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家萨特讲诺贝尔奖 拒绝诺奖的萨特

法国哲学家萨特讲诺贝尔奖 拒绝诺奖的萨特(1)

诺贝尔奖是什么?那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每年诺奖花落谁家,都会成为一段佳话,因为不仅有高额的奖金,更是一种权威的认可。

1964年,可能是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特别的一年,因为那一年,获得此奖的人,拒绝接受这项荣誉,这种拒绝,可能是空前绝后的。

这个拒绝诺奖的人,就是萨特,他不仅拒绝了,还宣称:“我拒绝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而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

二十世纪90年代,木心在一间小屋里给陈丹青等人讲文学,讲到萨特时,木心说:

“萨特有好几大聪明:

他和德·波伏娃那么好,但不结婚,聪明!

诺贝尔奖给他,他不要,聪明!

他这些聪明,是非凡,所以我称他是当代的骑士。”

法国哲学家萨特讲诺贝尔奖 拒绝诺奖的萨特(2)

01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

他之成为“萨特”,不是一个预先被设定的结果,而是后天通过不断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设计完成的。

萨特出生的时候,跟所有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一样,是一张白纸,生命的底色上什么也没有,他只有在不断的“成为”中,慢慢成为自己。

1905年6月,萨特出生,又瘦又丑又衰弱,他刚来到这个世界没多久,那个军官父亲的病就越来越严重,而萨特也和父亲一样,患了严重的肠炎,两人都性命垂危。

为了照顾两个病人,母亲长期劳累,导致身体衰弱,奶水也干了,不到九个月,萨特就被强行断奶。

断奶后,眼看着危在旦夕的萨特,竟奇迹般地康复了。

然而,在他15个月的时候,父亲却病情恶化,悄然离世,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母亲只能带着萨特住到娘家。

不到两岁,萨特已经口齿伶俐,经常学着大人说话,幼稚的话语经常惹得全家哈哈大笑,外祖父也特别喜爱萨特。

外祖父有个书房,又是个老师,知识丰富,他经常将小萨特抱在膝上,给他讲各种故事,在外祖父的引导下,萨特渐渐爱上了书,他能在小小的书房里自得其乐地玩上几个小时。

看着外公奋笔疾书,小小的萨特,唯有崇拜,他稚嫩地向外公请求:“我也要有我自己的书。”

但他还不识字,怎么也看不出那密密麻麻的字母究竟代表着什么,只能眼巴巴地请求母亲给他读。

5岁时,他就能自己读了,能独自探索书的“奥妙”了。

他也渐渐确定,“没有任何东西比一本书对我更重要。”他沉迷在书中,母亲甚至担心他因为把身体看坏了。

可书中的世界,虽然精彩,但和现实世界常常充满矛盾,为此,萨特就自己想象一个世界,他可以在那个世界里尽情地表演,他是导演,也是演员,家里就是他的舞台。

人的成长,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看到世界没有围着自己转,还要看到梦想和现实的矛盾,一个人渐渐成为自己的过程,就是学会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矛盾。

法国哲学家萨特讲诺贝尔奖 拒绝诺奖的萨特(3)

02

读书越多,萨特越来越迷茫,他不知道,“我到这个世界上干什么来了?”

他决定,要当一个作家。

可在外公看来,作家不是一个好的出路,甚至没法谋生。

有一天,他对萨特说:你知道许多著名作家是怎样死的吗?

萨特摇头。外公接着说:“他们是饿死的。”

其实,他就是想告诉萨特,独立写作是没法填饱肚子的,搞文学的人如果不想饿肚子,就只能做别人的“走狗”,依附于他人。

他给萨特提了一个建议,让他去当一个教授,这样既能谋生,又有时间去写作。

萨特听从了这个建议,他要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也要努力写作,完成作家的伟大使命。

他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一定要考取第一流的大学。

年纪稍大,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看了伯格森的著作,他由衷地感叹“哲学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认识真理!”又如饥似渴地阅读其他哲学著作。1924年,萨特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在学校,萨特是特别的,他个子小,比大多数女生更矮,不到一米六,但他机智幽默,经常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讽刺别人毫不留情,被称为“官方讽刺小品。”他还成绩拔尖,是学校里的明星人物。

很快,就和另外两人组成了“文学三剑客”,特立独行,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哼唱流行小调,吸引了一大堆眼球,他们却旁若无人。他们和其他同学也很少来往,新生入学,他们就带头“戏弄”新同学。

他们在一起,谈论哲学,谈论文学,一起复习应对考试,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吸收自己需要的养分。

