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中王勃的身世(初唐四杰之王勃)

初唐四杰中王勃的身世(初唐四杰之王勃)(1)

六岁做文章,十五岁上书宰相、十七岁做官。

话说唐代初年,山西这个地方出了个神童,六岁会做文章,九岁出版专业性史学著作《指瑕》批驳当时的史学泰斗之作《汉书》,逐条指出其中的谬误。音乐、医学、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跟随名医曹元用十五个月学习《周易章句》和《黄帝素问难经》;十五岁上书唐朝宰相刘祥道,针砭时弊,言之有物,;十六岁时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被皇帝称作“神童”;十七岁时,考中当年皇帝设的科举,成为十三名中举者之一,正式登入天子殿堂。我们的神童不仅赢在起跑线,而且还遥遥领先。

初唐四杰中王勃的身世(初唐四杰之王勃)(2)

“落霞与孤鹜”他的才学诗文格局很高,但人生却遭遇断崖式下跌

王勃出来做官之后,皇帝很喜欢他,去拜山封禅时都令其跟随。被招为沛王府的“修撰”,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写了篇《檄英王鸡文》,让沛王的鸡来讨伐英王的鸡的战斗檄文。这篇鼓励兄弟相争的文章激怒了皇帝。由于担心玄武门事变兄弟相残的事,王勃被立即赶出王府。离开王府后,王勃外出流浪。二十四岁那年被任命去虢州,写出了那首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名动天下的佳句。重新做官之后,由于恃才傲物,深为同僚所嫉,仕途屡遭颠折。最严重的那一次,不仅自己丢掉了官职,还被投进监狱,险些送了性命,而且连累了他的父亲,被贬到岭南交趾(今越南,当时为唐代辖区——博主注)。这一年他二十六岁。幸亏赶上皇帝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他才捡回了一条命。在去越南看望父亲的路上,王勃参加阎伯屿在江西滕王阁举办的宴会。于是写出了不朽的诗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流传千古。据说王勃的才学让韩愈倾慕不已,韩愈听说自己的诗文能排在王勃之后,感到非常庆幸。

初唐四杰中王勃的身世(初唐四杰之王勃)(3)

滕王阁序古诗文,这才是古代真实的滕王阁

“天道忌全”大才子殒命越南蓝江

676年王勃来到越南蓝江(越南宜安省),和父亲度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天,秋八月踏上归程,由蓝江启航,刚刚驶入南海,即不幸为风浪所噬,终年二十八岁。据越文资料记载,那一天,海水涨潮倒灌,把王勃的尸体顶入蓝江,被村人发现,认出这是来自北方的大才子,即刻通知他的父亲,然后就地埋葬在蓝江左岸。出于对他的崇敬,雕像、修祠,永为纪念。千古文章未尽才,无论就整个文坛还是就他个人来讲,都是抱恨终天的憾事。在王勃长眠的越南蓝江一带文风较盛。子弟们潜心向学,有的还科名高中,历代出现过许多诗人。其中,成就最大的是被誉为“越南的屈原”阮攸。传说王勃死后,情怀郁结难舒,冤魂不散,蓝江两岸总有他那飘忽不定的身影;夜深人静时,风翻叶动,簌簌有声,细听,竟是他操着中原口音在吟咏着诗文。

初唐四杰中王勃的身世(初唐四杰之王勃)(4)

王勃越南墓地

王勃墓荒废异乡,多年没有中国人祭拜,1972年被美军炸毁

在今天越南义安省海边不远一块凸凹不平的地基,这就是王勃祠庙的遗址,1972年越南战争空前激烈,王勃墓当年被美军飞机炸毁。王勃祠庙遭受轰炸后,越南当地一位退伍老兵,冒着生命危险把王勃的雕像抢救出来,没有地方安置,便在家中腾出一间厅堂供奉起来。上设香案,由上好红木雕刻,坐姿,为唐朝士大夫装束,通高约一米四五。由于年深日久,脚部已开始朽损,面孔也有些模糊。我们的唐初大才子客死异乡,坟墓荒废多年,一江之隔的中国竟然鲜人知晓,更是多年无人祭拜,我们对中华才学诗文的尊重,还比不上一个越南老兵,看到这些让我这个域外中国人深深叹息。

不作不死的天才:他因一篇文章名满天下,也因一篇文章前程尽毁

初唐四杰中王勃的身世(初唐四杰之王勃)(5)

