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汉尼拔相类似的电影(来聊聊这部才华横溢的大象席地而坐吧)
这篇文章,仍然来自我们柏林的兼职作者,顾草草,她为我们带来柏林国际电影节最新消息。
今天写的这部电影,是我要求她写的,或者说,是我自己的一个心愿,请她代我去完成。
那就是,帮我去看看已去世青年导演胡波(也就是胡迁)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而就在刚刚,《大象席地而坐 》获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协会颁发的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最佳影片,这倒是意外的惊喜。
想要推荐这部电影,我是有私心的。
因为,曾经跟胡波也算有过一面之缘。那是在去年的FIRST青年影展,在一次酒会上,社恐的我正在社交尴尬中消磨时光。一个朋友跑来跟我说,有个年轻人想跟我认识下。
现在仍然记得见面的细节,一个瘦瘦高高的大男孩,一脸笑容,却又有点羞赧。以至于,他都不好意思直接过来跟我打招呼,而是托朋友绕个大圈子来认识我。
接下来这篇文章,来自刚看过胡波遗作《大象席地而坐》的顾草草。暂时,我只能以这种方式去了解他的这部电影。非常希望,将来我也可以有机会亲眼看到这部电影,了却一桩心愿。
大象席地而坐
文/顾草草
有些人死了,他的作品还活着。一件伤感的事。即使他不知道,依然是好事。
青年导演胡波的处女作长片《大象席地而坐》入围柏林电影节论坛展映单元。人们曾担心这部将近4个小时的电影在胡波去年自缢之后,将无法以他理想的面貌问世,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现在这样,恐怕是最好的结果。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的故事由胡波的几部短篇小说组成,其中同名短篇曾在韩寒的“一个”上发表过。
影片讲述了河北省井陉的一天,这个灰蒙蒙的城市中,一群人经历了自己人生中或许是最重要的转折。(因为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映,字幕是英语和德语,所以我并不知道角色的名字具体是怎么写的,以下都用拼音代替。)
年轻的Yu Sheng是井陉县的地头蛇,他和自己朋友的女友偷情,被朋友捉奸在床,一大早跳楼了。
Yu Sheng有一个仗着自己名头在学校横行霸道的弟弟Yu Shan。Yu Shan的手机被一个学生偷了,十七岁的少年Wei Bu硬要出头,坚称这个男生没有偷手机。在几番争执后,Wei Bu失手将Yu Shan推下楼梯,后者立刻被送去医院急救。
《闪光少女》的男主彭昱畅也出演了本片
知道Yu Sheng不好惹的Wei Bu立刻决定离家出走避风头,他听说满洲里的动物园里有一头大象,坐着一动也不动,就决定去看看。
和Wei Bu暗生情愫的漂亮女生Huang Ling还和学校教导主任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见面聊天。这事儿却被人曝光,Huang Ling也不得不离家出走。
Wei Bu的邻居老金早已退休,他儿子想为了女儿以后上学搬去狭小的学区房,因而提出要把老金送到养老院去。老金一时心软之下买下了Wei Bu的台球杆,资助他去满洲里,却因此被Yu Sheng的小喽啰盯上了,进退两难。
于是Wei Bu、Huang Ling和老金这个奇怪的组合,决定一起坐着大巴去满洲里看看那头坐着的大象。
在影片结尾,银幕上出现“原著/编剧/导演:胡波纪念胡波”以及他生卒年月的字幕,配合他的黑白遗像。
这部叙事和作者风格两手抓的处女作长片,可以说相当让人惊艳了。
正如他短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一样,胡波对讲故事有一种天然的直觉。影片刚开始时,没有一丝线性叙事的累赘,胡波通过几个场景,就交代清楚了四个主要人物在这一天开始时刻的生存状态。
片中不乏大量对话,以推动情节;他也并没有忽视人物内在的转变和思考,全片海量的特写和长镜头,跟踪、剖开人物的内心世界,近乎赤裸,近乎一比一还原生活。
虽然是第一次做导演,胡波已经建立起自己在影像上的风格——或者说,已经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某种影像风格(贝拉·塔尔)的喜爱和向往,学了个像模像样。
