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三气周瑜故事大全(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
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四)
文 | 郭英德
四、小气与急躁
三气周瑜
周瑜容易暴露自己的心思,这跟他性格急躁也有关系。周瑜肝火太盛,素来就有性急的毛病。比如,当他在江边观看东吴兵与曹军大战时,狂风大作,他“猛然想起”冬天只有西北风,而没有东南风,于是“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卷十《曹操三江调水军》)。这正是急火攻心所致。
所以就有后来的“三气周瑜”,诸葛亮愣是活活把周瑜给气死了。“三气周瑜”,恰恰就是诸葛亮抓住了周瑜年少气盛、性急毛躁这样一种性格特征,对症下药,置周瑜于死地。
也许诸葛亮的初衷并不是要杀周瑜,他只是要气周瑜。但是咱们知道,在战争中,在两军对敌中,除了武力,除了斗智以外,还有一种“心理战”。至少诸葛亮是把握了周瑜心理年龄、性格年龄过于稚嫩这个特点的。在东吴与周瑜相处一段时间以后,他对周瑜的性格、心理非常了解,知道周瑜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控制不住自己的性格,而只会动不动发怒,只会在精神上、心理上糟践自己。周瑜就是这么一种人。所以,诸葛亮抓住周瑜的性格弱点,不择手段地去刺激他,在他的伤口上撒盐,最后把周瑜逼到死路上去。
周瑜心胸相对比较狭窄,凡事老是想不开,过于性急,过于毛躁,不明智,不豁达,性格不成熟,这些性格特点就是他致命的弱点。当别人一旦把握住这些性格弱点,就能够致他于死地。这就是诸葛亮“三气周瑜”时采用的“心理战”。说白了,周瑜确实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而且,从“三气周瑜”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周瑜一旦生起气来,失去了理智,他的智商往往会骤然下降。原来绝顶聪明的一个人,一到“王者之怒”的时候,就丧失了理智,表现得很低能。
“一气周瑜”发生在收复南郡、袭取荆州的时候(卷十一《周瑜南郡战曹仁》《诸葛亮一气周瑜》《诸葛亮傍略四郡》)。
赤壁之战后,周瑜与刘备事先约定:“待吾取不得南郡,从公取之。”这里也可以看出周瑜的自信和坦率,他认为攻取南郡易如反掌。
在收复南郡的战斗中,周瑜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中了曹军的一支毒箭,医生再三嘱咐,千万不可动怒,“若怒气冲激,其疮复发”。
按常理说,周瑜应当知道自己作为军事统帅的重要作用,完全应该谨遵医嘱,无论遇到多大的变故,处于再大的逆境之中,都应保持冷静,平心静气地保护好身体,这样才能稳定三军将士的情绪,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是正当吴军打败曹军,周瑜率部队收复南郡时,却意外地发现南郡被诸葛亮派赵云偷袭所得。接着,探马又陆续报告消息,说荆州、襄阳都被诸葛亮用计占领。这时周瑜怒气填膺,“大叫一声,金疮迸裂”。他大怒说:“若不杀诸葛亮村夫,怎息吾心中怨气!”
虽然说“兵不厌诈”,但一方周瑜“用计决策,损兵马,费钱粮”,竟然一无所得,而另一方诸葛亮则不费吹灰之力,坐收渔翁之利,这怎么能不令周瑜气愤?周瑜恨得咬牙切齿,这也是人之常情。正如毛宗岗所说的:“周瑜力战而任其劳,孔明安坐而享其利。瑜即欲不怒,安得而不怒?吴即欲不报,安得而不报?”(毛本《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评语)
应该说,周瑜的愤怒有着正当理由,如此可气可恨的事,谁碰上了都会愤怒的。但是,作为一个心胸阔大的统帅,作为一个远见卓识的统帅,周瑜还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在战争中,一城一池的得失,决不能说明整个战争的胜负。荆州、南郡、襄阳三城虽然被刘备占领了,但这丝毫无损于东吴原有的实力。
而且荆州等地虽然被刘备强占,说到底还有一个“借”的名分在那儿。诸葛亮原先曾经许诺,刘表的儿子刘琦活着的时候,我替他把守荆州;刘琦故去了,“须还与东吴”。后来刘琦故去了,刘备又立下借贷文书,向东吴保证,将荆州暂时借作安身之地,等取得西川后原璧奉还。当然这种文书只是权宜之计,不算数的,而且往往欠债的比债主还要横,但是至少有“借”这个名义存在,合理性、正义性还把握在东吴的手上,东吴终究还是可以索回荆州的。更何况为了对付北方强大的敌人曹操,还有必要继续加强孙、刘的联盟。
因此,周瑜大可不必为此事动怒,而应该以更为巧妙的政治手段、外交手段加以解决。但是周瑜由于性格急躁,就是忍耐不住,因为他吃了哑巴亏,怎么也想不开。相比较而言,鲁肃这时反而显得更有远见卓识。
据历史记载,荆州并不是刘备、诸葛亮通过卑劣的手段抢夺而得的,而是孙权为了笼络刘备,共同对抗曹操,主动借给刘备的。曹操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当时他正在吃饭,惊吓得筷子都掉到地上。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刘备曾“闻雷失箸”,没想到在历史上曹操也有失箸的时候。因为他知道,刘备是个英雄,有了荆州就如虎添翼;而且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这是很大的一份人情,可见孙、刘联盟是相当牢固的,这对曹操来说是个极大的威胁。
