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请高手留诗(诗人请吃粥)

诗人请吃粥

粥应该算是中国人最早的美食了。

古代粥也称“糜”、“饘”、“餬”。《说文解字》解释为:“糜,糁也。从米,麻声。”至今在山东临沂一代,一种玉米做粥还被称作“糁”。另外,《礼记》中也有记载:“粥之食,自天子达”。

我们说的成语“养家糊口”中的“糊”的本字应该是“”,其实更合本义。

粥是一种半液体的黏稠食物,温和可口,非常适合老年人食用。因为这种特质,至少在周代,粥就被当做“敬老”食品了。《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可见,古代的粥和几杖一样被当做敬老的礼仪赏赐。

而现在,粥在民间语境中多指代不好的饮食,比如“吃粥噎菜”、“别人吃肉你喝粥”等。但在周代,粥是作为高档食品给王室特供的。《周礼》记载:“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涼、醫、酏,入于酒府。”这里的“浆人”,就是专门执掌皇帝饮食的官员,而这里“六饮”中“凉”和“酏”都是粥,酏食即薄粥,酏浆即粥汤。

直到唐代,粥还被皇帝用作赏赐大臣的御品。唐人冯贽在《云仙杂记·防风粥》记载:“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得五合馀,食之口香七日。”一碗粥吃了能香七天,说得有些夸张了,这其中感激皇恩的心理因素似乎比较多。

然而,不可否认,防风粥的香味确实是特别出名的。清代康有为在他的书法论著《广艺舟双楫·榜书》中还拿防风粥做比方:“《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实际上,防风粥是由中药防风草和大米一起煮成的,算是一道药膳,有防治感冒、呕吐、腹痛、湿疹等功效。

古代很多时候是把粥作为祭祀之物的,还有“食粥消灾”的说法。民间也有正月十五吃粥消灾的说法,这一习俗甚至还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仍然盛行。有民俗学家甚至认为,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就是由吃粥而来的:最初人们以粥祭祀,后来逐渐演变成以米做成蚕茧形状的粉团,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元宵。

巧合的是,古代诗人在咏叹和欣赏美食的时候,被提及最多的恰恰也是粥,如梅花粥、神仙粥、豆粥、茯苓粥、腊八粥等。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一首诗叫《寒食梅粥》,其诗云:“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这里的梅花被诗人先看,再熬粥,然后用干花“当香烧”,真是物尽其用,浪漫至极。

这让我想起一位朋友,当代著名诗人张枣《在镜中》一诗中的诗句:“当我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南山。”自古以来,好像诗人对梅花总是特别有感觉,而梅花粥的名字本身也够诗意,得到诗人们的青睐也在意料之中。

另一位大诗人苏东坡也作词吟咏道:“梦蝶犹飞旅枕,粥鱼已响枯桐。”这里的“粥鱼”就是用木料挖成的鱼形响器,寺庙中黎明召集僧人开饭时,往往会敲击粥鱼。宋代吕渭老还有一首《渔家傲》词,其中有“落月杜鹃啼未了,粥鱼忽报千山晓”的句子,说的也就是这种粥鱼。

另外,“粥鱼”也有“粥鼓”的说法,就是用鼓声来告知僧人吃粥。宋代范成大有诗句“魂清骨冷不成眼,彻晓跏趺听粥鼓”的诗句,而苏轼也有诗云:“灊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

这确实很有意思,粥是僧人的主食,既清淡又能保持营养,很符合佛家修行的需要。但寺庙中难免也有每天就等着“粥鱼”、“粥鼓”响而无心参禅的“粥饭僧”。“粥饭僧”多了,自然难免“僧多粥少”了。“粥饭僧”这个名词最早见于陆游的打油诗《戏题》:“莫轻凡骨未飞腾,要胜人间粥饭僧。山路近行犹百里,酒杯举一必三升。”

梅花粥为什么在宋代如此流行?这可能与当时时代的气质有关,宋诗、宋词中多月亮、落花、流水等阴郁婉约的意向,与唐代诗歌中大漠西风的英雄气质迥然相异。

另外,梅花粥有疏肝理气、降压的功效,可能正好迎合了宋代文人抑郁、多愁善感的心态,所以在士大夫中非常流行。

而在所有的粥当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腊八粥了。腊八粥应当起源于宋代,在明代进入了宫廷食谱,至今已成中国民俗。无论贫富,每户人家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都得喝一碗。

清代文人顾寸田有首《腊八粥歌》,其中有“獐牙之稻粲如玉,法喜晓来炊作粥。取材七宝合初成,甘苦辛酸五味足”的句子。宋代张耒则有《粥记》云:“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

陆游根据张耒的《粥记》有所生发,做《食粥》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首诗现在还经常被一些粥铺店引用,挂在墙上作为招贴。

在诸多的粥谱中,有一种神仙粥颇为古人所推崇。其做法是:山药一斤蒸熟,鸡头米半斤,煮熟去壳,捣为末,入粳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腹食之。食粥后,饮三杯热酒。

清人褚人获在《坚瓠集》中有这样的记载:“神仙粥专治感冒风寒暑湿、头痛骨疼,并四时疫气流行等症。初得病两三日,服此即解。用糯米半合,生姜五大片,河水二碗。于沙锅内煮一二滚,次入带须大葱白五七个,煮至米熟,再加米醋小半盏,入内和匀。趁热吃粥,或只吃粥汤,即于无风处睡以出汗为度。此以糯米补养为君,姜葱发散为臣,一补一散,而又以酸醋敛之,甚有妙理。屡用屡验。非寻常发表之剂可比也。”

神仙粥如此神验,没准可以用来抵制现在泛滥的甲型流感呢。

食粥的好处多多,宋代的张耒总结为“食粥五利”:“善除饥,除渴,消宿食,使大小便调适,除风患。”

在中国,各类粥品之多种多样当真是不可胜数,唐代咎殷有《食医心鉴》,收粥品57种;宋代官修的《圣济总录》收录113种;《太平圣惠方》收录129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收录62种粥;清代黄云鹄著《粥谱》专书,收录的粥品多达247种,可谓集粥之大成者。

发展到今天,又出现了粥底火锅等各种新鲜做法,城市里各种粥铺也非常盛行,成为流行的养生、休闲食品。

在做法上,粥还是有些讲究的。做粥要先武火,再文火慢熬,或者干脆用文火细细地熬制,有些粥的熬制时间短则数个小时,多则一昼夜,所以也有“人熬粥,粥熬人”的说法。

粥熬好后,最好盖上盖子,先冷却一下再食用。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降低温度,适合食用;二是让粥形成“粥油”,即粥面上浮着的那层油亮的东西,那才是粥的精华所在,食补效果最好。而一些不知道的人,往往把这层“粥油”撇掉,实在非常可惜。

我常常在家用三分之二的小米和三分之一的粳米合在一起做小米粥。有时也往粥里加一些鲜瘦肉末、葱花和少许盐,这就成了葱花瘦肉粥了。然后,再炝炒一盘涪陵香脆榨菜,就两个刚出笼的热馒头,那滋味鲜咸中有滑烂,清淡中有清香,可不是比神仙粥更“神仙”的无上妙品?

诗人请高手留诗(诗人请吃粥)(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