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路姿势难看(孩子走路姿势难看)
宝宝们学习走路的时间早的在10-11月,稍晚一些的18个月左右也都开始蹒跚学步了,宝宝们的一步一行都牵动着家长的心:
为什么“我的宝宝”走路“外八字”呢?为什么“我的宝宝”走路“内八字”呢?为什么“我的宝宝”走路身体摇摇晃晃,没有“楼上的宝宝”走路稳呢?为什么“我的宝宝”走路像小鸭子一样呢?是不是有问题呢?
其实,家长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的走路姿势在医学上专业的说法叫步态,步态就是指人们行走或奔跑时的方式,是一种复杂的行为特征,正常的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正常、协调的工作。而有些孩子可能因为先天发育异常、不正确的喂养方式(像没有适时补充钙和鱼肝油)、穿戴不合适的鞋子等原因,导致下肢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引起运动和平衡功能的障碍,出现行走异常,即步态异常。步态异常的背后可能暗示着某些疾病或下肢畸形的存在,家长的日常细致观察是发现疑问的第一关。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步态异常:
1、剪刀步态
顾名思义儿童在行走时,腰背部挺直,两脚尖着地,两个膝盖相互摩擦,甚至两个脚完全交叉,形似剪刀,因此叫剪刀步态或交叉步态。这种步态常常是由脑发育不全造成的,早产儿、脑瘫或母亲在怀孕期间感染引起儿童大脑发育异常引起的。
2、跛行步态
儿童在走路时左右摇晃,肩膀上下摆动明显,检查时可发现两侧下肢长短不等,可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下肢不等长等。
3、鸭步态
儿童在走路时两脚间距宽,身体左右摇晃,检查孩子可以看到方臀,上楼梯笨拙。多见于肌营养不良、两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等疾病。
4、八字步态、X型腿与O型腿
在儿童中常见,八字步态可分为内八字和外八字。八字步态是指小儿在走路时两脚分开像“八字”,“内八字”的患儿走路时足尖相对,足跟朝外;“外八字”则相反。而X型腿和O型腿则是根据儿童下肢力线,膝关节并拢踝关节间距过大为X型腿;踝关节并拢膝关节间距过大,为O型腿,下肢出生后并不是笔直的,刚出生的宝宝到2岁存在生理性膝内翻,2岁到6岁有生理性膝外翻。出现八字步态的患儿可能由于过早学习走路、喜欢跪坐姿势引起或是营养性缺钙造成的x形腿或o形腿引起的,建议带孩子找专业的儿骨科医生检查一下,有骨骼发育异常,需要及时纠正。
除了上面说的一些下肢力线排列异常之外,步态异常与足部结构和形态的异常相关。
5、扁平外翻足
正常人的脚从侧面观察是足内侧有一个隆起的弧度的,在医学上叫足弓。足弓有一定的曲度和弹性,主要起维持足部关节运动,防止足底神经血管受压的作用。扁平足的患儿则多是由于先天因素如韧带松弛足弓塌陷,脚底是平的,站立时脚内侧可以直接接触地。新生儿均是扁平足,随着年龄增长足弓逐渐发育,如果孩子明显的足外翻,足内侧着地,足跟外翻,行走步态异常,建议到医院检查排除垂直距骨、斜行距骨、跗骨融合、副舟骨等存在骨骼异常的足部问题,需及时矫正。
6、拇外翻
指构成拇趾向外偏斜的一种畸形(如图所示),多与遗传发育和儿童穿尖头鞋,鞋子前部过紧有关,坚硬的鞋面可压迫拇趾外翻。拇外翻导致会造成突出的关节与鞋子反复摩擦,引起足内侧剧烈的疼痛;还会出现周围关节、指甲的变成,破坏关节结构与韧带,压迫第二趾,局部血液循环变差,最终影响行走功能。
宝宝们蹒跚学步时出现步态异常,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
- 正常补钙和鱼肝油,晒太阳,2周岁后“O型腿”消失;5周岁后“X型腿”改善;
- 3周岁后足弓逐渐开始发育;
- 改变孩子跪坐的习惯,“内/外八字”改善。
如何预防孩子出现步态异常?平时家长需注意:
①9个月内的婴儿应该尽量避免过早下地行走,避免长时间站立,因为此时孩子的下肢还没有发育健全,若合并O型腿,会引起步态异常。
②合理喂养,控制体重,补充钙源。孩子过于肥胖会增加学习走路时下肢的负担,补充钙则能有效预防佝偻病的出现,增强骨质。
③孩子刚开始学走路时,可以不穿鞋和袜子,孩子学会走路后需要选择合适的鞋子,尽量做到合脚宽松,松紧适宜,鞋底软硬适度。
④注意孩子的坐姿和睡姿,许多孩子喜欢趴着睡和“W”型的坐姿,这种睡姿和坐姿会使得孩子脚尖偏向一侧,从而容易出现步态异常。
⑤一些由于孩子大脑发育异常引起的异常步态,则需要母亲孕期尽量避免感染,谨慎服药,并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尽量保证孩子先天发育的正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