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绘画遵循的法则(是十七世纪中期常见绘画主题)
原创: 观复静笃
静笃君按:“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渎、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新约圣经·马可福音》)
在巴洛克时代的西方画作中,常常会出现珍珠,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荷兰黄金时代大画家扬·维米尔(Jan Vermeer van Delft,1632-1675)的作品。我们在前文介绍的维米尔的《执秤女子》通常被称为“称重珍珠的女子”。但如果你仔细放大观察画作,会发现那秤盘原来是空的。画中的桌上虽有珍珠,但它们已经是成串地排好了,桌上也完全找不到仍待称重的单颗珍珠。而在她左侧的桌子边上放着四枚小金币和一枚大银币,因此也有学者认为画中的女子其实正在忙着称钱。
▲ 油画《执秤女子》(约1664)
扬·维米尔 作
现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与维米尔这幅《执秤女子》主题十分近似的还有同时期荷兰风俗画家德·霍赫(Pieter de Hooch,1629-1684)的《称金女子》:
▲ 油画《称金子的女子》(约1664)
彼得·德·霍赫 作
现藏于柏林画廊
“称量金子”是十七世纪中期一个比较常见的绘画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暗示着天主教“七宗罪”之中的“贪婪”(及吝啬)。比如佛拉芒卡拉瓦乔主义画家德朗杰(J. de l'Ange)的代表作“七宗罪”系列中的画作《称金子的老女人 / 七宗罪之“贪婪”》:
▲ 油画《称金子的老女人——七宗罪之“贪婪”》(1642)
德朗杰 作
现藏于卡塞尔古典大师美术馆
根据基督教神学,罪恶源自人的七大恶德:傲慢(Superbia)、贪婪(Avaritia)、淫欲(Luxuria)、愤怒(Ira)、暴食(Gula)、嫉妒(Invidia)和懒惰(Acedia)。在天主教教义中它们也被称为“七宗罪”(或称“七罪宗”),也就是人的七种主要罪行。因了这些罪行,人会与上帝渐行渐远;倘若人还不知悔改,就将会堕入永恒的死亡,正如《圣经新约·加拉太书》中所谓:“行这样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国。”
对于“七宗罪”的最著名描绘是荷兰文艺复兴画家博施(Hieronymus Bosch,1450-1516)创作于十六世纪初的木板油画《七宗罪与最终四事》:
▲ 木板油画《七宗罪与最终四事》(约1505-1510)
博施 作
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博施是最伟大的文艺复兴画家之一,他的许多画作都在讽刺人的沉沦与罪恶,并用超乎想象的妖怪形象和各种神奇的象征符号来表现人的邪恶,有些至今都令人费解。因此,博施也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启发者。
▲ 油画《人间乐园》(约1480-1505)
博施 作
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在博施的油画《七宗罪与最终四事》中,画面中心是“上帝之眼”,眼中是从坟墓中复活的耶稣;基督下面有一行拉丁文题字“Cave cave d [omi] n [u] s videt”,意为:“当心,当心,天主在看”。
▲ 木板油画《七宗罪与最终四事》(约1505-1510,局部)
博施 作
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而围绕着这上帝之眼的,正是“天主在看”的人的七宗罪,它们从底部中央顺时针排列,分别为:愤怒、嫉妒、贪婪、暴食、懒惰、淫欲和傲慢。每一幅小画面都用拉丁文标出了“罪名”主题。
▲ 油画《七宗罪》(1933)
德国新客观主义画家狄克斯(Otto Dix,1891-1969)作
现藏于卡尔斯鲁厄国立美术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