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句(过年到底过什么)

吾球商业地理祝愿每位球球,在新的一年内,莫打擦边球,以钻地球的精神,让事业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最后誉满全球!

《尚书·舜典》

作者不详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玄机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祀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戎好理解,近乎于现在的军事,是保存自身和保卫胜利成果的方式。而祀,则是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先。“敬天法祖”这句古语,就可以对古代华夏民族何以高度重视祭祀的最高概括。

这一出自《左传》的名句,其意是说国家的大事,只在于祭祀与战事。

事实上,黄历新年的开始,就是起源于古时年头岁末的祭神祭祖活动。在尧舜时,就有新春扫尘、除陈布新、祭拜天地等过年风俗。这当然是跟当时的经济发展滞后,尤其是自然改造能力低下有关。

而类似《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就是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最终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这里面也寄托了中国不同时期普通百姓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以及对美好、天人合一、丰禄衣食等理想境界的向往。

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超自然力的“神”就占据着世俗人心的高点。对神的顶礼膜拜、对神的敬畏……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先民们认为,只要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对神和祖先恭敬,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即使没有实现,那问题肯定出在自己身上,要从内心检讨自己是否对神和祖先敬重了。

春节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句(过年到底过什么)(1)

【图说:海上岩画,《古人这般爱鹿都是为了祭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鹿被神格化为天神,接受民众的摩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出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与《关雎》都是周朝的祭歌。商代晚期的礼器鹿方鼎正是鹿类祭祀相关的代表文物,其鼎面、鼎腿、鼎腹内部均有鹿纹样】

祭祀对统治者来说也同样重要,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这样,就无法获取祖先与上天的力量,也就无法影响民众的心理,进而获得民众的支持。

《尚书·舜典》中的记载,就是描述了舜在接受王位以后,于新年之始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向上帝报告,祭祀天神,望祀山川群神,而最终便是为了达到“以齐七政”的政治目的。

所谓“七政”,在《尚书大传》卷一中有言,“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在这些文字中,不仅庄重地开门见山,抬出了正月上日,而且将我们过年的祭祀、普天同庆的情感心理、礼仪等等,就此敲定下来,至今不变。

可以说,祭神、祭祖、拜年是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确证。

如果戎是一个民族的硬实力的话,祀则是为了获取软实力。两者的结合,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确保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便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然后一直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很多人都写过这种敬神礼俗。

其中便有晚唐“五老榜”之一,吾球君的桐城老乡曹松。此子和李白一样,一生漂泊,漫游南北名山大川。他且走且停,且停且吟,毛驴背上永远驮着一对书箱。年逾七旬,还考中了进士。更怪的是,那一榜除了他之外,还有四位古稀老人,分别是王希羽、刘象、柯崇和郑希颜。也正是在游历的过程中,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渐闻的东风,即将满眼芬芳的春天,让他情不自禁地“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祝尧君什么呢?当然谢谢他的恩赐,更重要的是,让他保佑这个大好河山,不被糟蹋。要知道他的漫游,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兵连祸接的战争给逼出来的,神州大地上,到处都是操戈作祸,裂地封侯的乱臣贼子。

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感念国泰民安,当然也会感念小家和美。宋朝范成大也有一首《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春节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句(过年到底过什么)(2)

【图说:祭灶神】

此诗里的灶君,即为我们常说的灶神。灶神,又称灶王、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在浙江衢州,他绰号为灶司爷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它是世俗民间与上天对接的一个重要通道。

据说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都要升天报告一年的情况。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每户每家都为他摆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这就是所谓的祭灶。祭灶时,麦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

有人便戏谑,这哪里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礼行贿。

除了敬神,过年祭祀还有除夕祭祖。

在很多人印象里,这就叫“请老祖宗回家过年”。旧时,除了汉族,伯都讷满族也有此风俗。有的设供桌,桌上有酒盅四个,竹筷四双,摆两摞馒首(每摞五个,下三顶朝上,上摞两底相合馒首),供四菜碟(大块肉、鱼以及两素菜)。供品前置放香炉、香筒、蜡台。由家中长子携带供肉、烧纸、酒等至祖茔(坟地),于历代祖先坟前供之,焚纸钱时口中叨念“请老祖宗回家过年”。

祭毕回到家中为族谱(家堂)上香燃烛,谓此时祖先回家就位,全家老小从长至幼按辈份依次向老祖宗叩拜,并祈求降福于后代子孙。拜罢,燃放鞭炮,全家人吃年三十团聚饭。有的则不设供桌,但在吃团圆饭时特地留出几个空位,然后摆上碗筷,斟上酒水,意思也就是和老祖宗一起过年。

小孩子不懂事,常问父亲,老祖宗咋看不见呢?那酒为什么一点也没动?父亲就说,小孩子不要乱说话,老祖宗喝的是酒气。

春节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句(过年到底过什么)(3)

