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最好吃的方法(猕猴桃香甜又好吃)
猕猴桃也称奇异果、狐狸桃、藤梨、羊桃、阳桃、毛木果、麻藤果、杨汤梨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果形一般为椭圆状,早期外观呈绿褐色,成熟后呈红褐色,表皮覆盖浓密绒毛,不可食用,其内是呈亮绿色的果肉和一排黑色或者红色的种子。因猕猴喜食,故名猕猴桃;亦有说法是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是一种品质鲜嫩,营养丰富,风味鲜美的水果。
猕猴桃的历史
猕猴桃被古人采食的历史非常悠久,除诗经外,在《尔雅·释草》中也有苌楚,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湖北和川东一些地方的百姓仍把猕猴桃叫羊桃。
《安徽志》云:“猕猴桃,黟县出,一名阳桃。”李时珍解“羊桃”云,叶大如掌,上绿下白,有毛,似苎麻而团。此正是猕猴桃,非羊桃也。
这里顺便一提,李时珍记载的羊桃确实是猕猴桃,但他不知道这一点,还以为猕猴桃是另一种果品,故此在“草部”和“果部”分列两条。
从有关史料来看,这种野果一直被山区人们利用,但利用的方式可能与金樱子类似,一直未被驯化栽培。清朝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今江西、湖南、河南山中皆有之,乡人或持入城市以售”。
我国为猕猴桃主要原产地之一,全世界猕猴桃有63个种,我国就有59个,另外还有43个变种。猕猴桃种类很多,其中比较有经济价值的有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软枣猕猴桃、葛枣猕猴桃等4个种。
淄博市为我国猕猴桃原产地之一,市鲁山林场及周边山区有数量众多的野生软枣猕猴桃资源,并伴有葛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分布。
常见覆盖近百平方米的野生软枣猕猴桃棚架,最大的1个棚架在市鲁山林场枣树峪林区,棚架面积近300平方米,最大的1株猕猴桃在市鲁山林场迷宫景区附近,根径达14厘米,藤蔓长度近30米,树龄在200年以上。
猕猴桃的营养价值
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尤其是维生素C、维生素A叶酸的含量较高。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十倍左右,被誉为“维生素C之王”。猕猴桃外皮含有丰富果胶。猕猴桃属低脂低热量水果,还有丰富的叶酸、膳食纤维、低钠高钾等。
猕猴桃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像麸氨酸及精氨酸这两种氨基酸可作为脑部神经传导物质、可促进生长激素分泌。果肉中黑色颗粒部分,有丰富的维生素E。
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前26种水果中,猕猴桃最为丰富全面,且猕猴桃果实中的VC、Mg及微量元素含量最高。
猕猴桃的选购、存储及食用
【猕猴桃的选购方法】
看成熟度:选购猕猴桃,一般要选择整体处于坚硬状态的果实。凡是已经整体变软或局部有软点的果实,都尽量不要。如果选了,回家后要马上食用。因为猕猴桃和很多水果一样,一旦变软成熟,一两天内就会软烂变质。
看外表:要极端注意果实是否有机械损伤,凡是有小块碰伤、有软点、有破损的,都不能买。因为只要有一点损伤,伤处就会迅速变软,然后变酸,甚至溃烂,让整个果子在正常成熟之前就变软变味,严重影响猕猴桃的食用品质。
看硬度:体型饱满、无伤无病的果较好,靠近一端的部位透出隐约绿色者最好。表皮毛刺的多少,因品种而异。小型果在口味上和营养上并不逊色于大型果,所以不必一味追求大果,异常大的果实更不要选择。
看颜色:浓绿色果肉、味酸甜的猕猴桃品质最好,维生素含量最高。果肉颜色浅些的略逊。
【猕猴桃的存储方法】
☞猕猴桃拿回家后,放置在阴凉处。放置在外面可保存两个星期。注意:不可将猕猴桃拿出放置通风处,这样水分流失,就会越来越硬。正确的方法是,放置箱子中,挑选出软的可食用的猕猴桃后要将箱子盖好。
☞ 放置冰箱可保存二到三个月。要吃的时候提前几天拿出来,放置密封处变软就可以食用啦。
☞ 另外,大家要及时挑选软的猕猴桃,就算不吃也不要将软的和硬的长期一起放,这样不利于猕猴桃的长期保存。当然,如果你想所有的桃桃熟的快一点的话也是可以的。
【猕猴桃的食用方法】
♣ 坚硬状态的猕猴桃并不好吃。糖分很低,果实酸涩,还让人感觉刺口。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蛋白酶,会分解舌头和口腔黏膜的蛋白质,引起不适感。所以,猕猴桃一定要放熟才能食用。
♣ 猕猴桃的成熟需要几天时间,很多性急的人往往等不及。如果希望它快点成熟,不妨把猕猴桃和已经成熟的其他水果放在一起。这样,苹果、香蕉、西红柿等水果散发出的天然催熟气体“乙烯”,就会传染猕猴桃,促使它变软变甜。
♣ 催熟后,用手指肚轻轻按压猕猴桃的两端附近,如果感觉不再坚硬,按压处有轻微的变形,但也不是很软,就是最佳的食用状态。把它切开,用勺挖食,正好酸甜适口。猕猴桃可以在饭后吃,它含有的大量蛋白酶可以帮助消化。
这期猕猴桃就说到这里,下期我们接着来聊一聊猕猴桃的功效与禁忌,咱们下期再见。
请转发给所有你关心的人~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