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相机能拍出复古的感觉吗(仅仅是长得好看)
很多90后和00后,恐怕不知道胶卷是个什么东西。但对于80后、70后、60后,很多人的记忆中,肯定有绿色和橘黄色的小盒子。在八九十年代,几乎所有景点都能找到卖胶卷,柯达和富士又是最知名的品牌。
然而,在从胶片到数码的转型中,柯达落败了。原因很简单,判断失误,固步自封。柯达一方面担心数码影像会蚕食胶片市场,冲击公司的巨额利润。另一方面认为打印照片是人们保存记忆的首选手段。他们对照片冲印市场恋恋不舍,导致了对数字化时代准备不足。
富士怎么就活下来了?转型快、做得早,决断狠,坚决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这里还必须提到一位老人,富士胶片全球总裁兼CEO古森重隆先生,他当时就反省,富士如果不再是影像公司,究竟还能做什么?于是,后来就有了“医疗生命科学”、“印刷”、“文件处理”、“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和“数码影像”六大发展方向,实现了结构转型。想更多了解可以去看看他的自传《灵魂经营:富士胶片的二次创业神话》。当然了,富士并没有放弃相机,而是几条腿一起走路。
很少有人知道,富士最赚钱的其实是Instax拍立得产品。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Instax系列相机的销售就已经超过了数码相机,达到500万台,同一时期,数码相机销量只有 140 万台,而2019年前9个月共售出约850万台Instan系列相机(根据最新的数据,这个系列相机已经开始有盛极而衰的迹象了)。
别忘了,在相纸上,富士也狠狠地赚了一笔。那么数码相机呢?
富士算是赶了个晚集。我曾经拥有2800Z和S602两部相机,在那个年代,富士是保守派,凭借super CCD 、富士珑镜头、RealPhoto影像处理器三项自主研发的核心元件,也算是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但就是做不大。回想那时候的奥林巴斯,头顶光环,如日中天。
很少有人知道,富士曾经有过单反相机。虽然早期做过“富士卡”系列35毫米胶片单反,但是很快就停止研发转到中画幅相机的制造上,所以富士没有自己的机身。
1999年富士搞出自家的感光元件,和尼康合作之后,先后推出了S1pro、S2pro.....一系列单反相机,好卖?不算,但“人像王”的美称却一直没有受到丝毫怀疑,在当年,是影楼的专用机。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富士肯定早就死了,但富士抓住了微单这个机遇。
2010年9月,发布了不可更换镜头的X100,依靠复古的旁轴相机造型,一时间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的目光。之后延续颜值担当,还完成了大底机型从机身到镜头的全部开发。2012年正式推出了X系列微单系统的开山之作X-Pro1。2016年还推出了全新的中画幅系统GFX。
同期,奥林巴斯也发布了很多产品,同样走复古路线,为什么就死了呢?思路完全不一样。
奥林巴斯由始至终还把自己当爷看,沉浸在过去,M43镜头数量丰富,体积不大,性价比也不错,但奥林巴斯的心不在相机。富士则把自己当孙子,了解客户需求,改变自己。
你就说吧,这年头,外形有特点,长得又漂亮,重量轻,操控简单,拍出来的照片能直接发朋友圈。看来看去,也就富士吧!富士这么多年来,在胶片上积累的对色彩处理的水平,不是吹的。对胶片残余价值的榨取也是彻底的。
富士瞄准的就是新增客户,想要抓住的就是年轻人的心。不会拍,没事的,不会后期,没关系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拿的是台徕卡,关键比徕卡便宜多了,拿在手上秒变摄影艺术家。
当然了,本文不是给富士站台,只是想说明,错位竞争是多么的重要。早些年,佳能和尼康之所以相安无事,就是错位竞争玩得很溜,这两年开始对位竞争,展现底牌的时候,尼康拉稀了。然而谁都没有注意到,富士,在那个被遗忘的角落,活得还很滋润。
富士太了解自己了,也了解市场。玩不过大佬,我就躲,大佬们看不上的,我专心研究。所以,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