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

(本文为第96篇原创。转载请联系,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往期部分文章

「航空史话」惊艳开场——传奇的舰载攻击机A-1“天袭者”前传

「航空史话」最后的祭祀——二战美国双用途舰载机发展

「航空史话」重载骡子—马丁AM-1“拳击手”双用途舰载攻击机

「航空史话」全甲板攻击——二战波音XF8B全能舰载战斗机

「航空史话」未完成的终极“大炮鸟”——二战美国的重装战机

「航空史话」“高肩翼”传奇——二战英国“梭鱼”式舰载攻击机

前言

前文我们聊到二战结束前美国海航的新型双用途舰载鱼雷/俯冲轰炸机招标,事实上入围的几家都没有好结果。但舰载机经验丰富的道格拉斯留了个替补XBT2D,最终这个替补成了最大的赢家。仅从外观而言,这个替补看起来相当平庸,远没有道格拉斯的正牌选手BTD“毁灭者”那么漂亮,所以不免让人痛心。不过,这种事以后还会一再上演,最近的一次要算平庸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挤走了很多人心目中最帅气的F-14“雄猫”……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1)

飞翔的马桶

好吧,写到“天袭者”之前的BT竞标飞机时,许多熟谙历史的老读者就开始提到马桶啦!淘金客隔着手机屏幕似乎都能看到诸位眉梢舞动、呼吸急促的样子,似乎闻到了特有的气味……文前的视频中有部分是这次“马桶轰炸”的真实镜头,请原谅那个喋喋不休的妹纸,还有那个年代模拟电视非常渣的画质。淘金客倒是还有个更完整的纪录视频,没做过增强处理的画质实在看不得……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2)

“天袭者”挂的马桶

首先,这个马桶的确是坏了!那么它肯定是用过的,还好没有看到里面的情况……好吧,我们不再这个问题上继续深入了;其次,这个马桶很小巧,和普通家用马桶比小了一圈,说明它直接拆自“中途岛”号航母的舰上厕所;还有,挂到飞机上的原因嘛,两个说法,一个是纪念美国海航投弹总量达到600万磅;另一个是说海航规定载弹量不到一半不让起飞……其实两个原因都很牵强,载弹量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和燃油携带量是一对矛盾,特别是对“天袭者”这样的全外挂飞机来说。而且,一个小马桶能有多重?100磅?说到底还是那帮年轻人的胡闹。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3)

还专门打造了个架子!

不管怎么说,VA-25中队的572号机就挂上了这个空前绝后的弹药,他们的所作所为显然是非官方的,参与此事的地勤和飞行员们在甲板上帮着遮挡,但起飞弹射的时候要清场,终于被舰桥上的大佬们发现了:“572号的右翼下是个什么玩意儿?!”无线电里的这一句话揭破了这个“秘密”,这种八卦的传播速度非常惊人,连前线的FAC军官——和陆军步兵一起行动的空军联络员负责联系空中支援——都纷纷赶来围观!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4)

准备起飞!

从画面上看,为了让特殊弹药能挂上,地勤和飞行员们还专门给它制作了架子。到达目标上空时,572机是在俯冲状态下扔出去的——这真是胆大包天的行动,某种弹药是否能从一种飞机上投放本来就是需要反复认证的——离开挂架后保不准机身上的哪一道气流会把它吹得撞到机身上!因此需要试飞员在同一种飞机推带同一种弹药,试验在各种状态下投放,还要在飞机上安装专门的摄像机观察离开挂架时的姿态……这种试飞是最危险的项目之一,我国的几位英雄试飞员几乎都有投放弹药时遇险的经历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5)

F-22测试投放JDAM,注意弹舱后的小摄像头。投放弹药测试是非常危险的项目。

说回这个形状极其不规则的“特殊弹药”,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俯冲的状态离开了挂架,“险些撞上飞机!”有目击者说,怪异的形状让它在空中发出了尖厉的啸声,这种极具“俯冲”特色的BGM让整个行动完美收官!投弹准确率、杀伤半径之类没有人统计,少见多怪的美国佬对此非常兴奋!文前视频的那个黑妹纸就是典型代表,不过相信我国很多军事史爱好者对此完全不屑一顾:早在汉末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就给对头司马懿送过胭脂水粉和女装!学着点吧,孩子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6)

送敌人莫名其妙的东西我很在行!

