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大学东坡书院(眉山东坡书院一座可以)
眉山东坡书院
一座可以“触摸”的书院
四川
眉山
by: 万科
地域文化之深厚,而一座建筑所能承载和表达的实在太少。对文人的敬思,对文化的尊重只能通过点滴流露。
建筑的存在即重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将各种要素和谐安置,构建诗学的空间,需要我们在以尊重环境、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身体为知觉的中心去思考。
相对于可见,触摸总会让人感觉更具体与真实。我们试图通过这个项目的实践,脱离视觉的束缚,展现书院更为全面和真实的一面。
——主创设计师言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鸟瞰效果总平面图
寻
项目概况
眉山,紧邻省会成都,车程约1 小时,有半小时高铁直达,交通便利。其悠久的人文历史,可追朔至1500 年前,在唐宋年间尤为兴盛。
公元1037 年,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史载,两宋300 年间,眉山得进士者近千人,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更为眉山才子典范,宋仁宗曾感叹“天下好学之士多在眉州(眉山)”。“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眉州的父老乡亲们对苏氏父子的喜爱埋在了骨子里。尤其是对苏轼,乡亲们实在词穷了,就干脆说他是文曲星下凡,俨然已经把他当作自己家乡的不二代言人。
眉山东坡书院选址于眉山岷江畔。致敬这位伟大的文人,表达对眉山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
形
建筑设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东坡《题西林壁》
一位诗人说过:“诗是开创形式的灵魂”。书院并未拘泥于传统建筑形式,而是受到诗的启发,以简练奔放折跃的屋面表达出建筑的性格和空间张力,如同苏轼不拘一格的豪迈个性。延绵起伏的屋顶呼应峨眉山起伏的山势,借湖光水影,水陆交替,静卧湖边。
建筑连续的坡屋面有效地营造了连续的外廊空间,成为访客提供静坐品茗、凭栏眺望的场所,也是建筑与环境过渡、融合、室内外情景交替的空间。
屋顶三大片天窗为室内的博物陈列和阅读提供了良好垂直自然光线,与屋檐下四方落地的连续玻璃面一起,创造了一个通透、自由而连续的空间,让视线可以肆意穿越,建筑也由此 “浮”于水面。
感
动线设计
设计希望对事物的认知不仅停留于视觉,对建筑亦是如此。一座能通过手来“阅读”,因“触摸”而感知的建筑应该是有温度的。
于是,书院的屋顶便延伸到了地面,路过的人可随时触碰和抚摸屋面墨色的瓦,用触觉感知墨色的质感和温度,触发内心深处“瓦”的记忆。
◎建筑立面图
◎建筑剖面图
由于借鉴了传统木结构的建构体系,整体采用钢结构体系,使得近人尺度的竖向支撑体系得以采用钢、木两种材料混合运用,木质的温润与钢、玻璃的凉意形成的反差,加强了人的存在意识。
踩着木质外廊,伴随咿呀作响的脚步声,人可行至石阶边,拾级而下,水面近在眼前,叠水之声与湖面漫起水的雾气,让人仿佛置身水墨画卷。机制水泥平瓦也是许多欧美坡屋顶建筑的常用材料,同样也是适合现代建筑表现的一种低成本材料。
意
亮点简析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东坡《前赤壁赋》
建筑最大的特色在于回旋转折的折线体屋面。和古典建筑不同,现代建筑更讲究简洁利落、整体统一。设计师在屋面设计上采用了简洁的灰黑色机制水泥平瓦,既保证了屋面的整体性,又形成了一定的肌理。
◎售楼处首层平面图
◎售楼处二层平面图
正如中国哲学大家朱光潜先生所说:“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设计师希望到这里的人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更能通过身体的全面感知,能将自己融入这熟悉的东方水墨场景。
书院的存在,也在眉山这片土地上,因为构建了与人的一种新的交流关系而变得更美。
工程档案
项目地址: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滨江东路侧
开 发 商:万科眉州置业
建筑设计:XAA 建筑事务所詹涛工作室
景观设计:笛东规划设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广州燕语堂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结构所
机电设计: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机电所
幕墙设计团队:张德强,唐杰鸿,谭琨
用地面积:12000㎡
建筑面积:2760㎡
效 果 图 :XAA 建筑事务所CG 工作室
摄 影:九里建筑、邬超、路径建筑摄影
本文刊登于《地产线》杂志035期「大平层·建筑视角」
本资料声明:
1.本资料为要约邀请,不视为要约,所有政府、政策信息均来源于官方披露信息,具体以实物、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及买卖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为准。如有变化恕不另行通知。
2. 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3. 本资料制作时间为2020年1月。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