当然本片四小时的体量,也帮助他有余力对某种风格进行深描,观众想不注意、想不记住都不行。《大象》中核心人物说话时,他们的脸往往占据了画面的重要位置或相对更大的面积,次要对话人物,胡波就安排在角落里,或者干脆虚焦了。
这种取巧的聪明做法,也可以用“成本和时间所限”来合理化,节省了一些演员指导的耗费。井陉县这座胡波特意挑选的拍摄地,其雾霾的天气、落魄的城市风貌,也对全片的基调的奠定起到了关键作用,烘托起无所不在、势能叠加的悲伤愤怒社会氛围。
胡波的这部《大象席地而坐》,其230分钟的片长放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来说,并不那么突兀。柏林电影节简直可以以爱接受长片而出名了。
就拿今年来说,论坛拓展单元有一部类似视频艺术的电影《6144 x1024》,长达2182分钟;主竞赛单元的《我的兄弟罗伯特》长达172分钟,长片专业户拉夫·迪亚兹更是带着一部长达234分钟的《魔鬼季节》回归柏林——要知道,两年前他入围主竞赛的电影《悲伤秘密的摇篮曲》有骇人的485分钟,去年入围论坛单元的马丽导演的《囚》将近五个小时。
因而,四小时的《大象席地而坐》,在日常观影时就见识过《柏林二十四小时》这样马拉松电影的柏林人看来,“不过是另一部有点儿长的电影”罢了。
但是对于在国内拍片的胡波来说,坚持导演剪辑版的长度,必然会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他对于电影质感和长度相挂钩的直觉是对的,虽然下半段可能由于剪辑的问题稍显拖沓,但230分钟的每一分钟都毫不浪费地诉说着小城日常的大型恐怖。
井陉县的人们,被胡波塑造地如此极端典型。他们整天把生死挂在嘴边,似乎拥有最严肃不过、执行力最强的黑帮,好支撑她们“随便上街就能弄死你”的痴念。
但这又是一个懒惰的城市,没有生产,没有希望,有那么多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失意沮丧的中老年,总是因而求渚于暴力和伤害。
从胡波的视角出发,井陉县的每个人都有无因的愤怒和悲伤,无穷无尽。他甚至无法、或者不愿意为角色的某些行为寻找动机,他通过教导主任之口说,Wei Bu他为什么打人,他也不知道。他肯定不知道。
以前班里有一个人砸猫,砸的人和围观的人都很快活。
“每个时代的日常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细节稍有不同……过一段时间,就都明白了。人活着就会痛苦,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从出生的时候就痛苦,长大以后会在新的地方痛苦。能明白吗?没人能明白,它是怎么存在的。”
当然,如今我们可以把这些归咎于胡波本人没有起色的抑郁症——你无法解释一个病人的绝望。但这个解释也掩盖不住胡波在剧作上的执拗和不足。不能否认,大多数台词顺畅合理的。但他的自我表达也会显性得撞破演员的形,忽略了动机和语言应有的距离。
说话者无论是男女老少,动辄上升到人生的层面,让人强烈感受到那是一种来自电影或者文学的对话,而不是日常生活的语言。
又譬如他让Wei Bu在废墟中大喊“你是人渣!是狗屎!是最恶心的玩意儿!”如果不是对于演员表演有明确精准的指示,这样情感密度极大的台词,由于其过多的话剧腔和天真粗暴的用语,会成为让观众出戏的败笔。
直到看完全片,我都一直在困惑,这个席地而坐的满洲里大象,究竟有什么魅力,为什么Yu Sheng觉得非常好笑,为什么Wei Bu哪怕要卖艺踢毽子,也非得去。
不恰当来说,这头大象在本片中简直相当于一个“麦高芬”了。它在Wei Bu和其他角色口中频频出现,恐怕对于理想主义者胡波来说,满洲里被拔高成了一个到不了的乌托邦。
胡波导演工作照
因而《大象席地而坐》既可以理解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也可以当做讲述了想象中黑色小城的一天,去看席地而坐的大象,是荒诞的里程碑。
Huang Ling曾经问Wei Bu,你去了满洲里,能怎么样,会怎么样。她心里Wei Bu唯一的特长就是会踢毽子,根本无法养活自己。
但是在影片结束,无法前进的巴士前灯大亮,离家出走的人,就在车头灯的光晕中,沉默地互相踢毽子,远处响起几声大象的鸣叫。能不能走,不重要了。
无限遗憾,我们从《大象席地而坐》中看到了胡波作为一个青年导演,身上的无限潜力;而这部电影最终能否得以国内上映,尚未可知。
有些人死了,但他的作品还活着。而看他的作品,也将成为我们祭奠他的一种方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