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奚啸伯唱段(著名京剧艺术家奚啸伯)

著名京剧艺术家奚啸伯先生,是以20世纪30年代末、20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为鼎盛

期的所谓“四大须生”之一,是在京剧须生行当中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的唱、念、表演以及有

关艺术的理论,都有深湛的造诣,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那“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奚派艺

术,是京剧艺苑中一株清雅而又瑰丽的奇葩。

  奚啸伯先生生于1910年,11岁拜严菊朋先生为师,19岁正式“下海”,以京剧演员当作了终身职业。先搭名武生尚和玉先生的班,而后又搭了武生宗师杨小楼先生的班,23岁陪尚小云先,唱“二牌”。24岁,一个偶然的机会,梅兰芳先生在南京看了他的演出。梅先生当场就给了极高的评价,并相约将来一定同台合作。在当代名家的鼓励和奖掖下,他对艺术更是细心揣摩、精益求精,扶摇而直上。25岁,便以“二牌须生”陪着梅兰芳先生去武汉、上海、香港等地演出了。在艺术大师的亲自携带与陶冶之下,艺术自然大进,博得了全国各地广大观众的赞誉,27岁时,开始自己挑班,挂了头牌。1940年前后,社会上有了马(连良)、谭(富英)、奚“三大须生”的说法,被称为“马跳檀(谭)溪(奚)”;继而,杨宝森先生嗓音逐渐恢复,于是形成了所谓的“四大须生”。“委婉细腻,清新雅致”是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马连良先的“华丽圆润,潇洒风流”,谭富英先生的“朴实铿锵,神采清良”,杨宝森先生的“韵味醇厚,古拙大方”相互辉映,各有千秋,各自在艺术上取得了出色成就,对于京剧艺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京剧演员奚啸伯唱段(著名京剧艺术家奚啸伯)(1)


  奚啸伯先生40多年的艺术实践,赢得了社会上内、外行的公认, 尽管他自己始终谦逊地不肯承认他是一个“流派”,但以他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以及在广大群众中形成的影响, “奚派”的盛名已不容他过分地辞谢了。

  大家知道,奚啸伯先生既不是梨园世家,又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一位下海的票友。用以前旧戏班开心的话说,是一个“丸(玩)子”。然而,他以一个票友,在当时名角如云、竞争者济济一堂的时代背景下,怎么就能取得了这么高的成就,得到了这样的推崇呢?

  就条件而论,不论是客观方面,或主观方面,奚啸伯先生的条件都不很好。从主观方面看:他个头矮,身子单,扮相苦,嗓子窄,音量小,腰腿缺乏幼功,体质差,经不起折腾摔打。从客观方面来看:旗人没落之家出身,家庭生计窘迫,没有为他的学戏、“玩票”、社交提供方便;旧家子弟礼教束缚,不但不给方便,而且还有种种阻碍。然而,他却冲破了重重障碍,克服了先天的不足,夺得了胜利,取得了成功。

  他六七岁的时候,由于看了一次堂会戏, 便一下子爱上了京剧。又从亲戚家弄到了一个破留声机,数张唱片,这就使他着了迷。不多日子,他就学会了《卖马》、《战太平》、《探母》、斩黄袍》、《洪羊洞》、《完璧归赵》等戏的一些唱段。这时,他立下了志向:长大了也去唱戏。然而,严厉的父亲却认为这简直是大逆不道,辱及先人,绝对不能允许。由于坚定的志趣,他丝毫不考虑所谓“黄带子”的身份,他也不认为唱戏就会辱及先人。他一方面准备唱戏的条件,想尽各种办法去看戏、去学戏;一方面随时再向父亲提出请求,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最后,他的决心战胜了家中以至于亲族间的阻挠,拜了严菊朋先生为师。