荆州被刘备占据,于是又有了“二气周瑜”的故事(卷十一《周瑜定计取荆州》《刘玄德娶孙夫人》《锦囊计赵云救主》《诸葛亮二气周瑜》)。
与“一气周瑜”时不同,这事纯粹是周瑜自找的。刘备一方并没惹东吴,而是东吴一方主动去惹刘备。
建安十四年冬,刘备的夫人甘氏去世。周瑜为取回荆州,急于求成,设了一个“美人计”,鼓动孙权假称要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将刘备赚到东吴南徐,软禁起来,然后逼诸葛亮用荆州来换刘备。
这“美人计”其实是个馊主意,“是以夫人为香饵而下钓也”。堂堂孙氏,好歹也是孙权的妹妹,怎么能随随便便地被用作政治计策的筹码呢?而且周瑜没有想到,婚姻大事是很难作假的,尤其是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婚姻大事,一旦做了广告宣传,散布了孙、刘联姻的消息,天下人都知道孙权的妹妹要嫁给刘备了,这个时候你再反悔,把刘备给软禁起来,这不是失信于天下吗?更何况这么做还会耽误了孙氏的终身。正如吴太夫人所说的:“杀了刘备,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桥国老也说:“若用此计,便得荆州,也被天下人之耻笑!”
当然,这个“美人计”早就被诸葛亮识破了,他便将计就计,到底让刘备与孙夫人成了亲。岁末年终,刘备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携孙夫人离开东吴,周瑜亲自带兵追赶,却被关羽、黄忠、魏延等将追得无路可走,结果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时周瑜心想,这事给弄砸了,“有何面目去见吴侯”?于是又“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众将救之,却早不省人事”。
看来“一气周瑜”以后,周瑜的智商的确直线下降。他为了夺取荆州,好胜争强,甚至到了“利令智昏”的地步了。“三气周瑜”的故事更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卷十二《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大哭周瑜》)。
其实,单凭孙权一方的势力,是不足以跟曹操抗衡的。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和刘备联合,先巩固江东之地,发展东吴自身的势力,共同对抗曹操,图谋进取中原。这本来就是周瑜提出的战略远见,设下的大政方针,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但是,周瑜一心想要置诸葛亮于死地,置刘备于死地,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所以周瑜昏了头,没有坚持把曹操作为第一位的敌人,而把刘备这一方势力变成第一位的敌人,觉得乘曹操赤壁大战失败,元气大伤,正好趁机把刘备给吞并了。这应该说是一种缺乏战略远见的做法,也不符合他自己设下的大政方针。
那么,为什么周瑜这时会昏了头呢?这显然跟他的性格有关。他过于固执,认死理, 一根筋。他觉得诸葛亮是个眼中钉,容不得,忍不住,恨不得赶快杀了诸葛亮,越早越好,时间拖得越久他心里越不舒服,所以非得尽快杀了诸葛亮不可。
诸葛亮曾经提出过,等刘备取西川后就奉还荆州。但是周瑜等不及,他又设下“假途灭虢”之计,派鲁肃跟诸葛亮提议,由东吴起兵去攻打西川,借道荆州,想要乘刘备出城劳军时一举杀之。
这显然又是个“馊主意”,正如诸葛亮所说的:“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诸葛亮派关羽、张飞、黄忠、魏延等人,在荆州城外将周瑜四面包围,这时周瑜又是“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卷十二《诸葛亮三气周瑜》)。
这真的是“利令智昏”。周瑜的智商应该是很高的,当他跟曹操对阵的时候,当他清醒的时候,他的确是一个智谋高超的军事统帅。但是一旦他执着于某一点、迷恋于某一点的时候,他就“利令智昏”了。
按历史记载,周瑜曾经定下征西川的战略决策,但不是为刘备征西川,而是为东吴征西川。因为他想到,要真正跟北方的曹操抗衡,东吴必须拥有整个南方的领地,所以西川不得不取。周瑜有过这个战略决策,但因为过早地病故,此事只好作罢。
所以周瑜名为收川、实取荆州的“假途灭虢”之计,纯属小说家的艺术虚构。这种艺术虚构在某种意义上恰恰符合小说一再强调的周瑜的性格特点:心胸狭窄,冲动急躁。
刘备夺走荆州后,三分天下之势已大致形成。三方争雄,只有三种明智的选择——要么孙、刘联合以抗曹,要么孙、曹联合以击刘,要么曹、刘联合以御孙,这都不失为可取的军事策略。周瑜既要抗曹,又要灭刘,两路出击,所以左右掣肘,所以劳瘁心神。
明眼人不难看出,当“三分天下”这种大局已经基本确定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灭掉哪一方,而是巩固自身的实力,练好内功,使自己强大起来,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第一。
第二,即使要找敌人、打对手,也得有正义的理由,这样才能打出鲜明的旗帜来。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目标是曹操,是汉贼,打出的旗号是要恢复汉朝天下。而这时候你忙着要打刘备,这是毫无正义性可言的。刘备不仅还没有建立一个什么王朝,甚至还算不了一个够格的诸侯,只是跟东吴借荆州聊为存身之地,又是东吴亲口同意的。这个时候东吴要灭刘备,哪有什么正义性可言呢?