【图说:乡下祭祖】

有鲁迅的同乡,曾描述过绍兴乡下过年时的祭祀过程。但这个祭天地、祭祖宗的礼仪却选择在腊月廿八。此前几日,先杀鸡、杀鹅、大扫除,青石板地面用水冲得干干净净,不留半点尘垢。到这天凌晨一点刚过,大人们就起床,用大灶烧好整鸡、整鹅、整块猪肉,上面插上筷子,筷子上盘上肠子,热气腾腾地放到供桌上,周围摆上三茶六酒,点上一对大蜡烛,三跪六拜,祭告天地。到了除夕晚上,再把祭过天地的鸡鸭鱼肉切开,做成各种菜,分五次祭祀土地爷、列祖列宗和外客和外客太太,只是至今,这位同乡都不知这位外客太太是何方神圣。

说起来,那个时候他只有七、八岁,但再小也是家里的男人,也应该和父亲一起跪拜、祭告。与此同时,妇女是为回避的。一如《祭灶诗》里的那句“男儿酌献女儿避”一句。这也让人难免想起了鲁迅的《祝福》里,在鲁四老爷家当了佣人的祥林嫂,一开始不能参加祭拜也就罢了,到最后连参加准备福礼的活动也被禁止,“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妇女在祭祀之中已经获取了自身的地位。尤其是近年来特征益发显著的“独子时代”,当女性成为家族的唯一传承时,她们必将成为祭祀的主导,为家族情感的延续而站到台前。与之同时,“神”却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因破四旧树新风,被迫从祭祀之中退位。

这很容易理解。但不幸的是,和它一起被打倒的,则是对自然的敬畏,对天地的敬畏,还有对传统的敬畏。当然,也可以说是感恩。

那位鲁迅的同乡,曾观察过父亲的心态,困难时期没有多少抱怨,日子好过了,高兴但绝没有得意忘形,仍然勤俭持家,从不挥霍浪费,而且愿意接济亲朋好友。父亲是不是个理想主义者?不是。是不是读过多少书?没有。父亲虽然没有做到严格意义上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但是,基本上做到了。

那么,是什么塑造了父亲的品格?当父亲跪拜天地时,他会不会产生一种敬畏之情?当父亲祭祀列祖列宗时,他会不会懂得自己只是家族传承长河中的一段,会不会产生对子孙负责的真切想象?当他敬畏天地,尊敬祖宗,爱护子孙时,他就有足够的心胸去应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就会有足够的仁爱去关心亲戚朋友,关心邻居,甚至陌生人。

现在又到过年时,不知道有没有多少年轻人又抱怨,这个年味越来越不足了。其实,过年不仅仅是放鞭炮、贴对联这些形式化的东西,真正的过年与祭祀文化有关,是一种严肃的仪式活动。只是,这种活动,在越来越娱乐化,越浮躁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秉心静气的走上一遭?!

一个没有经历过这样仪式的人,是品不出真正的年味的。虽然我们现在都已经认识到,“神”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救世主,祖先也未必有灵,但它们已经成为了维系亲情、寄托哀思、民族团结的一种纽带。

说到底,我们在年头岁尾膜拜神、纪念古人,还是为了让今人活得更好,是对我们深情的慰藉。

这依然是国之大事。

——————————————————————————

过年微话题

#春节#即为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今人所习惯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这段日子,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尧@舜@中华民族

#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比如请神祭祖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比如围坐一起守岁,还有就是拿爆竹轰。今天看来,年其实就是一年的时间周期。到了年末,恰好是冬天,自然是树木凋蔽,百草不生;过了年便是春天,于是万物生长,鲜花遍地。虽然大家都明白了这一道理,但过年已经成为了国人的风俗习惯,就此固定下来。@李畋

春节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句(过年到底过什么)(4)

【图说:年兽】

#除夕#光阴过去为除,《诗经·唐风·蟋蟀》就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这大概是有关除岁之“除”最早的使用。@朱熹解释说:“聿,遂;莫,暮;除,去也。”说当蟋蟀在堂的时候,一年之岁忽已晚矣。终岁劳苦,不敢少休,而当此除岁迎新之际,应该纵情欢乐,“当此之时而不为乐,则日月将舍我而去矣”。这也就是中国春节何以如此之长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曹松@史青@梅尧臣@赵翼

————————————————————

春节的由来习俗和相关诗句(过年到底过什么)(5)

采写|王千马(中国企业研究者,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出版有小说《媒体这个圈》、《无所适从的荷尔蒙》,主编有《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近年来相继推出《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海派再起》、《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玩美:红星美凯龙30年独家商业智慧》、《紫菜爸爸》以及《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等作品。)

图片|王千马

编辑|大腰精

制作|粉红女佩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