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什么意思啊(难得糊涂本来是难以做到糊涂的意思)

文 / 张绍

难得糊涂什么意思啊(难得糊涂本来是难以做到糊涂的意思)(1)

“难得糊涂”一语影响深远,主要是因为清朝郑板桥。他由于口没遮烂、直言不讳,常常得罪别人,便屡屡遭人报复暗算,因而吃了不少无谓的苦头。他细心思量起来,觉得明白是祸根,应该糊涂(包括真糊涂和装糊涂)才好。不过感觉归感觉,日后一遇到情况,他又忍不住挺身而出,大胆臧否人物,指出谬误 ,评长论短。就因为耿直认真的性格一次又一次地使他与糊涂无缘,他才发出了“难得糊涂”的感叹,写出了“难得糊涂”的体会。所以他“难得糊涂”的感叹,是他“得不到糊涂”的影子,是他耿直勇敢的副产品。后来,不少耿直的人怕明白惹祸,学他把这四个字置于书桌上,那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一些极端糊涂的人也把这四个字悬挂敬奉,可就不知是什么意思了。难道这“糊涂”像黄金一样,越多越好?

“难得糊涂”本来是难以做到糊涂的意思,读时应是“难得/糊涂”。如果读时改为“难/得糊涂”,意思就变成:难(遇上难的情况,难办、难处理),就得糊涂。这当然是“难得糊涂”的别样(即所谓钻牛角尖)的解释,但细心想来也很合理。

古往今来,很多人在灾难面前,在遇到难于处理的事情时,总是拿糊涂当作法宝,且不说平常人“一醉解千愁”、“万难醉亦休”,就说魏晋时期的名士阮籍吧。他不愿与司马氏同流合污,但又害怕司马氏的权势,当司马氏派人上门拉拢他时,他就一连醉了几十天,一直是糊里糊涂的样子。来人只好离开他回去禀报主子,司马氏听说如此,也只好放弃了。就这样,阮籍靠“糊涂”计逃过了一劫。在一些作品研讨会上,作品如果优秀,应邀前去的人实话实说就行,但作品如果拙劣,应邀参会的明白人——特别是被指定发言的明白人,可就难办了,直评直道容易招作者怨恨,于是只好“揣着明白装糊涂”……

鲁迅的《立论》写梦中“我”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满月时抱给客人看,有客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有客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但有个客却说这孩子将来要死。说富贵的是说谎,却令人高兴;说要死的是必然,却遭到毒打。“我”问:“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得怎么说呢?”老师说:“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啊!你瞧!多么……啊唷!哈哈!”《立论》里的老师教学生在难于表明观点的时候,要装糊涂。在现实中确实常常要这样,否则就只能遭到“毒打”。

不过,在重要事情面前,“糊涂”并不好,只有明白才是真英雄。这种人即使遭受“毒打”也坚强不屈,那就是时代的精英,人民的脊梁!当今医疗腐败已不是新鲜事了,然而不少人都装着糊涂。有个医生叫陈晓兰,她认为医生不能欺骗和坑害病人,于是勇敢地站出来,为病人同医疗腐败作斗争,使医院和某些官员恼火,因而两度下岗,失去了工资和医保。在受围攻、干扰的情况下,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她仍然坚持打了10年的持久战,40多次自费到北京反映情况,打掉9种药监局已经注册的假冒伪劣医疗器械,为病人减少医疗损失高达10亿元。报告文学作家朱晓军认为她是一个难得的英雄,为她写了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并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陈晓兰不糊涂,遭到了打击报复,确实不如装糊涂的人幸运,但最终受到称赞,正气得到宏扬,她成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这样正直勇敢无私的人,应该是越多越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