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常见的鸟类(走进厦门三位观鸟爱好者家中)
来源:台海网
10月份,又到了每年观鸟的旺季,厦门的天空中、滩涂上,来自全球各地的候鸟齐聚一堂,叽叽喳喳好不热闹。观鸟爱好者们扛着长枪短炮整装待发,记录下这些美丽的精灵,通过观鸟活动,他们记录下罕见的鸟类品种,传递爱鸟意识,呼吁大家共同保护自然资源。
本期家访,记者走进三位观鸟爱好者家中,倾听他们的观鸟、爱鸟故事——他们有的以身作则传递爱鸟意识,带着亲友一起爱鸟护鸟;有的爱鸟成“瘾”,早出晚归拍鸟,获得了令大家羡慕的“鸟运”;有的小小年纪就手绘“鸟类图鉴”,用自己的热爱影响家人和身边的小伙伴,共同保护鸟类。
他首个发现勺嘴鹬“小七” 带儿子一起救助仙八色鸫
关键词 呵护
●出镜成员
陈浩(鱼鹰),39岁,企业职员,厦门市观鸟协会理事;陈铮辰,9岁,学生。
●地址 思明区莲前西路
●心愿大家共同努力,呵护厦门的自然生态环境,守护生物多样性。
厦门日报记者刘少敏(左一)采访陈浩父子俩。
台海网10月24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很遗憾,俄国专家反馈‘小七’今年没能配对育雏。”周四晚上,陈浩聊起今年最期盼来厦的勺嘴鹬“7L”时,仿佛在谈论自己在远方的孩子。勺嘴鹬体型娇小,因自带汤勺形状嘴巴而得名,因数量稀少被誉为“鸟中大熊猫”,近几年候鸟迁徙季,在厦门、泉州等地都曾被观测到。
2019年冬季,陈浩首个在监测网络中监测到脚上戴有“7L”编码旗标的勺嘴鹬,与俄罗斯鸟类学家取得联系后,得知它竟然是当年刚刚繁育的幼鸟。“当年孵化的幼鸟,万里迁徙真的很令人敬佩。”陈浩说,打那时起自己就一直在关注“小七”的动态,它是否顺利回家,是否配对生娃,陈浩都要时不时向俄罗斯鸟类学家了解情况。
“爸爸你别只说勺嘴鹬,还有紫水鸡、栗喉蜂虎等很多漂亮的鸟呢。”儿子陈铮辰听老爸滔滔不绝大谈“小七”,便“吃醋”地提醒道。别看儿子陈铮辰只有9岁,他认识的鸟类可不少。陈铮辰上幼儿园时,全国各地鸟会曾一起做过一个中华秋沙鸭的调查,年幼的陈铮辰就跟着爸爸到泉州德化、三明泰宁等地调研、观鸟。后来,他还曾领着班里的小朋友参加筼筜湖观鸟活动,在学校爱鸟周活动中更是成了“小明星”。
“能够带着身边的人一起爱鸟、爱大自然,我就觉得很有意义。”陈浩说,他和妻子恋爱约会时,两人就经常一起走进大自然观鸟。婚后,妻子更是打点好家中事务,支持他外出观鸟。除了家人,陈浩说,身边的朋友得知他是观鸟爱好者,也开始关注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好几次救助受伤鸟类都是朋友帮忙提供的线索。
2020年9月的一天上午,陈浩再次收到朋友发来的图片,是一只受伤的仙八色鸫。仙八色鸫羽色斑斓艳丽,有“鸟中美女”之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确定为全球易危鸟类。当天十点多,陈浩将这只仙八色鸫领回家,一边抓紧向市资规局报备,一边赶往最近的花鸟市场购买面包虫。可这只仙八色鸫并不买账,始终不肯进食。
当时,恰逢任鸟飞项目3周年总结大会在厦召开,全国各地专家齐聚一堂。陈浩紧急求助多位专家后,最终采取了遮光纸箱收养、喂葡萄糖的方案。“当时我还帮爸爸用针管抽葡萄糖水呢。”陈铮辰回忆起那只漂亮的仙八色鸫,眼睛立即亮了起来。次日清晨,陈浩将恢复生机的仙八色鸫带到五缘湾湿地公园核心区放归自然。
“我和孩子都很不舍,但是为了它好,不能养太久。”陈浩说,自己计划明年开春到云南观测绿孔雀,这种鸟非常敏感,不仅需要在观测当天凌晨三四点就钻进帐篷内等待,连这个帐篷都要提前半个月搭好,为的是让绿孔雀先熟悉下。在陈浩看来,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爱鸟就是要与它们和谐共处。
观鸟拍鸟越来越上瘾 渐渐磨去他的急性子
关键词 耐心
●出镜成员
周华,63岁,厦门技师学院退休教师;妻子朱洁,62岁,退休教师;女儿周韵,34岁,公司职员。
●地址 湖里区和通社区
●心愿希望厦门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吸引更多的鸟儿到来,让市民在这座充满鸟语花香的城市感受更多惊喜。
厦门日报记者杨霞瑜(右一)采访周华一家,周华拿出摄影器材向记者介绍。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杨霞瑜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江毅)一走进观鸟爱好者周华的家,记者瞬间被温馨的照片墙吸引,墙上有周华一家三代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照片,充满时光印记。女儿周韵介绍说,从20世纪90年代起,父亲就开始用镜头记录美好时刻,拍花、拍昆虫,不过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还属拍鸟。
“我拍了那么多题材,确实唯独拍鸟会上瘾!你看,我的长焦镜头‘穿’上了迷彩服,不容易惊吓到鸟儿。”一边和记者分享着摄影设备的周华,一边说他对观鸟是真爱。
