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33个可怕星球(四川专家最新成果登顶科学)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了美国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聂喜柯和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行星科学研究中心王达题为“Meteorites have inherited nucleosyntheTic anomalies of potassium-40 produced in supernovae”的合作研究论文,该成果首次报道了原始陨石中的钾同位素异常,并被收录在本期的热点研究 (Highlight)。
太阳系中的行星通常认为是在一个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原始太阳星云的不同区域吸积增生形成的。我们的家园地球,不同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含有大量人类和其他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水和挥发分。而像地球一样的行星在形成过程中是如何获取足量的水和挥发分,从而具备生命宜居的基础条件,是行星科学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原始球粒陨石薄片在显微镜下的照片)
原始陨石内包含太阳星云形成行星的剩余物质,可以用来指示行星原始构建物质的起源。核合成异常体现为同位素的微小异常比值,是太阳系外的物质(前太阳系颗粒)在原始太阳星云中混合不均匀的结果。同位素的核合成异常已经在难溶元素中证实存在(例如Cr、Ti、Mo等),但因为难溶元素会首先凝聚成固体粒子,与之相比,易挥发元素由于较低的半凝聚温度在行星形成前是否会充分混合均一还尚不清楚。
原始太阳星云可能已经具备形成宜居星球的物质条件(假想图,NASA-JPL)
该研究对32个不同的陨石进行了高精度的三钾(K-39,K-40,K-41)同位素测试,发现形成于太阳系外围区域的碳质球粒陨石含有与超新星爆发产物一致的钾-40核合成异常;而在内太阳系形成的非碳质陨石具有与地球相似的钾-40同位素比值。
这个新发现说明地球的中等挥发元素主要来自于太阳星云较内部的区域,并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观点:挥发分可能以某种载体在太阳的非低温区中幸存下来。这意味着含有大量挥发分的行星在其他恒星系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在浩瀚宇宙中可能有很多像地球一样的蔚蓝宜居星球。
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的聂喜柯和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行星科学研究中心的王达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其他合作者为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的Zack Torrano, Rick Carlson, Conel Alexander, Anat Shahar等人。
王达,地质学博士,成都理工大学行星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卡耐基博士后基金项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及兴趣:通过同位素地球化学(放射性同位素及同位素异常)的角度研究早期太阳系、早期地球以及深部地球的重要作用过程。
拓展阅读:
成都理工大学行星科学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于2020年3月,中心建立了超算集群、化学超净实验室和大型质谱仪等在内的优质教学资源,并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建立了1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行星科学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宽厚的平台。
学校开设的行星科学专业(含“行星科学英才班”)是全国首个本科层次行星科学人才教育和培养基地,专业以“精英教育、小班教学”为主要办学理念,实行书院制和导师制管理,贯穿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思想,为行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
欢迎关注"成都理工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第一时间获取关于成理的最新资讯!
文章素材来源:成都理工大学新闻网、行星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官网、科技日报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