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维d是引起啥病(缺维D者一定要补)
全球约有7%的人,患有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症或无法获得正常剂量的维生素D,尤其在欧洲、中东、北非和亚洲的一些国家,约1/3的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小于20 纳克/毫升,未达到最佳标准。近日,《自然综述:内分泌学》一项研究深入总结了2017年至2020年间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数据(侧重探索因果关联),讨论了维生素D在常见疾病中的作用和影响,提醒人们千万别把维生素D缺乏不当回事。
“肯定”和“质疑”始终伴随着维D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目前已知的维生素D至少有10种,最主要的是维生素D3、维生素D2。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景浩介绍,人体内80%的维生素D需要通过晒太阳后皮肤合成,肝脏、全脂奶、蛋黄、多脂鱼、真菌类等食物中也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D。人们还常常通过吃富含维生素D的鱼油、维生素D强化牛奶、维生素D营养补充剂等来获取。
维生素D的发现是人们与佝偻病和骨软化症抗争胜利的标志。早在19世纪,人类就发现鱼肝油、光疗在治疗佝偻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人们普遍认为,维生素D能为骨骼健康带来积极影响,可促进小肠黏膜细胞对钙的吸收。之后,维生素D可降低癌症发生风险、保护血管、预防糖尿病、保护肝肾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出炉。英国牛津大学一项研究还发现,维生素D可直接影响人类229个基因的活性,缺乏维生素D可能会增加患上一系列免疫性疾病的风险,甚至还包括痴呆症。新冠疫情期间,维生素D对新冠患者康复的积极作用一直是热议话题之一。但是,维生素D在备受青睐的同时,也被卷入了质疑的浪潮中。
早在2013年,《柳叶刀》上就有一项荟萃研究显示,维生素D的补充对于健康成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意义不大。2018年,《新英格兰杂志》上刊载一项纳入2.6万人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补充维生素D在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以及预防癌症(乳腺癌、前列腺癌或结直肠癌)、降低癌症死亡率方面,与安慰剂无异。2019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项纳入8万多名患者随访了8年的研究结果称,补充维生素D并不能预防心脏病、脑梗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近日的一项研究称,口服维生素D和钙补充剂会使轻度和中度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8%。
三类防病作用认同度较高
相比上述各项研究,《自然综述:内分泌学》上的研究通过对2017年至2020年间的各类成果进行综述后,给出了相对中肯的评估总结:总的来说,维生素D状况不佳人群的死亡率可能会增加,但是补充维生素D是否能降低死亡率不能确定。另外,目前已有的研究证据无法支持“补充维生素D可预防2型糖尿病”;虽然不排除补充维生素D与癌症发病率或死亡率之间的关联,但也很难给出足够的验证;即便有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D可能对血压有益,但是规模都比较小,而且这种关联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饮食和生活方式等。该研究同时对维生素D在以下三类疾病中的作用给出了明确肯定。
骨骼肌肉疾病。综述分析显示,补充维生素D不太可能降低骨折风险,也不能改善骨量。但景浩称,如果能在骨质疏松发生前或比较早期就开始补充钙和维生素D,则可以将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而骨折(除椎骨外)的发生率降低20%左右,尤其对那些维生素D状况不佳和钙摄入量不足的人更有积极意义。不过研究者提醒,所有高危人群或有维生素D缺乏症的老年人,每日维生素D的摄入量不应超过4000国际单位(100微克)。但景浩表示,超量摄入的情况日常极少发生,大家不必担心。
免疫系统疾病。综述指出,维生素D浓度低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如多发性硬化、炎症性肠病等,尤其在增加多发性硬化风险方面,有强有力的支持证据。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团队进行的研究指出,不能每天晒太阳和吃鱼肉的人,单独补充维生素D可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降低32%,并且补充时间越久,作用越明显;体重指数低的参与者补充维生素D,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作用更强。
呼吸系统疾病。综述显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肺也是维生素D的重要靶组织,维生素D不足与几种炎症性肺病或肺功能差有关。有部分研究指出,给严重缺乏维生素D的患者补充维生素D,可减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适度改善肺功能,对慢阻肺、哮喘等肺部疾病患者有益。其他研究分析也发现,每日或每周补充维生素D,可能会有效预防急性呼吸道感染,但间断性补充(每月一次甚至频率更低)就没有作用了。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虽然有很多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与各类疾病有相关性,但是要从证明“某类健康状况更好的人,维生素D水平充足”到证明“补充维生素D可以预防某类疾病”,有着很大差距。维生素D水平低可能与某些疾病风险增加相关,但不代表补充维生素D就可以预防或治疗这些疾病。目前临床中在应用的是,医生通常会指导骨质疏松患者服用合适剂量的钙和维生素D补剂。“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可以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分化。人体部分器官组织细胞含有维生素D受体,具体哪些器官有受体仍待进一步研究确定。这是维生素D之所以在疾病领域被广泛研究的原因之一。但是当前,维生素D除了明确与骨骼健康相关外,在其他疾病领域的影响还有待更为充分的佐证。另外,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每一种元素都是必备成分,没有一种单独的维生素能解决所有问题。上述综述的结论只是对现有研究的总结,有待更严谨的证实,还不能形成共识,只可作为参考。”景浩补充说。
特殊人群可遵医嘱适量补充
《中华内分泌杂志》2017年发表的一篇针对华东地区18岁以上成人的维生素D水平调查显示,维生素D缺乏率竟然高达80.3%,女性血液中维生素D的含量明显低于男性,“女性”是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2021年《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称,我国大陆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为21.4%,其中南方地区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为17.5%,北方地区为29%。
景浩表示,维生素D缺乏一般有四类原因:1.肤色和人种。皮肤黑色素会影响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所以黄种人要比白种人较难合成维生素D。2.纬度。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群,如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居民,维生素D缺乏情况比南方居民严重。3.年龄。年龄增大,维生素D的皮肤合成能力会下降,70岁以上人群的合成能力仅为年轻时的1/4。4.个人环境因素。长期上夜班、在室内久坐没时间出门的人群,都相对容易缺乏维生素D。要注意的是,一些女性因为过于严格的防晒,比如出门就打伞、防晒霜一年四季都涂得厚厚的,都会减少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的机会。长期节食减肥者、动物性食物摄入不足者,通过饮食摄取维生素D的量会很少。
“容易缺乏维生素D的人群还包括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妊娠期的妇女等。常出现炎症或感染不易好、总觉得疲累、关节或肌肉疼、四肢无力等都是维生素D缺乏的表现。”左小霞说,一般可抽血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范畴在50~125纳摩尔/升左右为宜。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补充维生素D。左小霞称:“因为它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与大家熟悉的水溶性维生素C、B族维生素相比,较难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如果在肝脏中过量储存,可能会带来健康风险。”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成人每天10微克,65岁以上老年人每天15微克。
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景 浩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