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新农村建设试点镇 江苏淮安红色村镇
澎湃新闻记者 陈卓 实习生 黄欣然
短短十年时间,从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全村负债7.8万元的经济薄弱村,到村集体年收入过百万、村民们都搬进了漂亮的现代化小区,江苏淮安的“红色村庄”——刘老庄村的蝶变之路,正是我国不少地方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生动缩影。
7月30日上午,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淮安市委网信办主办的“红色村镇 小康之路”融媒体新闻行动启动仪式在淮安市生态文旅区举行。 网信江苏 图
2020年是我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而革命老区等老少边穷地区往往是扶贫攻坚的难点所在,这些地方能否如期脱贫,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含金量”。
日前,澎湃新闻(thepaper)记者跟随江苏省“红色村镇 小康之路”融媒体新闻行动采访团,奔赴淮安多个“红色村镇”进行深入采访,发现这里的革命老区也正在谱写一份令人惊叹的“小康答卷”。
淮安市淮阴区的刘老庄村,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浇灌的一片热土。1943年春,新四军的一支部队从陕西杀到苏北,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82名战士在刘老庄与1000多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不幸的是,部队的82位勇士最终全部牺牲。
1955年,淮阴的居民为了纪念在刘老庄牺牲的这82位烈士,种下了82棵青松。青松代表着革命先烈顽强不屈的精神,也见证了刘老庄村半个多世纪的变化。
就在十多年前,2009年,当时的刘老庄是江苏省的经济薄弱村,每个村民每年还挣不到3000元,“全村没有一个工厂,没有一家企业”。当时,村里在外工作的“能人”朱林响应组织号召,回到家乡刘老庄当起了村党总支书记。
如何向土地要钱,是朱林上任之后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他将自己之前在苏南做工程项目的经验和方式运用到贫困村的发展建设上来,创新性地提出“农村企业化”的方针。
“企业化就不能种地”,朱林将自己企业的招投标资质无偿转让给村集体,并发动党员干部借钱筹款在村里成立建筑公司;将全村3400多亩土地流转为高效农田,用来打造果树采摘园、建太阳能发电厂,同时引进服装厂、影视基地等投资项目。
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刘老庄由原来的负债7.8万元,变成了村集体年收入过百万。2012年,刘老庄的村民集体搬进了现代化住房——“红色家园”小区;2019年,村民年均收入达到了24000元。
迎着刘老庄发展的浪潮,村里不少原本外出务工的年轻劳动力也选择回乡创业,朱海兵就是其中一员。“我之前一直在上海一家IT公司做管理类的工作,后来慢慢发现无法完全融入大城市的生活,再加上家里只有我一个儿子,还是觉得回家好,落叶归根嘛。”
2009年,朱海兵回乡租了第一块土地种植葡萄,仅有38.3亩。往后的每一年,从常见的水蜜桃、草莓,到中国农村罕见的碧根果,朱海兵都在尝试种植适合在当地生长的瓜果。
如今,朱海兵和妻子共同创办的“香园农庄”已经发展为一个以采摘瓜果和农家乐体验为主的小型农庄,采摘园占地200亩,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了400多万,不仅带动了本村100多户村民的就业,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年轻劳动力。
“不少人吃过奶油味、椒盐味的碧根果,但没有吃过原生态的鲜味碧根果。”朱海兵正尝试进军在中国还处于空白的“鲜味”碧根果市场。这次他一口气流转了2400亩土地,“希望未来能做到1个亿的产值”。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青松依旧挺立,但刘老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经济薄弱村变成了小康村,“村民”变成了“市民”,这片红色热土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像刘老村这样,澎湃新闻记者在江苏淮安走访期间,发现多个“红色村镇”均依靠自身的努力,通过探寻适合自身特色的、各不相同的脱贫发展路径,摘下了昔日的“穷帽子”,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小康现实。
比如,洪泽区西和顺镇张福河村,这是是洪泽湖畔的一个小渔村。这里186户村民,过去靠捕捞洪泽湖的鱼虾为生,现在则转向了旅游和精养螃蟹。目前,张福河村被评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有65家农户从事电子商务,村里发展最好的电商农户年销售可以达到300多万。
再比如,盛产名酒的涟水县高沟镇扁担村,是江苏省“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有低收入户94户,共365人。为了让扁担村尽快脱贫、实现增收,2018年扁担村启动实施蚕桑产业园项目。
扁担村历来就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据高沟镇宣传委员翟长颖介绍:“以前我们这边养蚕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养自己的,没有集中起来。村里有一位王教授在江苏科技大学工作,刚好学校里有蚕业研究所,他就作为中间人,把研究所的养蚕技术带到了村里。”
项目所用的桑苗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制的杂交新品种——丰驰桑。“这种桑不是可以长成桑树的那种,而是像韭菜那样,可以一茬一茬地割。”每年收割4茬,高频次的收割确保蚕宝宝们的粮食供应。
饲养的蚕也是抗病、抗药性强的新品种,生长期为21或28天,采用套养的新模式,第一批蚕养到20天左右的时候,第二批蚕就可以孵化。在每年的5月到10月这六个月的时间里,可以养10批蚕。
新品种的桑苗和蚕,新的养殖模式,极大提高了蚕棚的利用率。扁担村整个项目区占地600亩的80个蚕棚,每次可容纳400张蚕纸,蚕茧销售额可达60-80万元,一年销售收入600-800万元。
现在在蚕棚里干活的多为扁担村的老奶奶们,她们从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养蚕,经验丰富,对蚕也有特殊的感情。“现在梅雨季节,桑叶上有雨水,吃了对蚕不好。就等出梅后复工,再‘服侍’蚕。”今年58岁的陈秀芳说,以前自己养蚕一次卖十几块钱,只能买件小花褂子穿穿,现在不一样,在园里干活每天有90块钱,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也有租金,可以买更多好看的衣服了。
高校提供技术,政府牵头投资,合作社组织养殖,农户积极参与。扁担村的村民通过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将原本分散的小农聚集起来,发挥各方优势,实现了脱贫致富。
江苏省淮安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毅表示,近年来,淮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江苏省委省府决策部署,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勇于破题、善于解题,书写了精彩纷呈的“小康答卷”。综合实力“步步攀升”、产业结构“华丽蝶变”、城乡环境“生态宜居”、民生保障“幸福满满”、发展前景“未来可期”,这些正是淮安决战全面小康的生动写照。而本次淮安一地的小康“盆景”,正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其中一道“风景”。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张亮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