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最宠爱的臣,乾隆帝宠臣钮祜禄
雍正五年,辅政大臣遏必隆第六子——尹德病逝,雍正皇帝令其第二子讷亲承袭二等公爵,并授“散秩大臣”。自此,讷亲正式成为“铁血世家”——钮祜禄氏家族的领头羊。
雍正年间,钮祜禄·讷亲历任“散秩大臣”、“御前大臣”、“内大臣”和“军机大臣”。根据《清实录·世宗实录》的记载,雍正皇帝临终之际,钮祜禄·讷亲就是数位“君前承诏”的重臣之一,被雍正皇帝特命为“预顾命、协办总理事务”。
乾隆皇帝对雍正朝旧臣一直秉承着打压、控制的“不友好”态度,田文镜的坟墓被其铲平、李卫的塑像被其捣毁,就连三朝老臣张廷玉也差点折在乾隆皇帝的手中。但钮祜禄·讷亲,绝对是个例外。
乾隆朝初期的钮祜禄·讷亲,究竟有多受宠?
乾隆十三年,讷亲于“金川之战”前线督战失利,乾隆皇帝大失所望,痛陈对其曾经的恩宠程度:
朕自御极以来,大臣中第一受恩者,莫如讷亲。
钮祜禄·讷亲,为何能被乾隆皇帝如此恩宠?钮祜禄·讷亲于巅峰时期担任的官职,相当于现今什么职务呢?
强大的家族背景,带给钮祜禄·讷亲的先天性优势
钮祜禄·讷亲所在的“铁血世家”——钮祜禄氏家族,到底有多牛?
抛开家族的首位大佬——“后金开国五功臣”之一的额亦都,康熙朝初期的“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康熙皇帝“恩遇甚隆,一时大臣无有出其右者”的阿灵阿不言,仅就讷亲三位兄弟的朝廷地位,我们就能看出这个家族在清朝的特殊地位。
讷亲长兄——策楞:官至两江总督,加授“太子少傅”衔,品秩为从一品。
讷亲弟弟——爱必达:官至湖广总督,品秩为从一品。
讷亲幼弟——阿里衮:乾隆朝名将,官至协办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品秩为从一品。更重要的是,他的一个孙女还是道光皇帝的原配皇后——孝穆成皇后。
自后金政权开始,讷亲所在的钮祜禄氏家族便和爱新觉罗氏联姻联亲、休戚与共,可谓一门显贵、外戚勋臣。拥有如此家族背景,讷亲能够于仕途迅速崛起,也是必然结果。
雍正皇帝对满洲贵族的拉拢,成就了钮祜禄·讷亲的显要地位雍正皇帝登基后,对昔日夺嫡政敌的清算工作很快拉开,皇八子胤禩的坚定支持者、讷亲的叔叔——阿灵阿被雍正皇帝评价为“不臣不弟、暴悍贪庸”,其子阿尔松阿被抄家、处斩。钮祜禄氏家族的最强分支——阿灵阿一脉,遭到了灭顶性打击。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政权的稳固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八旗贵族的支持程度,原本就被质疑“继位合法性”的雍正皇帝,更需要来自八旗勋旧家族的支持。所以,在重惩了阿灵阿一脉后,雍正皇帝开始刻意培养钮祜禄氏家族的另一分支——遏必隆第六子尹德一脉,以缓和统治阶层和满洲贵族之间的紧张关系。
也就是说,阿灵阿一脉的覆灭间接促成了自己的侄子——讷亲的迅速崛起;清朝皇帝对满洲贵族一贯秉承的拉拢政策,也是讷亲于仕途腾飞的重要原因。
巅峰时期的钮祜禄·讷亲
雍正十三年,25岁的皇四子弘历成功升级为乾隆皇帝,此时的乾隆皇帝虽然已经成年,但鉴于其在政事处理上的欠缺,雍正皇帝为其安排了四位顾命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鄂尔泰、张廷玉。
后世对于乾隆皇帝的评价,虽然多以负面为主,但作为职业帝王,乾隆皇帝的帝王心术、御下之术,尤其是对军国大权的掌握,绝对属于教科书级别的高手。对于乾隆皇帝而言,四位顾命大臣绝对是其皇权集中路上的巨大障碍,有鉴于此,乾隆皇帝便开始刻意培养地位仅次于顾命大臣的钮祜禄·讷亲,以制衡顾命之权。
雍正十三年八月,乾隆皇帝便对讷亲委以重任,命其出任镶白旗满洲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协办总理事务;十二月,讷亲的爵位被晋升为“一等公”,乾隆皇帝虽然给出了“推孝昭仁皇后外家恩”的原因说明,但明眼人都能明白这就是乾隆皇帝对讷亲的刻意扶持和培养。
乾隆二年,讷亲出任兵部尚书兼任议政大臣,成为兼任国防部部长的副总理,并参议军国大政。同年十一月,乾隆皇帝恢复军机处,讷亲又入值军机处,成为当时的六名军机大臣之一。
此时的讷亲虽然并未进入内阁,更非领班军机,但随着乾隆皇帝吹响独揽大权的号角,讷亲的朝廷地位迅速发生着变化。乾隆十年,鄂尔泰病重,乾隆皇帝借机大力扶持讷亲,三月授“协办大学士”、五月便授“保和殿大学士”,做好了顶替鄂尔泰朝廷地位的准备。鄂尔泰病逝以后,乾隆皇帝更是直接命年轻的讷亲出任领班军机大臣,行走列名甚至在张廷玉之前。
自此,讷亲走到了仕途顶点,成为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并兼任吏部尚书,基本相当于现今兼任政治局常委、组织部长的国务院总理,真正意义上的朝廷宰相。
后记
乾隆十三年,于“金川之战”前线督师失利的讷亲被乾隆皇帝下令赐死,所用自尽工具正是自己祖父鄂尔泰的腰刀——“遏必隆腰刀”。
这个被乾隆皇帝一手捧起,又种种摔下的一代名臣,虽然只是昙花一现、来去匆匆,但却也直接促成了乾隆皇帝的杀人立威、皇权集中。或许,自讷亲被乾隆皇帝刻意培养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其必定会被当成“杀鸡给猴看”的主角命运。
纵然如此,官至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并兼领吏部尚书,拥有“大臣中第一受恩者”称呼的讷亲,也具备绝对资格于清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八十八》、《清实录·高宗实录》、《啸亭杂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