2018年,周华从厦门技师学院退休后,总喜欢带着相机到处转转,记录一些生活化的影像。机缘巧合之下,他在市园林植物园拍下观鸟爱好者蹲守一天等待着的紫背苇鳽。当时,周华看着镜头里的鸟,虽然并不清楚它的品种、特性,但还是难掩兴奋和激动之情,仿佛就在等待这一时刻。隔天,周华在同一地点又遇见那群观鸟爱好者,他赶紧拿起相机和他们分享捕捉到的鸟儿照片,引来一片围观和赞叹,大家告诉他这是并不常见的紫背苇鳽,羡慕他的“鸟运”。
现如今,作为厦门观鸟协会较为活跃的会员,周华已拍过250多种鸟类,今年1月,更是因拍到在国内鲜有记录的琉球山椒鸟,刷新了厦门市野生鸟类记录,同时也是福建省首次记录到该鸟种的观鸟爱好者。
“那天我和往常一样,习惯性地到家附近的仙岳山上观鸟,忽然看到远处有一只样貌比较陌生的鸟停留在小山坳上。”当周华逐渐走近时,鸟儿却快速飞走了,他思索片刻,确定这只身披灰色“大衣”、脖戴一条白色“项圈”的小鸟从未拍到过。于是,周华开始在周边树林寻找,幸运的是,他成功用镜头捕捉到了它的身影。周华笑呵呵地说,他的“鸟运”确实不错。
有趣的是,为一睹琉球山椒鸟的“芳容”,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闻风而动,齐聚仙岳山,但蹲守几天依然无果,最后在本市观鸟爱好者的“邀请”下,周华再次前往仙岳山和大家一同等待,随后,琉球山椒鸟出现了!圈内人士也因此称呼周华为“仙岳山公园园长”。
“除了运气,他在观鸟时的耐心,真的是超乎我们的想象。”妻子朱洁说,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她清晨6点醒来,丈夫已出门,直到天黑才往家赶,这期间一直在同一位置等待某种鸟类的出现,午餐时间也不离开,都是早上买的馒头或包子随便对付一餐。一旁的周韵颇有同感,她觉得自己的急性子是遗传了父亲,但是迷上观鸟后,父亲的急性子似乎不见了,他可以坐在电脑前4到5个小时精挑细选当天拍到的鸟儿照片。
周华认为,用镜头记录鸟类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他希望自己拍摄的照片可以提高大家对鸟类的保护意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她天生爱鸟偏爱画鸟 看过近百本鸟类书籍
关键词 陪伴
●出镜成员
邹文露,14岁,初中生;父亲邹昌根,44岁,软件工程师;母亲吴樱,42岁,全职太太;弟弟邹文博,6岁,小学生。
●地址 思明区会展南二路
●心愿 和家人们一起观赏更多美丽的鸟儿,留下美好的成长回忆。
厦门日报记者刘少敏(右一)采访邹文露一家,邹文露向记者介绍画册中的鸟。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刘少敏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江毅)“这幅是送给妈妈的蓝绿鹊,这幅是送给弟弟的红胁蓝尾鸲。”周五中午,邹文露向记者介绍起自己最近的鸟类画作。清丽的色彩,灵动的神态,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鸟跃然纸上。妈妈吴樱笑着说,去年弟弟学校举办义卖活动,邹文露画的“鸟类图鉴”便十分抢手,两幅画卖了1000多元。
妈妈吴樱说,邹文露的爱鸟可以说是天生的,3岁涂鸦时她就偏爱画鸟。在福州读幼儿园时,邹文露收到父母好友“鸟叔”的礼物是一本福州植物园鸟类图集《林海精灵》,爱不释手,天天翻看。“就盼着自己快点长大,可以去实地观鸟。”邹文露说,因为担心小朋友好动会惊吓鸟类,“鸟叔”的外出观鸟课只接受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员,这可让她等了好几年。
好不容易上了三年级,刚开始外出观鸟没多久,因为转学来厦,邹文露又要重新熟悉观鸟环境。“还好,厦门的鸟类和福州很多是相似的,我大都认得。”谈起观鸟识鸟,邹文露显得十分专业自信。虽然只有14岁,邹文露看过的鸟类书籍已有近百本,已经观测并辨认出500多种鸟类。“照片类图鉴更具观赏性,手绘类图鉴没有光影的影响更方便学习。”邹文露像个小专家,向记者推荐着观鸟入门图鉴。
“其实这些书籍资料,还有每次的观鸟活动信息,都是妈妈帮我搞定的。”邹文露幸福地挽过妈妈吴樱的胳膊,笑着说起妈妈和弟弟陪着自己到三明龙栖山寻找斑头大翠鸟的经历。当时,他们一家人和其他鸟友相约上山寻鸟,有时深夜进山,只能睡在山上庙里,或者汽车里。
“其实我并不认识这些鸟,但我可以当她的‘望远镜’,去发现这些山林里的小精灵。”吴樱笑着说,观鸟其实是很辛苦的事情,她对女儿竟能坚持这么多年颇感意外。为了女儿这份热爱和坚持,她这个做母亲的更不可能退缩。
周末在厦门周边观鸟,寒暑假旅行观鸟,每天还要抽出时间看鸟类书籍,这无疑会占用邹文露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和爱好应该如何平衡,妈妈吴樱把决定权交给邹文露自己。“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剩余的时间留给她自由支配。”吴樱说,去年暑假他们一家人一起到西北旅行,透过鸟类欣赏自然风貌,再深入了解历史人文,切实感受到行万里路的魅力。
“当我们谈起一种鸟,那些一起观鸟的美好回忆就会涌现出来。”中午1点45分,爸爸邹昌根要送女儿去上学了。邹昌根说,他不太懂观鸟的乐趣,但陪伴家人一起走进自然的那些经历,却让他倍感幸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