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开是对彼此的解脱(大胆坦诚说分开)

成年人告别一段亲密关系,比开始一段关系困难许多,相比于直截了当地提出分手,伴随着关系结束,更多的是冷暴力、威胁、欺骗和逃避。“体面分手”或许太过理想,但“好好说分开”,或许是亲密关系的必修课之一。

“下班了没?”

“今天很忙吗?晚上有空看电影吗?”

聊天对话框里,隔几十分钟,对方的头像就弹出一次。林琛坐在工位上,握着手机,小心翼翼地退出两人的聊天界面,生怕不小心点到输入框后,会提示“正在输入”。他把手机放到工位一侧,努力盯着电脑里的表格,让自己短暂忘记微信。随后,手机又震动了两次,林琛拨动侧面的按键,调到静音模式,把手机反扣在桌上。

即使已经分手一年多,林琛还是常常会梦见分手前夕自己“煎熬、愧疚”的场景。他和玎玎相识于校园,和所有爱情一样,开篇热烈美好。两人会选修同一节课,在上百人的大教室里坐在一起听课,也会一起在夜里骑单车十公里,到达一个熟悉的景点门口,不进去,只是在外面自拍一张合影,又骑十公里回到学校。

分开是对彼此的解脱(大胆坦诚说分开)(1)

《全世界最好的你》剧照

但也和许多感情一样,两人的关系最终归于平淡。就像他们的故事一样,现在变得谁也不愿意和以往一样,主动分享生活中的小事——毕竟用来回复自己的表情包就那么几个。

你懂吗?生活没有任何变化,一眼望得到头。一点点地消耗着。

他几次想结束这段关系,但始终没有一个“能说出口的理由”。交往的两年时间里,除了爱使小性子,玎玎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她甚至会在北方零下十几度的冬天凌晨,摸黑起床陪自己去医院看病。“善良、体贴、有爱心”,林琛用许多正面的词评价玎玎。他无法开口说分手,觉得玎玎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太残忍了,对她的打击一定很大”,却也无法想象永远维持着这样的生活状态。

分开是对彼此的解脱(大胆坦诚说分开)(2)

他说不清楚自己为何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只觉得这是一种过渡,“希望她能自己察觉到变化,慢慢习惯没有我的生活状态。”这样别扭的关系维持了一个月,期间,他感到玎玎对自己反而更好了,会带着亲手做的小饼干、坐一个多小时地铁来见面。每次拖拖拉拉不及时回复信息时,林琛都觉得愧疚,“她应该也对我失望吧”。

最后,如他所愿,玎玎主动提出了分手,理由也是意料之中的“累了”。电话里,玎玎大哭了好久,告诉林琛,自己曾经好几次想过分手,但每次两个人一起吃饭、看电影时感受到的开心,林琛特地用小电动车把自己送到地铁站时,她总会犹豫,觉得对方或许还在乎自己。林琛自己也哭了,不知道如何接话,不敢安慰玎玎,“不想再给她希望”。

“这是渣男吗?是冷暴力吗?可能就是吧。”他自知自己对这段感情的处理方式并不妥当,但谈及下一次遇到同样问题是否会有更好的办法时,林琛只是避而不谈,“以后再说吧。”

主动说分手,没那么简单

主动说出分手,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根据心理学家Leslie Baxter的研究,比起直接地表达分手意愿与说出分手原因,许多时候,人们更倾向于用间接的方式,从而回避和对方谈论分手这件事。

而使用冷暴力的人大多和林琛一样,想逃避“无法开口”的尴尬局面,却常常让另一方陷入深深焦虑和自我怀疑当中。

晓兰就是承受了冷暴力的一员。两周前,她在某个社交平台上贴出了七八张自己和男友的聊天截图,询问网友,“我这样不停地问,是不是太缠人了?男生会觉得烦吗?”晓兰告诉我,大概一月前,男朋友对自己明显冷淡了许多,有时候她在晚上八九点发的消息,第二天中午才有回复,对方的解释是“昨晚太困了,睡着了。”她多追问几句,男友就会搪塞“最近工作太忙,你别添堵了。”

分开是对彼此的解脱(大胆坦诚说分开)(3)

《我想和你好好的》剧照

最激烈的一次争吵发生在上周——说到这里,晓兰自嘲,“其实只是我自己在争吵”。她陪男朋友参加大学同学的生日会,聚会在一家KTV进行。自始至终,男友都沉浸在和好友的玩闹里。她被晾在一群陌生人中,坐立不安,只能尴尬地握着手里的饮料杯子,坐在沙发里,盯着屏幕中播放的画面,偶尔和别人寒暄几句。最后,晓兰借口还有工作没完成,狼狈地溜回了家。愤怒和委屈涌来,她发微信质问男朋友为何冷落自己,收到的回复是“你平时总是爱聊八卦,没人感兴趣啊。”“你为什么不能融入我们呢?”便再也没有了下文。