  虽然拜了师,但知近亲族之间仍有一些舆论上的非难,说什么丢人,什么没出息之类的诲谩之词。而他完全不放在心上,反而更加勤奋不辍,刻苦用功了。

  奚啸伯先生之所以拜严菊朋先生,其中有个缘故。既因为他们都是旗人,门第相当;又因为言菊朋先生的哥哥跟奚啸伯先生的父亲学画画,这样交换着学,可以省些花费。奚啸伯先生知道要学玩意儿,钱花不到不行,而他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只好在其他方面进行弥补。于是在老师家什么活儿都干,恪尽了“有事弟子服其劳”,务求能博得老师的欢心,而自己却吃了不少的苦。

  言菊朋先生有时出外演戏,于是他又跟吕正一先生、王荣山先生学戏。吕先生家住太平湖,奚家住安定门二条,来回一趟二十多里,无力乘车,只能徒步往返。从家出门,带着窝头,中午不能在老师家吃饭,只得出来找个僻静地方去啃凉窝头。往返的路上,去时是背词,回来时熟腔。如此这般,经过了几个酷热的炎夏,凛冽的隆冬。


  由于坚定的志趣,他甚至连“族议”都不在乎,庆王府的九奶奶是他的九婶(即溥仪《我的前半生》中谈到的四格格),在慈禧跟前非常得宠,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在慈禧死后四格格才得出宫。听说奚啸伯先生当了“唱戏”的,便要进行“族议”。奚啸伯先生知道这件事后,说:“我一个月不唱戏,专等着她来族议。清朝都打倒了,还来这一套呢!我不怕。”结果,四格格无可奈何,“族议”也没有开起来,奚啸伯先生唱戏的决心胜利了,唱戏的理想实现了。

  所以说,奚啸伯先生要唱戏的志趣,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使他从贫苦艰难的困顿中,从沉重的封建束缚下冲了出来。由于坚定的志趣,使他为克服自身先天的不足狠狠地用了一番坚实的苦功。

 奚啸伯先生的艺术,在京剧艺苑中是一株瑰丽的奇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什么他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呢?固然与他的志趣、苦功和博学分不开;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创造了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艺术风格。否则,志趣苦功与博学便无所适从,无从依托,只能成为不结实的辛劳。奚啸伯先生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和他那些成功的舞台艺术创作,多么值得后学者参考与借鉴啊!

  奚啸伯先生对于他自己的艺术,既珍视,又不吝惜。之所以说珍视,因为他对戏中的任何一点细微之处都尽可能地有所考究,甚至无一字不无来历。之所以说不吝惜,是在别人请教他时,他总是倾囊以出,但却常常不谈自己的特点,总是说老的怎样怎样,直到别人追问奚派的独特之处时,他才道出自己的艺术处理。他不轻易地收徒弟,总说自己不够,总是视弟子如兄弟。教徒弟,诲人不倦,有问必答。但是管教不管会。他不厌其烦地说,但却不提严格要求。他说自己绝不强加于人。马连良先生曾有一次跟他说:“老四,你得好好教学生,得有传人啊!你的徒弟尽是些大学生,不行啊!”他深知马先生这是知心体己的金玉良言,但只是心谢而不能接受,他以为一些大学生徒弟虽不能在舞台上再现他的艺术,却是他真正的知音。这一点是事实,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就不易理解他的艺术真谛。一出一出的戏易学,而内心气质却难得的很啊!所以继承他的艺术是很不容易的。

  不是他不传,是承之不易。然而他的艺术却是不会被泯灭的。全面继承不易,但点点滴滴,仅从某一个侧面上着手是可能的。所以他的弟子们都以自己的条件基础从他的艺术宝库中汲取自己可能吸收的营养。我固太不成材,而其他师兄弟则都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回顾奚派艺术,当初奚啸伯先生唱红梨园的时候,充其量也是他一个人,一个人怎能称一个流派呢?奚啸伯先生是这一门派的开山人物,对于整个奚派艺术讲,他只意味着“兴”。如今,奚派的嫡传与再传弟子已达到三四十人,加上不记名的追随者,奚啸伯先生后继有人!奚派艺术后继有人!奚派艺术的规模将更加宏大、体系将更丰满。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