有些人等着老师主动传递知识,但有些人对老师传递的知识感到不满足,于是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到后来,他们会超出同代的同学,越走越远。

萨特对哲学的痴迷,让他不断在哲学的海洋中探索,甚至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法国哲学家萨特讲诺贝尔奖 拒绝诺奖的萨特(4)

03

获得高等教育文凭后,萨特的主要任务,就是考哲学教师资格。

1928年,萨特没能毕业,不得不复读一年,等到第二年再考,此时的他,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生机勃勃的小伙子。

他在学校里,还是特立独行,头戴一顶滑稽的帽子,总是找漂亮的女生高谈阔论,谈他的哲学,谈文学,遇见听得一愣一愣的女孩子,他转身就走,他无法忍受没有共同话题的交谈,但很快,他又会和另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交谈起来了。

1929年,他在众多的女孩子之中,发现一个很特别的女孩,那就是波伏娃,波伏娃热爱哲学,而且博览群书,和萨特交谈时,两人总是不相上下,有来有往。

萨特立即就被这个女孩吸引了,他发誓一定要认识这个女孩。

波伏娃长得很美,但刚开始,她一点都不喜欢萨特,也不想认识萨特,萨特不仅矮,不到一米六,而且长得不好看,还是学校里臭名昭著的花花公子。

但萨特不愧是追孩子的高手,他死缠烂打,充分发挥胆大心细脸皮厚的策略,得知波伏娃研究莱布尼茨,他就画了一幅画送给波伏娃,画里一个男人被一群美人鱼围绕着,他给画取名“莱布尼茨和‘单子’一起洗澡”。

他邀请波伏娃一起出去玩,等他去了,一个陌生女孩向他走过来,却不是波伏娃,而是波伏娃的妹妹。

两人从未见过,但对方竟然一下子就认出他,而且径直向他走来,他问女孩,怎么知道自己就是萨特?

女孩红了脸,他知道,一定是波伏娃说他“又矮又丑”,但萨特并没有气馁。

此时的波伏娃,也在准备哲学教师资格的考试,就加入了萨特等人的学习小组,萨特才算真正结识了波伏娃。

认识之后,萨特更加殷勤,他不断给波伏娃送奇怪的礼物,波伏娃加入学习小组的第二天,他送给波伏娃一张日本画,第三天送了一些瓷器。

波伏娃不喜欢这些,却被萨特的才华吸引了,每当众人一起分享知识,萨特就像一颗星星一样,有趣、生动地讲述自己的见解。

考试结果出来了,萨特第一,波伏娃第二。

他还鼓励波伏娃:“保持最珍贵的自我,保持你对自由的热爱、你对生活的激情、你的好奇心,还有你想成为作家的决心。”

他会给波伏娃唱《老人河》,大谈自己的理想,也趁机对波伏娃说:“从今往后,我会一直保护你。”

最终,他打动了波伏娃。

再没有什么东西,比两颗相近的灵魂互相靠近更美丽的了,灵魂和灵魂的碰撞,最能让两颗心紧紧靠在一起。

法国哲学家萨特讲诺贝尔奖 拒绝诺奖的萨特(5)

04

认识波伏娃没多久,波伏娃回了老家。

萨特追了过去,在波伏娃家附近的草地上等她,波伏娃出来了,两人就在草地上聊天,谈完哲学,谈家庭,谈父母,话总也说不完。

谈到婚姻,萨特说那是一个陷阱。

那年夏天的草地上,他们约定,要一起旅行,一起冒险,努力工作,写出好书,要过激情而自由的生活。

萨特也告诉波伏娃,他可以给她很多很多,但不能把全部的自己都给波伏娃,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

两人的约会,很快就被其他人发现了,开始议论纷纷,他们虽然不在意,但波伏娃的家人在意。

最终,萨特提前离开。

按照规定,萨特毕业后,要去服两年兵役,对于他两的关系,他们签订了一个契约,约定除了彼此,还可以有别的情人。

“我们之间是本质的爱,但我们同时也可以体验偶然的爱。”

从此之后,他们是最亲密的情人,但他们彼此又都是自由的,可以有自己的情人,互不干涉。

那年11月,萨特去军营报到,成了一名气象兵,而波伏娃成了一个女哲学老师。

在军营,萨特的工作十分枯燥,每两个小时测一下风速,这样重复又无聊的工作,让萨特十分讨厌,也让他有了更多看书的时间。

每个周末,波伏娃都会来看他,随身为他带来一大包书。

有时候刚见到,萨特就高兴地对波伏娃说:我又有一个新理论。

然后就侃侃而谈,波伏娃一边听,一边提出一些问题,有时候,两人甚至会因此发生争论,但争论归争论,只是学术的争论,在这种争论中,两人都获得了更多的东西。

有些人争论,只是吵架,而有些人争论,却是认知度碰撞。

萨特也把自己新的作品给波伏娃看,毫无保留,而波伏娃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给萨特建议。

