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每小时6元(共享充电宝一小时4元)

8月22日,词条#共享充电宝涨至4元每小时#登上微博热搜。随处可见、便民实用的共享充电宝悄然涨价至原本的四倍引发网友热议。针对涨价问题共享充电宝客服回应,共享充电宝是一种刚需,本来就有需求,而且现在的现在年轻人对4元、8元、10来元的消费没有太在意。

众云数据显示,对于本次事件超过半数网民表现出敏感情绪。本次事件相关信息也多以“刺客”“涨价”“太贵”等关键词呈现。

共享充电宝每小时6元(共享充电宝一小时4元)(1)

(来源:人民众云)

共享充电宝每小时6元(共享充电宝一小时4元)(2)

(来源:人民众云)

共享充电宝商家套路多“计价”“充电”“归还”处处有坑

虽然本次事件主要在南京爆出,但网民评论却揭开了各地共享充电宝的千种套路。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网友的爆料,沉浸式还原共享充电宝使用中的“处处坑”。

首先,共享充电宝在扫码开启使用之后,才能看到计费,而计费方式却会以“3块钱半小时”等定价策略淡化每小时价格已达6元的事实。此外,有网友反馈共享充电宝早在去年已经涨价,还有网友列出周边小店与商圈的价格差异。在价格方面,也有网友将共享充电宝价格与汽车充电桩类比,得出结论“比我充电电车都贵”。

共享充电宝每小时6元(共享充电宝一小时4元)(3)

(来源:微博)

接下来,取出充电宝,插上手机充电。本以为万事大吉,可商家的层层套路才刚刚拉开帷幕。有网友表示,充电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存在手机充电赶不上掉电的情况。有网友认为,共享充电宝充电慢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为了多割韭菜”,可谓是“吃相难看”。当然,共享充电宝总是有方法让用户的血压再度升高。比充电慢更令人气愤的莫过于“共享充电宝充到一半没电了”,如果未归还充电宝,当然还是计费依旧。

共享充电宝每小时6元(共享充电宝一小时4元)(4)

(来源:微博)

终于充完电了,准备归还充电宝,未曾想一不留神又掉“坑”。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归还共享充电宝被“坑”的经历,例如,归还充电宝时却发现没有仓位,或者是已经归还但系统不“认账”,发起投诉平台却没得到满意处理,最后只能买下充电宝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类似事件屡见不鲜。

共享充电宝每小时6元(共享充电宝一小时4元)(5)

共享充电宝每小时6元(共享充电宝一小时4元)(6)

(来源:黑猫投诉)

共享充电宝的千层套路让网友“破防”。有网友表示“宁愿购买一个充电宝并随身携带”,也有网友发布诸如“让共享充电宝烂在充电盒子里”等评论,以示强烈不满。此外,有网友感叹“明明能直接抢的但是还给提供了充电宝,感动死我了”,将反讽文学发挥到极致。

共享充电宝每小时6元(共享充电宝一小时4元)(7)

(来源:微博)

共享充电宝商家曾被约谈“充电乱象”仍需治理

通过网络公开信息梳理,实际上早在2020年,共享充电宝就已经开始涨价。据蓝鲸TMT频道记者调查,2020年间共享充电宝的价格涨到4-6元/小时,景区、电影院、酒吧等特殊场景甚至达到10元/小时。2021年共享充电宝就因价格问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

共享充电宝的“野蛮生长”也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2021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共享消费”领域行政指导会,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等共享充电宝品牌经营主体参加。会议指出目前“共享消费”行业普遍存在定价规则不明确、明码标价不规范等不当行为,要求企业增强合规意识,规范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同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发文称怪兽、小电、来电等共享消费品牌经营企业积极整改,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好景不长,上海市消保委在2021年底对怪兽充电、小电等品牌进行消费体察,发现都存在归还后未停止计费、租借容易归还难、价格标识不显著等问题,并且相关投诉中,有40%的消费者反映充电宝在归还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在计费。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在2022年2月至3月期间,对市内11个行政区的街电、来电、怪兽、小电等5个品牌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5%的共享充电宝投放点都没有列明收费标准,几个品牌共享充电宝商家均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如计费不规范、消费者缔约权利受限制、押金安全性缺乏保障、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使用和处理不合理等。

价格疯涨、企业亏损共享充电的前路如何走?

根据《齐鲁晚报》报道,作为“国内共享充电宝第一股”的怪兽充电在2019年扣非净利润能达到1.69亿元,2020年下滑至0.83亿元,去年则直接爆亏1.17亿元,今年一季度继续亏损0.96亿元。小电科技在2018年至2020年间分别实现净利润-0.36亿元、1.37亿元及-1.04亿元,其业绩波动较大。此外,从去年开始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也被曝出深陷裁员泥潭。

对于本次共享充电宝涨价事件,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急于涨价的本质还是急于摆脱成本高、盈利难的困境。共享充电发展已陷入瓶颈期,有观点认为其现有价格与价值不相符,并出现负面情绪。基于以上情况,也有观点称,除了敏感的价格和服务因素,“共享充电”不如尝试“破圈”,结合流行元素与时尚话题为共享充电宝进行“美容”,以打造“实用性时尚单品”的思路,为共享充电产业带来新的生机。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 助理研究员刘雪伦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见习舆情分析师胡冰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