精打细算

这次马桶行动其实充分说了一个问题:低速飞机和空中近距离直接支援任务之间良好的兼容性。美国空军老是吵吵着用高速的F-16、F-35的改型换下低速的A-10攻击机,可高速飞行时,阻力和飞行速度的平方近似成正比——高速飞机想要携带、投放某种弹药,要比低速飞机麻烦得多!我们故事的主角“天袭者”的设计师海涅曼,很清醒地意识到了在喷气时代来临的时候,活塞螺旋桨飞的生存之道只能是:放弃过去活塞飞机之间那一点点性能上的竞争和比较——反正在喷气机面前这点优势也没什么意义,而是专注于发挥活塞螺旋桨相比喷气机的优势——更便宜更成熟更好的低速性能,最终取得了成功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7)

务实!做一个性价比超高的炸弹卡车!

“天袭者”和前辈BTD“毁灭者”一样采用了莱特R3350星型空冷发动机。相信许多读者对这款发动机并不陌生,而且可能还有些反感——【航空史话】关于B-29“超级堡垒”轰炸机的系列文章中,不止一次也声讨过它的可靠性,常常造成B-29机群一次出击有10%因为发动机故障返航。而且输出功率2300到3000马力。而普惠R2800“双黄蜂”非常成熟,R4360“巨黄蜂”更是起步就至少3000马力,以它为动力的马丁AM-1“拳击手”载弹量比“天袭者”多出三分之一!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8)

R3350虽然名声不好,但气缸数少,具有维护性好的基础

不过海涅看到的是,R2800“双黄蜂”受2800立方英寸的排气量限制,正常使用情况下——也就是充分考虑到发动机的寿命——2300马力就潜力已经到顶。而R4360“巨黄蜂”呢,是个4排28气缸的大家伙,撇开后两排气缸的散热问题不讲,28个气缸的维护就是个巨麻烦的事,换一次火花塞就是56个!相比之下,R3350和R2800“双黄蜂”一样是18个气缸,散热、可靠性问题解决以后,维护工作量与“双黄蜂”相当,比“巨黄蜂”低得多,B-29轰炸机上万台的装备量使得采购成本也会比“巨黄蜂”低得多。后来R3350还装到F8F“熊猫”战斗机上还创造了活塞螺旋桨飞机的绝对速度世界纪录。因此“天袭者”选择R3350发动机看似和前辈BTD“毁灭者”相比没有进步,但却是性能和成本的最佳折中——比“巨黄蜂”有成本上的优势,比“双黄蜂”有发展潜力上的优势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9)

这架F8F“熊猫”改装了R3350发动机后,飞出了850公里的活塞螺旋桨飞机速度纪录

海涅曼在项目开始不久就发布了一项研究:“天袭者”每减重100磅(45公斤),起飞距离能缩短2.4米,战斗半径增加22英里(35公里),爬升率增加18英尺/分钟!本着这个原则海涅曼推倒了原来BTD“毁灭者”的基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首先就是遭殃的是“毁灭者”那个横截面呈圆角四边形的科幻机身,这个形状原本能提供更大更规则的机内空间,甚至还有一点点升力体的味道,但重量、横截面积都相对较大。“天袭者”重新回到了紧凑的圆形横截面机身——反正不用设置内部弹舱,圆形机身阻力更小,材料消耗也少,重量轻了200磅,造价也会更低。放弃了内置弹舱虽然在挂弹时会阻力会加大,但好处是能兼容各种飞速发展的弹药。相比之下BTD“毁灭者”内置弹舱对新型弹药的兼容性并不好,淘金客没有找到“毁灭者”挂鱼雷的真实照片,但从游戏CG来看, “毁灭者”的弹舱不能兼容鱼雷,还是只能挂在舱外。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10)

尽管有内置弹舱,BTD也只能让鱼雷挂在外面,所以“天袭者”干脆就不要弹舱了

机翼也从“毁灭者”的倒鸥翼回到了简单朴实的梯形平直下单翼,成本也是大幅降低。同样采用倒鸥翼的F4U“海盗”,中央翼盒的加工就需要上千个工时,战争时期对生产速度影响巨大,战争结束后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另外“天袭者”的起落架也回到了更传统的后三点式,仅此一项能让甲方海航节省大量培训成本——“毁灭者”先进的前三点式起落架,意味着海航大量飞惯了后三点起落架的飞行员们,起飞和着舰全部要重新训练。海涅曼还从燃油系统上抠下了270磅重量、尾轮上抠下了100磅、减速板从“毁灭者”浮夸的多片式改成了简洁的三片式又抠了70磅……最后“天袭者”比原始设计轻了1800磅(820公斤)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11)