一整夜,她翻来覆去睡不着,开始反思问题是否出在自己身上。半夜时,晓兰给男友发了两大段长长的话,小作文的言辞恳切,为自己的一些“不当言行”道歉,提到会“努力让自己谈吐更有营养,能更好地和大家相处”,也希望男朋友能和自己一起重新整理这段关系。依然是到了第二天中午,才收到一句话,“我也搞不懂,没办法。”

她的经历并不少见。采访中,多位咨询师提到,自己接待过的咨询者里,曾经经受过“冷暴力”的人不在少数。如意是婚姻家庭治疗师,专为女性提供情感咨询服务。她告诉本刊,冷暴力行为会让对方陷入一种无回应的状态,“当一个人无论说什么都得不到回应时,人是非常痛苦和焦虑的”。

分开是对彼此的解脱(大胆坦诚说分开)(4)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照

“冷暴力”是一种对情感处理不够成熟的表现。如意提到,并非所有的冷暴力都是为了达到分手的目的。有些伴侣之间发生争吵之后,有人会故意忽视对方,“这更多是一种冷处理,暂时不去讨论、激发矛盾,或是用不回应来表达愤怒。”冷处理虽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但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三天,采取冷处理的人最后也会回应对方的沟通需求,让亲密关系得以顺利继续。也有人会在亲密关系中间歇性地采取冷暴力的方式,目的是为了确认自己在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增强对方对自己的依赖。“比较缺乏安全感的人,在面对冷暴力时会不断地妥协,最终由对方来确认亲密关系是否依然持续。”

而通过冷暴力来分手的人,是无法承担“说分手”的责任,又想在结束亲密关系时维持自己“无罪感”。在如意接手过的咨询案例里,除了冷暴力,也有人在明知关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地争吵、纠缠,让两人陷入疲惫状态,最终由对方来结束关系。

“这是一种‘被动攻击’,做出各种行为的本质都是逼迫对方率先提出分手,像是让对方来攻击自己,而自己是被动承受的一方。”如意说,间接分手行为的内心动力之一是要维护自己的“清白”,维护一个认识——在这段关系里,提出分手的是对方,自己是没有错的。“使用冷暴力的人常常有一定的自恋人格,口头上常说,担心直接分手会对女生造成伤害,事实上,他们的内心无法承担分手可能带来的后果,对方会不会哭?会不会闹?会不会缠着我?”

分开是对彼此的解脱(大胆坦诚说分开)(5)

心理咨询师方萌目前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伴侣家庭治疗学博士,他也提到,一些人会采用回避的方式来去结束亲密关系,可能是不想在关系里面充当“坏人”。“人们会觉得首先提出分手的那个人比较‘心狠’,所以很多时候宁愿想办法让对方主动提出结束关系。”

使用冷暴力的人是在伤害对方,但这恰恰暴露出了自己是一个很难驾驭情绪、处理情绪的人。

而冷暴力给承受方带来的伤害,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分手本身。如意提到,一些承受了冷暴力的女孩会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她们会去追溯,是不是前两天说的一句话没说对?是不是上个月做的一件事情惹他不开心了?是不是我长得不好看?”如意说,当人开始把事情完全归因于自己时,已经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内心比较脆弱的人甚至会因此抑郁。“归咎自我,其实也是一种防御机制,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让人觉得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改变了自己的部分,事情就会变好。其实,面对冷暴力的办法就是接受亲密关系结束的现实,不要过多地自我怀疑。”

体面分手,难吗?

晓兰的分手过程异常顺利。她觉得,“分手的氛围好像都已经烘托到了,只等着我来开口了。”男朋友没有答应她提出的面谈请求,只是快速发过来一段话,匆匆完成了这场告别——这甚至是他在最后的相处时光中回复得最快、字数最多的一次。

她把自己的状态称为“理智和情感的分离”。她心里明白,分手对自己而言并不是坏事,和好朋友相处时也能淡然谈论起分手。但一个人独处时,依然会忍不住流眼泪,甚至不断思考挽回的可能性。她曾经在半夜失眠时给对方发去短信,天亮后又陷入“丢面子”的懊悔。有时候,她不断回忆分手前夕的点滴,替自己感到委屈,想给前男友打去电话理论一番,又在电话拨通时快速挂断。分手后的一周时间里,晓兰过得浑浑噩噩。

分开是对彼此的解脱(大胆坦诚说分开)(6)

《分手合约》剧照

“告别亲密关系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意告诉本刊,每一段感情的结束总是伴着争吵、纠缠、流泪,希望一个人能平静地从亲密关系中脱身是不切实际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个亲密关系,“特别是母亲,人都是和母亲学会爱的,在后来发展出的亲密关系中,人往往会继续沿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爱情这种亲密关系,与人和父母的互动相像,更像是一种内心最初的爱,这也使人很难下定决心去脱离。