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临终的时候,“仰天大叹”,连叫数声:“既生瑜,而何生亮!”(卷十二《诸葛亮大哭周瑜》)“瑜、亮之争”,不是争在“智”上,而是争在性格上。也就是说,周瑜的悲剧,不是因为他智谋不及诸葛亮,而是他性格不及诸葛亮。气量狭窄的性格成为周瑜的致命伤,在小说中鲁肃就认为:“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卷十二《诸葛亮大哭周瑜》)
“宰相肚里能撑船”,像诸葛亮之肚量、司马懿之气量,这才像个宰相,而周瑜有宰相之才,而无宰相之量,可叹可叹!
当然,气量狭小并不一定就非死不可,说到底,周瑜还是被诸葛亮活活逼死的。诸葛亮利用了周瑜气量狭小的性格弱点,置他于死地。
对诸葛亮来说,周瑜是眼中之钉,周瑜死了,不再有腹背受敌的危险,他就可以放手去打西川了。因为鲁肃的性格他是了解的,是个“诚实笃厚人”(卷十一《周瑜定计取荆州》),很讲信用。鲁肃觉得,荆州既然已经答应借给刘备了,就不必着急索取,等刘备取了西川以后再说也不迟。后来刘备取得了西川,鲁肃多次索取荆州,都无功而返。但是他毕竟掌握了“信义”,可以理直气壮谴责刘备,谴责诸葛亮,谴责关羽。最后还是凭借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刘备答应鲁肃,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还给东吴(卷十四《关云长单刀赴会》)。所以诸葛亮也有充分的理由要气死周瑜,两军相争,很难评判谁是谁非。
毛宗岗评论说:“周瑜少年,经怒不起”。实际上,诸葛亮比周瑜还少年,只是因为周瑜的性格、心理过于少年,所以“经怒不起”。那么周瑜为什么会在性格、心理上过于少年呢?毛宗岗又说:“盖其读书养气之学不及孔明耳”(毛本《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评语)。不是说读书读的多少,而是说周瑜读书不像诸葛亮读透,“养气”更不如诸葛亮,凡事不能够想得开一点,放得开一点,所以气度过于狭小。
俗话说:“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会遇上比自己强的人,不管是自己人还是对手,这时无论如何都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在现代社会里,竞争非常激烈,怎么样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处身于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面对着竞争对手很强的情况下,甚至处在不利的境遇时,一个人只有真正地保持一颗平常心,能看透自己,也看透对方,这样才能很好地确立自己的位置,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什么是自己能够做好的,什么是做不好的;什么是自己现在能够做的,什么是现在能够做好的,什么是现在可以放一放以后再做的……
一个人既要有强烈的进取心,更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要处理好这两“心”之间的关系,不可一味地只是进取,争强好胜,这样才能够在现代竞争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如果像周瑜这样一股劲儿地争强好胜,赌气使性,那么伤害的不仅是个人的利益,伤害了汲汲追求的事业,同时也伤害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不值得的,因为一个人如果这么做,既不能实现自己的事业,也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个人的价值。
唐朝大诗人杜甫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该诗虽然是哀痛诸葛亮的,但《三国志演义》小说中周瑜的早逝,却让诸葛亮“泪如涌泉,哀恸不已”(卷十二《诸葛亮大哭周瑜》),后代很多人每读到此,也不免痛洒一掬清泪。人们感慨这位风华正茂的一代英才胸怀大志,雄才大略,却因为心胸狭窄、性格急躁而过早地夭亡,未能很好地实现他所追求的事业。周瑜的悲剧命运应该能给咱们留下深刻的人生启示。
全文完
文章来源 | 公众号:京师文会
往期回顾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一):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二):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四):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五):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六):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七):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
文章作者
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在戏曲小说、散文史、古典文献、学术史等方面卓有建树。著有《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读三国 说英雄》等。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专栏画家:黄亭颖
责任编辑:邓若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