保存至今的XBT2D-1原型机,连机炮都还没有装

低配上位

1944年这款新型舰载攻击机还处于方案论证阶段,就以它的低价、务实和更低的研发风险引起了海航的兴趣,7月6日海航签下了15架原型机合同,给予了XBT2D的编号,经费则是直接挪用自BTD“毁灭者”项目。这充分证实了道格拉斯的“攻击机大师”海涅曼的担心!海涅曼立刻指示加快进度——如果战争结束很可能就会面临被砍掉的命运,原型机等不及带注水加力装置的发动机,先上了功率较弱的早期型R3350-8,功率只有2300马力,起落架直接用了F4U“海盗”的,固定武器也没有安装。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12)

首飞的第一架原型机

1945年3月,第一架XBT2D原型机就进了试飞场!此时名称还是临时性的“无畏II”,以示传承自名声显赫的SBD“无畏”俯冲轰炸机。试飞结果非常符合海涅曼的初衷——没有明显的缺陷,性能非常均衡,飞行员很容易上手!出厂试飞因此非常顺利,无需返工,仅仅1个月就交付到海航的帕图森河航空站——拙作《「航空史话」铁掌水上飘——二战美国海军战斗机减肥记》(点此跳转)里提到过的“联合战斗机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海航的试飞员对“天袭者”也十分满意,1945年5月5日海航签下了548架的订单,名称正式从“无畏II”改成了“天袭者”。3天后2号原型机试飞,后来还送到NACA的全尺寸风洞进行验证实验。至此“天袭者”总算是抢在二战结束前拿到了量产的许可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13)

这架原型机用来测试机首的大型整流桨毂,效果不好。机翼已经装上了机炮,翼下还没有挂架

日本投降后2天的8月17日,“天袭者”开始了舰上起降的测试,尽管测试也非常顺利,但战争结束了,海军的经费立刻如当初预见的那样变得非常紧张,原来的订单数也降到了377架,后来更减到277架!不过顺利的测试过程以及相对简单的生产工艺让道格拉斯能迅速进入量产,赶在经费被进一步削减前达到2架每天的生产速度!头4架甚至还是用的2300马力的R3350-8发动机,之后才装上了带注水加力系统的2500马力的R3350-24W。正式交付的第一批“天袭者”机翼内安装左右各1门20毫米机炮,机身和内侧机翼下有3个重载挂架用于大型武器及副油箱,外侧机翼还有12个轻载挂架用来挂载火箭弹之类的武器,满载时活像一个挑着琳琅满目杂货的货郎。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14)

机身机翼下共有3个重载挂架,12个轻载挂架

1946年海航去掉了飞机编号中代表轰炸/鱼雷的“BT”,引入新的字母“A”代表攻击,正在量产的“天袭者”的正式编号也成了AD-1,“D”还是代表道格拉斯。不过“天袭者”此时还有一关要过——拙作《「航空史话」重载骡子—马丁AM-1“拳击手”双用途舰载攻击机》(点此跳转)讲过马丁的AM-1“拳击手”也已经量产,但战后手头不宽裕的海航不能同时装备两种活塞螺旋桨攻击机!一番对比之后,马丁的“拳击手”凭借功率更大的普惠R4360“巨黄蜂”发动机,速度更快——快了近100公里、载弹量也大出三分之一,但低速性能更差、价格更贵、维护性和妥善率也差得多,很不讨飞行员、地勤人员的喜欢,最后被海航判定落败、停产和被发配到岸上,而低配的“天袭者”获得了如愿以偿的胜利!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15)

终于量产成为主力!

结语和待续

最后这场终极活塞螺旋桨攻击机的对决,充分显示了海涅曼的远见,尽管“天袭者”项目启动得更晚,部分性能也相对落后,但是在喷气时代来临的时候却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他没有过度强调性能——在喷气机面前这点性能差距实在不算什么,而是凭借更加务实、更好的性价比笑到了最后。多年以后已经合并成了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再度上演了这一幕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攻击机,也是凭借务实和性价比挤掉了性能更好的F-14“雄猫”战斗机!反正这点性能差距在隐形战斗机面前也不算什么

空天母舰的克星第9代战斗机(航空史话洗尽铅华)(16)

后来F-18又挤走了F-14

下一篇文章我们还会继续最后的活塞螺旋桨攻击机“天袭者”的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