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是什么(集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

上一章我们讲到了弗洛伊德认为在个体心理学的范围内,一个人与其周遭的人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而将个体心理学与集体心理学联系到了一起。

个体心理学是什么(集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1)

一: 认同

1.什么是认同(identity)?

认同一词最早源于哲学,后在心理学中被使用。在文化领域中,就弗洛伊德对「认同」的解释来看,认同的意思即为个体或群体试图追寻和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过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阐述了三种认同模式:原始性认同, 自恋性认同和部分性认同。

个体心理学是什么(集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2)

2. 原始性认同——认同与俄狄浦斯情结

根据弗洛伊德的阐述,孩子会将父母或身边亲近的人的某些品质吸入自我之中,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这一行为被称作认同作用,是个体将他人与情感所联系起来的表现形式。在集体心理学中,认同是与他人的情感纽带的最早表达,在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的早期发展中,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弗洛伊德在书中写到: 一个小男孩会自己的爸爸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兴趣,会把父亲视作自己的理想(希望自己能够长得像他,性格像他,哪儿哪儿都能和父亲一样。),且在他开始对父亲感到认同之时(或之后),根据依恋类型开始对母亲产生一种真正的对象投注。很显然,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对父母之间的认同实则是两种不同的认同概念,对母亲是直接的性对象投注,对父亲的是模范认同。

因此,认同在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前就已经出现, 情结包括了两个部分即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的认同,在一开始两者是互不影响共同存在的,但由于人的心理器官中存在着对精神生活统一的无法被抑制的趋向使得这两者的融合, 普通的俄狄浦斯情结便产生于她们的融合。

在孩子发现父亲阻挡在他与母亲之间之后,他对父亲的认同开始带有敌意,希望取代父亲在母亲面前扮演的角色。由此可知「认同」一开始便是矛盾的,它既可以表达亲切也可以表达憎恨。

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对父亲的认同可能会逐渐消失,对母亲的爱的投注(俄狄浦斯情结)反而逐渐变多。在这一事例中的认同是对竞争对手的认同, 其作用是表达对第三者的爱。即原始性认同。

个体心理学是什么(集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3)

3.自恋性认同——对与所爱的客体的认同

在对父亲的认同逐渐消失,俄狄浦斯情结越来越明显之时,父亲将有可能成为女性态度的对象,即性本能寻求满足的直接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认同感变成了与父亲的对象纽带的前兆。(这样的情况有可能发生在小女孩身上)

在原始性认同中,孩子对父亲的认同是将父亲视为想要成为的模范,但在这一情况中,父亲成为孩子的占有品,两种情况的差别在于与父亲之间的纽带的是否触及到了主体的自我。

E.g. 女孩产生了与母亲一样的咳嗽症状,这种认同可能来自俄狄浦斯情结,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孩就会表现出想要取代母亲的愿望,而咳嗽的症状正是表达了对父亲的唉。这同样是构成歇斯底里症状的完整机理。另一种情况:女孩学父亲咳嗽,在这里一种情况里,认同取代对象选择的状况出现了,对象选择回到了认同即自我呈现出对象的特色。但是,在这些人同中自我有时候跟从不爱之人,又会跟从所爱之人,

个体心理学是什么(集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4)

4.部分性认同(癔症性认同)——认同作用完全不考虑与被模仿的人的任何对象关系, 而把自己放到了其他人的位置上。

关于部分性认同弗洛伊德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定义,而是列举了同性恋的例子来说明。弗洛伊德认为青年男子通常很渴望迷恋自己的母亲,但在青春期结束后不得不寻找其他的性对象来取代母亲的位置。但对于男同性恋而言,这个男孩并没有抛弃他的母亲,而是对他产生了认同,并将自己改造成他,寻找可以为他取代自我的对象,而从母亲那里得到过的爱和关心也给予了这个对象。