这世间爱情很多,但很多都是在挑剔和要求,而能够帮助对方成长,让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却很少。

法国哲学家萨特讲诺贝尔奖 拒绝诺奖的萨特(6)

05

服役结束后,萨特工作的地方,离波伏娃工作的城市,有三百多公里,遥远的距离让两人不能经常见面,距离让波伏娃感到不安, 萨特提议,两人可以结婚,成了夫妻,国家就会把他们分配在一起工作。

“没有必要为了原则而折磨自己,我们反对婚姻,但没必要做婚姻的殉道者。”

虽然他们都觉得,婚姻“能把一个人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负担都翻倍”,但萨特愿意接受婚姻。

可是波伏娃拒绝了。

最后,他们修改了契约的内容,他们的关系要更加亲密,要比初制定时更加投入,他们可以短暂分开,但不可以长久地分离。

对于老师这份工作,萨特其实是不喜欢的,强制的纪律,等级森严的制度,都让他讨厌,但他不得不靠教书挣来的钱度日。

他在文学上,还什么都不是。

他思考这个世界,思考自己,却发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完全就是一个偶然,他把思考写成日记,写成小说,波伏娃就是第一个读者。

他研究胡赛尔的现象学,研究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人的存在是虚妄的,我们处在一个我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选择的世界。只有人类还能思考,决定自己做什么。”

30岁那年,萨特在文学上还是一无所成,他抱怨:“我们还没有出名,一部作品也未发表,未来生活如此单调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的东西能使我们今后的生活摆脱常规。”

为了找到写作的感觉,萨特甚至去注射药物,让自己体验精神错乱的幻觉,他看到雨伞变成老鹰、鞋子变成骷髅,其他人都变成鬼,他看到周围全是螃蟹和章鱼在爬。

很长一段时间,萨特走在路上,都觉得周围全是巨大的甲虫和黑猩猩,感觉有龙虾追着他。

在他的努力下,《墙》终于发表了,并且大获成功,文坛大佬纪德赞赏不已,“这的确是一部杰作。”

萨特终于出名了,那一年,他32岁。

法国哲学家萨特讲诺贝尔奖 拒绝诺奖的萨特(7)

06

卡夫卡的作品,写出了人类荒诞的生活困境。

出版社的波朗对萨特说:“当我读你的小说时,只有卡夫卡一下子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波朗说的这本小说,就是《恶心》,萨特将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通过小说表达了出来。

恶心出版后,有人评论说:“如果不是因为萨特对人类精神上进退两难的困境不感兴趣的话,他会成为法国的卡夫卡。”

萨特也渐渐明白,“人在行动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也不是。”

一句话,懦夫使自己成了懦夫,英雄让自己成了英雄,你之所以是你今天的样子,完全就是你过去的行动决定的。

1939年,法国宣布向法西斯开战,战争全面爆发,萨特又被应征入伍,还是被分配到气象站,可是他一次战斗都没来得及参加,就成了敌人的俘虏。

成为俘虏的那一天,萨特刚好35岁生日,在俘虏营,他给其他人讲海德格尔,讲尼采,讲司汤达,他甚至在俘虏营自己演出自己创作的作品,号召人们进行反抗。

直到1941年三月底,萨特才逃了出来。

萨特写小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在他看来,一个作家必须是一个哲学家,从战俘营逃出来后,萨特开始写《存在于虚无》这部哲学作品。

他在书中宣称,“存在先于本质。”“人就是自己行动的总和。”因为这本书,萨特从一个小说家成了一个大哲学家。

他成了最会写作的哲学家,也成了最具哲学气质的小说家。

随后,他又在戏剧作品中宣称:“他人即地狱。”

但这句话遭到了太多的误解,他又解释说:“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对于我们认识自己来说,他人是我们身上最重要的因素。”

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已经和他人产生了联系,我们无法离开他人而存在,他人对我们的影响也显而易见,认识自己,就离不开他人。

法国哲学家萨特讲诺贝尔奖 拒绝诺奖的萨特(8)

07

随着作品的不断发表,萨特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了存在主义大师。

成名后,随处都可能有记者采访萨特,甚至走在街上,都会有记者拍个没完,有人会冲到他面前提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还有人找他签名。

树大招风,也有很多人攻击萨特,他常常描写战争、人工流产、同性恋、吸毒和卖淫,这让一些相信社会美好的人觉得他太消极,妖言惑众,还有一些人,觉得存在主义是一种不健康的哲学,觉得他说“世界荒谬、生活痛苦”太不健康,因为它抛弃了生活的乐趣。

攻击几乎到处都有,有人居然在公共场合质问萨特:“你是不是一个疯子?”

