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所谓的戎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说法。每逢乱世,中原地区总免不了被这些边缘化的部族所侵袭,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夷和南蛮逐渐被中原文化所同化了,而剩下的西部和北部直至清代也没有安定下来。中原王朝数千年来最大的边患,往往都是西部和北部势力所造成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实力和影响力逐渐衰弱,戎狄也加快了向中原地区发展的步伐。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华夏各诸侯国互相吞并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支线存在,那就是华夏各诸侯国与边缘部族国家争夺领土的生存之战了。
戎狄这个称呼始自周代,是华夏政权对中国北方、西北等地部落的统称,在这之前他们往往被被称为诸如鬼戎、析支和渠搜等等。其余从上述称呼就可以看出来,位处中原沃土的华夏人,对苦寒偏远之地的外族有一定的蔑视,在全球各地这种现象都很普遍。
其实戎狄并不是单纯是游牧民族,他们也有着相当发达的文明,甚至不亚于华夏文明。戎狄活动区域的自然条件,虽较黄河流域要差一些,可也相当肥沃了。他们活动的区域大约在今河北、山西、陕西诸省北部以及宁夏甘肃一带,这些区域的自然条件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破坏现象。
盘踞在此的众多戎狄部族,除了常规的游牧狩猎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戎狄部落逐渐走向农业定居生活。甚至部分戎狄部落,还发展出了自己的国家,比如太行山脉区域的中山国。
当时代从西周迈向东周后,戎狄势力迅速扩张,其强盛程度令失去统一指挥的华夏诸侯国深为震恐,即使是即使晋、齐等大国也对戎狄的侵袭束手无策,毕竟当年周都就是被犬戎等部落攻下的。
当时戎狄中的北戎、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辽宁等地,而姜戎、陆浑之戎本在今甘肃一带。甚至在周代核心区域南面,也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存在,戎狄的活动范围不仅在西北区域,甚至深入到了黄河流域,鲁国西境也是戎人的活动范围,当年若站在卫都城墙上眺望,戎人村落的房屋和旗帜都清晰可见。其实上述情况对晋国而言根本不值一提,春秋时期随着秦国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戎狄人被迫远遁到晋国附近,当年晋国的外围都是戎狄人,故《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且有不少晋公和晋国公族都有戎狄血统。
由于周王室的实力和影响力大不如前,诸侯国之间不可避免地爆发兼并战争,故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诸侯国较以前有了较大发展。且实力强盛的些许诸侯国,为了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纷纷通过“尊王攘夷”的方式来整合各诸侯国,由此华夏增强了对边缘部族的作战能力,致使不少戎狄渐被华夏所诛灭。比如晋国消灭赤狄、白狄大部,西戎部族被秦国吞并,甚至出现了齐国灭莱夷、楚国吞并众多濮蛮小国的现象发生。
春秋时期说是千国并立,其实也可以算是晋、楚、齐、秦这四个诸侯国的斗争史,其余国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知众位读者,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战国时期,为什么突然多出来一个强国呢?(魏、赵、韩三国可以算作晋国的简易加强版,毕竟在战国前中期,三晋的实力名望足以让其余诸国仰望的。)
春秋时期的燕国除了始祖召公外,之后的历任国君几乎都不为人知,几乎都不留于史册,召公以下九世无名无谥无年份,燕惠侯以下有谥有年份无名。在春秋各诸侯国中,除了燕国存在这种现象外,恐怕没有第二例了。更让人唏嘘的是,燕国始祖召公还是周文王的庶长子,这在高度重视封建礼法制度的西周是极不寻常的,哪怕是位处东南的吴国和被中原视作蛮夷的秦、楚两国,在国君的名谥制度上也比燕国要强一些。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恐怕与西周时期的山戎大入侵脱不了关系。
山戎部落起初是活跃在西北的,当时被称为西羌,以游牧为生的牧羊人部落。当黄帝东进中原时,些许西羌部落跟随而来,沿北洛河流域迁到黄河北岸的山西晋南及河北等地。夏商两代,这些东迁的西羌人就在黄河北岸土地上繁衍生息。直到周代商后,这些西羌人被迫离开故土来到燕山一带,名称也由原来的西羌改为了山戎,以林中狩猎为生。
山戎部落中孤竹国自诞生之初就,就孕育出了发达的文明,在商代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孤竹国就是北方大国,是滦河下游渤海之阳(海阳)最早的王族封赏制诸侯国。且据文献记载,商代时期的孤竹国就是礼仪之邦、文明之邦。
近些年来,在唐山市滦南县就出土发现了大量带有玉文字的玉璧、玉圭、玉钺、玉冠等文物,据科学考证这里就是当年孤竹国的国都,孤竹国的核心区域由于背山面海,致使孤竹国既有盐铁之利,又有出海之便,是整个北方和东北地区人们联络中原的咽喉所在。而山戎联盟的另一支部落,则以养蚕、剥茧、编制技术闻名于世,由此可见山戎的势力有多么强盛了。
其实周王室之所以会设立燕国,就是期望燕国能抵挡住不时南下侵袭的山戎部落,不过燕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并没有成功抵御住山戎的劫掠。在燕桓侯时期,燕军被北方山戎打得丢盔弃甲,后来燕国甚至被山戎逼迫到迁都避祸的程度了。齐桓公即位后为图谋霸业,决定将各自为政的众诸侯联合在一起,共同尊勤周王并讨伐戎狄,至此才将燕国从覆灭边缘拯救了回来。
在西周、东周前期和春秋时期的山戎势力极其强盛,屡次南下攻伐燕国、郑国甚至齐国,尤其是处于抵御山戎入侵前线的燕国,不得不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如何抵御山戎入侵上,根本无暇进行改革。这也是燕国长期落后的原因之一,毕竟领土都快保不住了,又谈何治理改革呢?
正由于当时北方的山戎长期南下,故燕国自上而下都习武备战,致使燕国尚武之风遍及朝野。长此以往,燕国的武德相当充沛,且国家的重心都放在了武备上,历任燕侯都有尚武的传统,就连燕国的众多贵族都是军事统领。这种情况既是燕国的弱点,也可以说是燕国的强项了,燕国只需要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就可以轻松称雄了,这与秦国的秦国类似。也正是由此,燕国在乐毅改革后就比较轻松地攻下齐国七十城了。
燕昭公在位时,为了雪齐国灭燕之耻,决心励精图治,振兴燕国。燕昭王即位后,通过筑黄金台千古买骨等行为,得到了乐毅、邹衍和剧辛以及其他众贤臣。其实燕国的统军大将除了乐毅外,还有一人值得一提,这个人就是秦开了。
秦开早年曾被北方游牧族所俘虏,不过万幸的是秦开颇受东胡信任,而秦开则借机掌握东胡的风土人情、军事地理等情况,以备将来回国之用。后来秦开找到机会离开草原,回到燕国,素有识人之明的燕昭王很快就任命秦开为大将,令其训练兵卒和伺机讨伐戎狄。后来秦开也不负众望地为燕国扩地两千余里。
燕国秦开的北伐戎狄加上赵国、秦国长期的北上,最终导致了戎狄在战国末期的衰落灭亡,残余的部众随后也加入到了东胡和匈奴之中,在两汉时期南下中原的游牧民中,就有这些戎狄残余部众的后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司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