部分性认同的其中之一个特征即是它拥有广阔的范围,它在自我的中被重新塑造成性特征,且性特征的所塑造的模范是它一直以来的对象,在这个塑造的过程里,部分性认同所表现出来的即是将对象的替代品吸入自我之中,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有时小孩的身上会直接出现这种过程:E.g. 一个失去了心爱小猫的小孩会直接表现出他就是小猫的样子(用四肢到处爬,不在桌子上好好吃饭等)

个体心理学是什么(集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5)

5. 抑郁症的「对象吸入」

在分析抑郁症时我们也能够发现「对象吸入」的例子,其原因是由于所爱之物的遗失或者情感上的缺失造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自我残忍的贬低和无情的批评以及强烈的让人痛苦的自我谴责。 虽然这些表现实际上是针对对象想的,这些做法是自我在对它实行报复,因为对象笼罩在自我之上。

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分裂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排斥第二个部分,而第二个部分实则是被吸入改变了的部分

个体心理学是什么(集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6)

二:恋爱与催眠

弗洛伊德认为由肉欲所产生的的恋爱只不过是性本能产生的以性满足为目的的对象投注,所以当这个目的实现的时候这种投注变会消失,但我们的欲望远不止那么简单。

  1. 不同阶段的「情色生活」

人类所追求的情色生活的第一个阶段通常结束与一个小孩五岁的时候,他找到了自己所爱的第一个对象,将自己的一部分给予它,剩下的给予他的父母,所有有寻求满足的性本能都会被注入到这个目标上。但孩子仍旧会非常黏父母,这种亲密是源于抑制在他们的目的里的本能。

而在青春期产生的非常强烈的“性冲动”这种肉欲倾向的形式是与长久存在的“挚爱”的情感疯爱的,但是青少年通常都会把无肉欲神圣的爱与肉欲庸俗的爱在某种程度上结合起来,与性对象的关系则是天生本能和受限本能的相互作用。

当我们在陷入爱情时,大量的自恋欲出现在对象身上,且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爱情选择的许多种形式中,所选择的对象通常是我们自己未获得的,自我理想的替代品。之所以爱这个人是因为追求自我的完美,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

在性过誉(积极错觉现象:会使得我们将对爱侣的社会道德化标准有所降低,而我们对待爱侣的容忍度也会提高)和恋爱进一步增强的过程中,自我将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而对象会变得越来越“高高在上”,直到他得到来自自我的全部的爱,在这样的情况下,自我被对象小号,谦逊,对自恋的抑制和自我伤害成了恋爱的特征。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不被满足和不愉快的爱里。

个体心理学是什么(集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7)

  1. 恋爱与自我认同的关系

我们可以将认同与爱的这种极端发展之间的差别描述为“入迷”或者“束缚”。在“入迷”这种情况中,自我通过对象丰富了自己,将对象“吸入”了自己体内,而在“束缚”中,自我却将自己耗尽,自我用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换取了对象,向对象“投降”了。

在认同的情况中,对象是迷失的,或被放弃的,而后有会在自我体内充数起来,在这个迷失对象的引导之下,自我将会发生部分的改变。在对象被保留的情况下,自我则会它进行强大的投注。

  1. 恋爱与催眠之间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恋爱到催眠之间不过是一步之差,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性。它们使人都善于服从,顺从,不善批评。催眠师和爱人都会让人将自己的主动性削弱,在催眠中一切事物都将见得更加的清楚和强烈,催眠关系就是恋爱中的人的无条件奉献,除了性满足之外,然而在恋爱的实际情况中,这种满足只能被暂时的压抑,被隐藏的会在之后的某一时间爆发出来。

个体心理学是什么(集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8)

  1. 催眠与集体

催眠关系是由两个成员组成的一个集体,在集体的复杂结构中存在一种独立元素——个体对领导的行为,催眠与集体的区别在于人数的限制。催眠能够直接为我们揭开集体欲望构成的谜团,但在这之中仍然有许多我们无法解释的现象和谜团,且存在一种麻痹,这种麻痹产生于有强大权力与无权无能的人之间的关系之中,这些现象也指向了我们某种我们虽然已经发现但是并不能够解释的因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