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报告(黄河流域生态家底)
来源:【中国科普网】科普时报讯(记者胡利娟)黄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其生态“家底”如何?,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报告?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报告
来源:【中国科普网】
科普时报讯(记者胡利娟)黄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其生态“家底”如何?
8月16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河生态研究院对外发布的年度报告《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显示,我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的需求和政策措施,对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尤其是2015年以后,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于稳定,林、草、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从面积增长转向质量提升,生态环境呈现持续向好的趋势。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生态最直接客观的反映,其引起的景观格局演变,能够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为全面了解黄河流域生态情况,我国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的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利用遥感监测等数据,对黄河流域近40年(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林草等生态工程推动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改善趋势明显,特别是林地、湿地水域恢复明显。
黄河流域草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等生态用地占 70 %以上,大都分布在黄河源头和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区。为遏制黄河流域生态恶化态势,我国先后启动了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坡耕地整治、湿地保护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工程的实施为提高区域植被覆盖面积、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00年以来,林地和湿地水域面积分别增加了3.21%和6.26%;草地面积扭转了快速下降的趋势。生态用地的增加面积主要位于生态脆弱的三江源区、黄土高原地区,在水源涵养、减少水土流失、调节小气候、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但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为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实现提供了机会。
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和多元化趋势,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和人类发展等多重任务方面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如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来自林草、生态、环境、地理等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建议:一是保障生态用地优化黄河国土利用空间格局。上游地区应加强草地恢复,保持林地面积,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控制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长过快。中游地区应努力巩固当前取得的生态保护成果,避免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的再次减少。下游地区应加强系统的国土空间综合利用,充分发展城市林业、城市草地、城市农业等生态空间,将城市发展和生态空间恢复相结合。
二是生态质量优先推进黄河生态保护修复。应从提高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质量出发,进一步提升上游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功能,特别是提升草地生态质量,为野生动物提供优质栖息地。以提升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功能为核心,推动林地、草地和水域高质量发展,在巩固现有面积的同时,提高生态保育用地的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服务功能。在下游地区,应强调推进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将森林、草地、水域保护与城市建设相融合,构建生态良好、环境适宜的宜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是实施生态工程加强内流区等生态退化区治理。针对三江源、秦岭、甘南、祁连山、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重点生态退化或脆弱区,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等生态修复项目,在巩固林业工程实施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改造退化森林、草原和水域,改善各类栖息地。
四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黄河高质量发展。应利用好市场和政策激励措施,加强可持续森林和草原创新技术的开发,探索创新多元化的森林和草原生态价值实现途径,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共同发展,在解决生计、提升福祉的基础上,加强气候变化缓解和适应,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增值模式,创新研发生态价值产品,以适应气候变化为目标,大力发展适应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林草产业发展,培育林草生态产品,保障黄河流域经济、生态、社会高质量发展。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市场补偿机制,引进民间资金,保护中上游林草植被,促进森林、草原和水域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中国科普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