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操作成功避开所有正确答案(限于这3个条件它被选中了)

6月中旬的华北平原草木葱茏、麦浪滚滚,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这个操作成功避开所有正确答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这个操作成功避开所有正确答案(限于这3个条件它被选中了)

这个操作成功避开所有正确答案

6月中旬的华北平原草木葱茏、麦浪滚滚。

吴桥县士学粮棉种植合作社的麦田里正在进行小麦实收测产。

亩产718.63公斤!

经过专家组仔细丈量田块面积、机械收割脱粒、精确称重和按标准扣除杂质、水分,最终得出测产结果,比吴桥县2014年创下的河北省节水高产纪录亩产714.02公斤增加4.61公斤,再次创下沧州市小麦亩产历史新高。

吴桥绿色吨粮田

要对吴桥实验站说声感谢,这是我的心里话,这里的教授们真正是我们农民的亲人。”合作社负责人蔡士学激动地说道。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的技术指导下,合作社和当地家家户户在粮食增产增效的道路上一路奔跑。

从苍茫盐碱地,

到绿色“吨粮田”

40年前的吴桥县,却是另一番景象。

“天涝了收蛤蟆,天旱了收蚂蚱,不涝不旱收碱嘎巴”,这是一句在沧州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

沧州地处渤海之滨,海河流域下游,地势低洼,土质盐碱,缺乏淡水资源,是河北省盐碱地面积最大的区域,也曾是农作物单产最低的区域。

“六五”期间,原国家科委开展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农业开发科技攻关,面对治碱增产历史重任,中国农业大学勇担要责,各路大军分赴前线。沧州“龙王河试验区”核心攻关试点应选在哪里?此时三个必选条件列了出来,一是要位于土壤碱薄最为严重的地区,二是农村生活条件最为贫困的地区,三是当地要有坚强的领导班子。

于是,吴桥县就被选中了。

1983年,中国农业大学王树安、兰林旺、程序等教授舍安逸、别亲情,先后率领师生来到这里,冒着严寒酷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研攻关。就此,由中国农业大学主持,沧州市科技局、吴桥县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运行管理的吴桥实验站正式建站,这里成为了原国家和省科技攻关试验区的试验研究基地,也成为了中国农业大学重要的校外试验研究和实践教学基地,是中国农业大学985平台建设的重要台站之一。

吴桥实验站东站(1983年建立)

“重夏轻秋”是当地长期形成的传统种植习惯,农民选用早熟夏玉米品种提早收获以便给冬小麦早播腾茬,这极大限制了秋粮生产。“七五”期间,王树安教授在这里开展了“吨粮田配套技术研究”,提出小麦要给玉米让路,推迟了小麦的播种期,更换晚熟玉米品种,形成了“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夏秋粮均衡增产”的思路,建立了两茬一体的高产技术,从而达到周年亩产吨粮。“吨粮田”的创立和技术推广使吴桥县粮食生产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在全国组织和掀起了“吨粮田”建设的热潮,为黄淮海平原粮食大幅增产、改变我国“南粮北运”的历史局面做出重大贡献。

“马扎教授”王树安

“那时火车上常无座位,王树安教授每次来实验站都提着马扎,村里老百姓都称他为‘马扎教授’。每次‘马扎教授’一到站就拉我急着下地,去看墒情、看苗情,我在地里看着大教授满头的白发、满鞋的泥,真的非常感动。”实验站技术员王润政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头水晚、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一直是农民传统种植小麦水分管理的遵循。华北低平原水资源严重缺乏,农业大量灌溉难以持续,吴桥实验站立足黄淮海农业发展实际问题,围绕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断进行创新研究。

以“吨粮田”技术为基础,相继创立了“小麦节水高产技术体系”,建成“节水吨粮田”;创立了“冬小麦-夏玉米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栽培技术”,建成“节水省肥吨粮田”;创立了“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高效栽培技术”,建成“旱作节简吨粮田”。粮食生产进入“绿色吨粮田”发展新阶段。2021年,吴桥县冬小麦平均亩产492公斤,夏玉米亩产515公斤,40万亩粮田成为绿色吨粮田。

在粮食科技不断创新的同时,近年来,全面推进可持续集约化现代农作制度发展和农田多功能多样化技术创新。创建的棉花系统化控技术持续引领棉花高效生产,形成的多种粮豆、粮经新型种植模式正在推广应用,创建“秸秆机械化直注深还田固碳减排技术”等绿色耕作技术正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

吴桥实验站西站(2006年建立)

1983年至今,吴桥实验站共取得科技成果40余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23项、地市级9项。多项关键技术成为全国和省级主推技术。以“吨粮田”技术(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和“节水麦”技术为代表的重大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40年来,吴桥县从昔日苍茫盐碱地到今日绿色吨粮田,走出了一条通过技术驱动从“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到“适度低投入、高效高产出、绿色可持续”的农业适应型多目标协同发展道路(“吴桥道路”),在全国树立了绿色持续高产的样板。在“吴桥道路”的开拓过程中,吴桥实验站一直秉承“求实、创新、合作、奉献”的站训,不图虚名,面向生产,踏实工作,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向前迈进,每个五年计划、每个阶段都开展超前技术研究和适时技术应用,上下阶段紧密相连,力求持续创新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农业领域行家里手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为家乡土壤环境带来一点点的改变。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来自吉林的塔新雨是农艺与种业“吴桥1 3专项”硕士一年级的学生,近些年因当地过度不合理的使用导致土壤条件恶化,探究土壤环境的影响因素,实现可持续栽培模式成为她报考“吴桥专项”的信念和动力。