唐代著名诗人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时能写诗作词,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方圆一带赞为“神童”。他撰写的《乾元殿颂》词美义壮,让唐高宗都为之拍案称奇。之后,王勃文名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合称“初唐四杰”,并被推为首位。然而,这样一个闻名遐迩的“天才”却最终因为自己的“作”而命丧九泉,成为千古遗憾。

公元666年,王勃科试及第,被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经主考官的引荐,到沛王府担任修撰,深得沛王李贤的赏识。

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平时好玩,尤其爱斗鸡。一次,弟兄两个又在王府的院子里斗鸡,在一旁看得入神的王勃于是想,何不以此写篇文章?一来,可以为沛王助助兴?二来,也可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于是,经过一番思虑后,《檄英王鸡文》被呈到了沛王面前。

檄文的问世,给沛王挣足了面子,一时间,在朝臣之间广为传阅。然而,没想到的是,檄文竟也被传到了唐高宗手中。唐高宗读后,龙颜大怒:“两个王子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但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声讨对方。这分明就是有意挑拨离间,致两王子不和。”随后,唐高宗钦命将王勃逐出长安。如此,王勃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被自己的一篇文章毁于一旦。

初唐四杰中王勃的身世(初唐四杰之王勃)(6)

公元673年,王勃利用家族和朋友的关系在虢州做了一名参军。虽说官职不大,却也算是又一次走上了仕途。怎奈王勃恃才傲物,总是看不起参军任上的其他同僚,认为他们无才无德,致使相互之间关系异常僵硬。

当时有一个名叫曹达的官奴犯了死罪,王勃因其曾是故人相托之人,于是不顾其死罪的身份,将其私自藏到了府内。后来,因为追捕风声越来越紧,王勃害怕此事泄露出去会连累全家,于是私下把曹达给杀了。

然而,一向心高气傲的王勃很快被同僚们发现了异常之处。东窗事发之后,王勃被捕入狱被叛为死刑。后来虽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却因此事而牵连了他的父亲王福,从雍州司户参军的被贬为交趾令,被远谪到南荒之外。

本来仕途的挫折,已让王勃心灰意冷。而父亲的贬谪,更是让他内疚不已。曾经渴望功名,希望济世的雄心壮志被埋汰得看不见一点痕迹。

出狱后,万念俱灰的王勃独自在家过了一年接近隐居的生活,随后出发交趾去探望父亲。

经过长达半年的跋涉,王勃见到了生活窘困的父亲。没想到一向康健的父亲却在短短两年之内变得体弱多病,且最终要落个客死他乡的下场。身为孝子的王勃陷入了深深的羞愧和自责当中。

和父亲相处几日后,王勃踏上了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心情极度郁闷的王勃坐在船头感叹命运的多桀,不幸溺水而亡,当时仅27岁。

一个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的“天才”就这样被隐没于海浪之中。

初唐四杰中王勃的身世(初唐四杰之王勃)(7)

可以说,王勃的人生悲剧,并不纯粹是时代的悲剧,更多的他个人的悲剧。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如果他不是急功好利,就不会写下《檄英王鸡文》,就不会惹得唐高宗龙颜大怒而被逐出王府;如果他不是自以为是,就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私藏私杀犯了死罪的官奴;如果他不是恃才傲物,就不会被同僚所嫉,从而引火上身……

关于王勃的年龄: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据此,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现在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时年27岁。

紅河港湾多颶風

夏日頻發南海中

盛唐才子探嚴父

回程不遇遭此凶

可憐邊埵白髮人

送黑髮兒號天穹

當地父老掩其骸

且修墓祠記其踪

君不見盛唐一顆冉冉星

落入藍江一墓中

墓祠清幽香火旺

文風廣披百代功

君不見天才文星王勃墓

毀于四十五年前

狂轟濫炸之越戰

孤魂幽靈不安宁

子安子安不子安

我亦年少去越南

越戰從戎紅河边

目睹漢文之風氣

耳聞漢語之熟嫻

當時老鄉留墨跡

權當用作招魂幡

首日封欲寄將去

滕閣如今已煥然

招曰

子安幽魂些 飄落何处些

快归來些 返故居些

快來滕王閣些 賦千年新篇些

快去央視些 教教編導和董些

指點一下評委些 快出點大師些

復興詩賦些 千古不朽些

南方不可久居些 返故居些

初唐四杰中王勃的身世(初唐四杰之王勃)(8)

初唐四杰中王勃的身世(初唐四杰之王勃)(9)

初唐四杰中王勃的身世(初唐四杰之王勃)(10)

初唐四杰中王勃的身世(初唐四杰之王勃)(11)

初唐四杰中王勃的身世(初唐四杰之王勃)(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