但萨特是哲学家,他并不在乎这种外在的声音,他更在意自己如何做,“人的未来是由他的行为创造的。”

他习惯住在旅店,喜欢去咖啡厅,波伏娃买了一台电唱机和一些唱片,他每周都有几个晚上和波伏娃一起听爵士乐或者古典音乐。

这对情侣,依旧谈哲学,谈写作。

1964年10月15日,有消息说萨特成了诺奖候选人时,他就写了一个声明,表明自己不会接受任何奖项。

“由于个人原因,我不愿意出现在万能的荣誉者的名单上。”

可是后来有一天,他和波伏娃正在吃饭,获得诺奖的消息却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又发了一个拒绝声明。

拒领诺奖,这让萨特有一次成了热点中心,那么多人都渴望得到诺奖,他却拒绝了,这才是最大的热点。

很多人堵在萨特的门口,他躲到波伏娃那里,记者连波伏娃家也堵了,门铃开始没完没了地响。

他不得不再次说明:

我拒绝一切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的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

记者并不罢休,他回头说:

“我不希望自己被埋葬。”

还有人写信给萨特说“把你拒绝的钱给我吧。”萨特啼笑皆非。

木心说,萨特拒绝诺奖是聪明的。

但木心觉得,萨特拒绝的说辞不好,“他为什么不说:“在我不能肯定一件事是荣誉还是耻辱前,我不愿受奖。””

这话说得真有趣。

法国哲学家萨特讲诺贝尔奖 拒绝诺奖的萨特(9)

08

晚年的时候,萨特把很多时间投入社会活动中,他反对战争,反对不平等,支持学生运动。

他在街上奔走,发抗议报,一个警察抓着萨特,旁边就有人大喊:“你逮捕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警察连忙松开手。

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好,这让他感到难受,每当波伏娃陪他散步时,他一遍又一遍地问“你不厌烦吗?同一个走得这样慢点可怜虫散步。”

1980年4月15日,萨特逝世。

波伏娃看着萨特的冰冷的身体,等其他人走后,她想钻进萨特的被单,但被护士阻止了,她爬上被单,躺在萨特身边,睡着了。

安葬仪式在19日,那一天,自发来为他送葬的人达数万人,这是自大文豪雨果之后最盛大的送葬场面,全世界都电台、报纸都在报道。

萨特说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人存在,首先遇到自己,然后才造就自己。人之初,是空白的。后来露面,要造就自己。人不是上帝造就的。人是自我感觉到,然后存在。

人要造就自己,那么他就必须是自由的,否则他就无法造就自己。每个人都能选择,且都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但既然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人可以选择善,也可以选择恶。

他曾悲伤地说:明天,在我死后,有些人可能又打算建立法西斯,而别的人可能变得很懦弱,随随便便,听凭他们为所欲为。那样,法西斯主义又成为人类的真理了。

“英雄自己造就了英雄,懦夫自己造就了懦夫”。

事实上,世界是一片人性的森林,每棵树都能找到自己生长的空间,重要的不是每棵树要长成什么样,而是每棵树都必须生长。

法国哲学家萨特讲诺贝尔奖 拒绝诺奖的萨特(10)

09

上个世纪80年代,读书人不知道存在注意,就显得很“low”。

那时候爱读书的人,都以拥有一本萨特的书为荣,谈话如果不知道萨特,就显得没文化,甚至连谈恋爱,如果不知道萨特与波伏娃,可能都要被女孩鄙视。

如今,萨特去世已经四十多年了,但我们还是应该多读萨特,为什么呢?

时过境迁,可生活还是生活,今天的生活与当时的生活,除了方式变了,其他的依旧没变,世界依旧是“荒谬的”,人生依然是“痛苦的”。

但萨特告诉我们,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全看我们今天做了什么,因为我们不是生来就是这样的,是我们过去的行为让我们成为这样,而我们今天的行为,决定了明天的我们会怎样。

既然如此,何妨在这荒谬的世界里,努力成为自己想成的样子,反正,最终都要归于虚无,都要归于死亡。

死亡和虚无的终点摆在哪里,不是为了让我们无所作为,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活出这一生,因为不管你活得怎么样,都不会有前世来进行比较,也不会有来生来进行改进。

文|不有趣灵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