“吴桥1 3专项”硕士一年级学生塔新雨

“吴桥1 3专项”中的1为吴桥实验站,3分别为地方政府、新型经营主体和科技示范户。学校、吴桥县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民科技示范户共同为吴桥专项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科研指导和支持。

“这种培养模式对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十分必要,且十分重要。当地农民带着种植上的问题和困惑找到教授和学生,学生们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实验的成果去到农田里回答和实践,围绕生产问题开展研究,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农学院教授、吴桥实验站站长周顺利表示。

同时,实验站一直承担着学校农学专业本科生的生产实习、科研训练与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任务,是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基地之一。

2006年正式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教学实践基地;

2011年挂牌成为中国农业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

2020年再次授牌为中国农业大学十大校级基地(本科生);

2021年再次获批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校级实践基地。

建站以来,实验站已培养研究生246人,其中博士84人,硕士162人,博士后9人,毕业研究生都已成为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或政府、行业骨干。20余年来累计有1100余名本科生到站实习和调研。2009年以来,每年接受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北北方学院等实习本科生维持在120人左右。近几年平均每年在站开展科研的研究生(含留学生)100人左右,作物生长时节同时在站工作的研究生常达60余人。

实验站也为地方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和懂农技的新农民,已成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与科技传播中心、地方农业科技教育与培训基地。

吴桥县士学粮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士学

见到蔡士学时,他刚从地里赶回来,天气炎热,黑黝黝的皮肤上挂着亮闪闪的汗珠,汗还没落就开始忙前忙后地张罗起来,脸上一道道沟壑似的皱纹也掩盖不住他质朴但热情洋溢的笑容。在一间窄小破旧的农用房里,两面泛黄的墙面上挂满了他和合作社的荣誉。

作为吴桥县士学粮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士学就是在实验站多年帮助下走出来的农民“土专家”。多年来,蔡士学每天起早贪黑、专心经营,在实验站的指导下刻苦钻研提升农技,为吴桥县各乡农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合作社曾被授予“市级示范社”“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蔡士学曾被授予“粮食种植大户”“农业产业化先进个人”“河北省劳动模范”“第十二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荣获2018年10月“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开展技术培训

2004年,吴桥实验站被科技部命名为“旱作农业科技星火专家大院”,同时也是河北省科技入户传播站和沧州市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基地。近些年来,实验站率先开展并将重点放在农机手、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上,每年通过会议和现场培训技术骨干200多人次,培训农机手、种植大户等1000余人次,并通过电视技术讲座、电视台专家访谈、印发技术明白纸、赶科技大集、科技下乡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建立种植大户微信群及时发现问题并实时开展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在实验站的培养、带动下,一大批地方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农民种田能手茁壮成长,成为农业领域方方面面的行家里手。

在实验站工作的地方科技人员有4人晋升为教授级推广研究员,多人获得省市科技拔尖人才称号,参加吴桥科技攻关研究的地方科研人员有5人获国务院政府津贴。地方科技人员和技术骨干在建设现代化农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展国际交流

此外,吴桥实验站还是对外交流的基地和窗口,承担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来自德国、美国、法国、世界银行等专家学者也多次到吴桥实验站考察访问。

“沧州铁狮”立校园,

“吴桥模式”惠万家

作为校地结合、服务“三农”的基地,吴桥实验站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实验站通过技术研创、引进、示范、推广,为沧州市作物生产提供主要技术和品种,并提供生产过程技术服务与指导。

在与地方合作研究推广和服务“三农”过程中,实验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教为农、科教兴农“吴桥模式”。

“吴桥模式”成功的关键一是始终围绕国家农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二是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始终把解决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三是始终坚持“校、地、农、科、教”融合、“产、学、研、推、用”结合。

吴桥实验站较早采用“合作参与式”研究示范推广一体化模式,研究推广队伍实行大学师生、地方科技人员和种田能手混合编队,“科学家 农技员 农机手 示范户”长期协同合作,使得农民在参与研究过程中就已经掌握了技术要点,一旦研究形成成果,就能迅速推广应用,在重大成果创新与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验站将学校科技成果引进推广到千家万户,为地方生产和经济服务;地方也十分关心、关注和支持实验站建设与科技工作,学校-实验站-地方形成了协作发展共同体。河北省、沧州市持续以项目方式支持实验站的科研与建设,吴桥县政府则在试验用地、实验站管理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同时,每年都召开调研会、现场会,大力推广实验站研究成果,并明文把攻关试区列为沧州农业发展的龙头。科技部也把吴桥实验站作为大学和地方成功合作的典范,多次进行表扬。

西校区沧州铁狮

沧州又名狮城,在沧州市区立有著名的铁铸狮子雕塑,重约32吨,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传是古时为镇住水患,保障民生而造立,取名“镇海吼”,它见证了沧州大地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的变迁。

1996年,沧州市政府赠送学校“沧州铁狮”一座,以表彰和感谢中国农业大学及科技人员对沧州农业的贡献。

如今的“沧州铁狮”再也不为镇海而吼了,它吼响的是绿色吨粮田的丰收之曲、是农大与沧州合作兴农的稼穑之歌。

图文 | 姜萍萍 王美璇

编辑 | 李若水

责编 | 赵竹村 于哲 姜萍萍

支持 | “双一流”文化建设项目

RECENTLY RELEASED

3行情书×7夕佳节=21篇独特的浪漫!

春秋故地科技新篇

202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名单公示

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

点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