镜头语言考究,剧情尊重原著,很值得看。去年“四部曲”的中文版才算出版全了,但在国内反响还不是很大,但最近默默地占领了各大书店的畅销书展台,好评如潮。
既然“四部曲”的后三本小说拍成剧集没那么快上映,我还是先睹为快吧。我就以我的视角,说说这部长篇小说的闪光点。
一对闺蜜,跨越时间的友谊“四部曲”中两位女主的友谊,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从少年写到暮年,不管在文学中还是现实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我的天才女友》剧照
这就不得不提它的作者埃莱娜·费兰特了,她至今还神秘地隐藏在作品身后。即使小说爆红,在海外引起了“费兰特热”,也谢绝参加一切露面的公众活动,比如电视节目、签售之类的,只接受过少量优质杂志的专访,比如美国的《大西洋月刊》、国内的《三联生活周刊》等。
她的出版社也帮她继续隐姓埋名,所以无从知道埃莱娜·费兰特是她的真名还是笔名,甚至不知道是男是女。大家之所以用“她”,是因为作品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和对女性心理深入刻画,觉得费兰特肯定是个女作家,只有女人才最懂女人嘛,男作家怎么写得出来呢。
假如真的是自传性质的小说,书中的“我”埃莱娜·格雷科是上个世纪40年代生人,那费兰特和她的“莉拉”应该都是40后。
40后的世界我不懂,但那一代人,真的很有可能维系一段从小到老的友谊。就像小说中一样,两位女主从小学读书开始暗暗较劲,到不断升学,到婚外爱上同一个情人,到比做母亲谁更成功,到写作方面到底谁更有才华等。
小说中的世界很小,女人的世界也很局限,无非是那不勒斯的城区里的事,最多延展到意大利。最神奇的是,女主“我”从小埋头苦读,升级打怪,考上了比萨高等师范大学,一路上遇到了很多比莉拉有才华、有文化的女性,比如“我”的老师们、婆婆、大姑子等等,但都没有引起“我”的关注,“我”始终对莉拉又爱又恨,彼此怀着复杂而强烈的情感,在两个人的成长中不断深化、延长。
这让现代人惊叹不已。国内经过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城乡差距增大,我很难想象,一个出身五六线城市的女生,扎根一线城市后,又因为和老家的、年少时期倾慕的情人而毅然离婚、返回老家,后来和情人分手,创作小说成为著名作家,老年时期又离开老家、在二线城市定居。在整个过程中,“我”和闺蜜莉拉,既互相嫉妒又互相扶持,就像难以分割的连体婴儿一般。
这在快节奏、加速变化的当代中国是很难理解的,尤其在所谓“认知升级”、“不断迭代”的互联网社会,人的一生中由于求学、工作、生活、地缘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得换多少拨朋友啊,“发小”越来越稀少,时过境迁就自然不联系了。
依我看,成年人如果想认识新朋友(纯粹的朋友,不带有人脉、利益目的的那种),从不熟到熟,至少得有两三个共同熟悉或喜爱的优势话题,不然不足以支撑忙碌之余、约人聚会需要耗费的心理能量,而且可能话不投机或冷场。
而小说的魅力之一,是让我们穿越时空、在那个时代的那不勒斯小镇上,体验我们现实中少有的人性,在那个语境下理解“我”的想法,使我们更具有同理心。
也许是因为当时教育不发达,也许是莉拉天赋异禀,总之,“我”终其一生,都仰望、艳羡莉拉的天才,“我”的创作灵感都是被莉拉激发出来的,甚至可以说,“我”的作品都是莉拉借助“我”的头脑和手写出来的。
而莉拉就像一个坐拥着才思矿藏的富翁,她就是懒得开采,偶尔随意挥霍。她也视“我”为她的替身,当“我”取得成就时,她都很高兴,觉得“我”替她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在张扬个性、人人想人生出彩的现在,很少有同辈朋友,把才华寄生在别人的身上了。
最古老的一种人性——嫉妒“四部曲”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亮点是对嫉妒的挖掘。
从嫉妒的对象上看,有女人之间的嫉妒,有男人对女人的嫉妒,有长辈对晚辈的嫉妒等,而嫉妒的内容,有对才华、美貌、社会影响力等,不一而足。
《我的天才女友》剧照
为什么嫉妒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情感?因为早在物质匮乏、生存资源贫瘠的远古时代,人们过群居生活时,一个人的优势直接影响到有限的资源分配不均,使其他人的资源不充足,引起其他人产生既羡慕又憎恶的心理,还会引起百般阻挠被嫉妒者成功的内斗。
小说把这种小心眼发挥得更深远。“我”在中学时,想在一份重要杂志上发表文章,花了很多心血写成,但投稿后没能发表。到了中年时期,当时帮“我”提交稿子的“我”的情人尼诺承认,当时他看到“我”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他不相信是“我”写的,他嫉妒“我”的才华,于是没让“我”发表。“我”时隔多年还是很生气,因为中学时“我”还以为不被杂志认可,心里特别难过。
后来“我”离婚后想再出书,当年一手发掘“我”的第一部小说的前婆婆,读完新小说后大肆贬低,说“我”写得太烂,以致于“我”很久都没有信心出版。后来“我”被出版社催稿催急了,端出了几年前的手稿,出版社说新小说特别精彩。“我”前婆婆得知后,还发动各种关系想影响出版社,阻止新书的出版,但没有成功,反而是新书大卖。
这里的“我”前婆婆可是一位高级知识女性,在意大利拥有高阶的社会关系网络,除了想报复“我”和她儿子离婚之外,还有一种文人相轻的眼红,心里愤恨,不惜花费自己宝贵的精力和资源去阻碍别人。
“我”也不例外,“我”一直在嫉妒莉拉的天赋。即使“我”晚年功成名就,发现莉拉在电脑前写东西,还是会怀疑她在写一部绝世名作,一旦出版就会立即遮蔽了“我”一生所有作品的光芒。虽然“我”很成熟,“我”不会那么坏,如果她出书“我”肯定会帮她,但“我”还是焦虑不安,生怕她真的写出来。
除了友谊和嫉妒,小说本身足够吸引人,值得推荐。书中各种人物活灵活现,故事偶尔会有惊人的反转。我个人觉得最后的结局不明确,有好几件事嘎然而止,没有交代。而且,我很想吐槽译文中“熠熠生辉”,至少每本书中出现过两次,中文里不是没有别的词替代“熠熠生辉”了。
总之瑕不掩瑜,也许作家不想露面,就是想让作品本身说话,看到底能流传多久、多广、多深。人性亘古不变,人性刻画得好,就能令全世界不同的人在阅读的河流中看见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栩栩如生的倒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