而恋爱关系结束之后陷入痛苦、埋怨甚至憎恨,几乎是失恋者的必经之路。“我们常说,爱和恨其实是同一种状态,没有感觉了才是另一种状态。心理学里有一个名词是‘嫉羡’,意思是‘你明明可以爱我,你可以给我好的东西,却不给我’。这是从婴儿时期开始,人没法得到母亲全部的关注而产生的被抛弃感,‘妈妈明明可以抱我,可以关注我,为什么不这么做?’成年人在分手之后,又会不自知地重新激起儿时的感受。每一个人在‘被分手’后都无法脱离这种情绪,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在恋爱成长学会,咨询师们接待过许多久久不能走出失恋痛苦的女生。公司联合创始人陈蓓蓓也是一名咨询师,她会建议女生做一些有仪式感的事情,比如把经历写成日记,再把日记撕毁、烧掉,用明显的、有标志的行为暗示自己与过去告别,因为“人们对未完成的事情总会耿耿于怀,分手也一样”。有时候,如意的咨询者会想做一些“极端行为”,比如打电话大吵一架,或者当面找对方对质。她从不主动鼓励,但也不会过多制止,“这是一个投射和释放恨意的过程。做完了,才能进入平静地看待这段关系的阶段。”

分开是对彼此的解脱(大胆坦诚说分开)(7)

《北京爱情故事》剧照

分手后的痛苦虽然无可避免,但对于希望结束关系的人而言,最好的方式是开诚布公地提出来,并做好可能需要承受对方负面情绪甚至偏激行为的责任,“不要害怕对方的反应,也不要以‘害怕对方承受不了’为理由去使用冷暴力。每个人在面对分手时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人能够替别人决定如何消化情绪。”如意说。

王梦花了三年的时间,才最终疗愈了上一段失恋所留下的伤害。她和前男友曾经短暂地有过工作上的往来,相处时间也不过短短两个月。两人的性格大相径庭,王梦是个大大咧咧的女生,而前男友谨慎、细心,电脑里的资料永远要备份两份,出门旅行时的物品也要准备两份,就连洗碗时也要把锅翻过来,把锅底刷干净。

分手前一周,男朋友几乎失联了,不回复王梦的任何消息。那一周,王梦焦急、困惑,“相处得好好的,这是分手了吗?”她记得清楚,那一年春节,她和家里发生了巨大冲突,提前离家,独自在街头吃饭时,王梦突然收到了前男友发来的信息,“我们还是分开吧。”

分开是对彼此的解脱(大胆坦诚说分开)(8)

她忍不住打电话质问对方,对方只是发出一通指责,比如王梦的性格像小孩子、当不好一个母亲……让她记忆最深的一个理由是,“经常打翻杯子。”此后的很长时间里,王梦总会小心翼翼地注意着自己手边的杯子,这甚至成了她噩梦中的一个情节,“好像打翻杯子是一件十恶不赦的事情。”

这段没有结尾的分手,让王梦想起了曾经于父母分别时熟悉的场景。在她小时候,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每次离家之前,总是没有提前和王梦告别,而是悄悄地离开。这让王梦始终惴惴不安,不知道在哪一个清晨醒来时,父母已经走了。前男友的突然消失唤起了这种感觉,成了她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三年里,她不止一次想和对方联系,甚至想延续上一段感情,即使自己早就已经不再喜欢这人了,“可能在别人眼里像疯了一样,不依不饶地纠缠对方。”

最终,还是对方的一封道歉邮件解开了王梦的这个心结。一次机缘巧合的聚会中,两人再次碰面了。回家之后,王梦收到前男友发来的一封邮件。邮件里,对方诚恳地为自己不成熟的处理方式道歉,解释了当时正处在失业的彷徨期,而且与王梦的恋爱是自己的初恋,不懂得如何去处理分手,最终才导致了如此难堪的局面。

分开是对彼此的解脱(大胆坦诚说分开)(9)

“如果当时好好地说分开,我肯定还是会伤心几天,但不会留下这么长的一个阴影。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突然之间消失,很暴力地去撕裂一段感情,这是不对的。”直到收到邮件之后,王梦才觉得心里的一根刺被拔掉了。

“好好说分开”,或许是分手里最体面的一种。方萌告诉本刊,从长期来看,这是对彼此伤害最小的方式。“悬而未决的东西反而带来的影响会更久。一个人一下子消失在另一个人的生命里,会让对方更想追究到底发生了什么。直截了当地讲明白,让大家都能继续往前走,才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做的事情。

有时候,情侣和夫妻有矛盾很正常,但别害怕,无论走到哪一步都可以和好!

如果你有任何的情感问题,可以点我头像找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