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坑的人太多了(是因为你看不见坑)
每个人的人身风险就像是一个个的坑。没有投保之前,这些坑本身就存在,只是还没到把你绊倒的时候。遗憾的是再完美的保险都很难填补一个个家庭所有的坑。大多数家庭风险类型都差不多——看病、养老、意外、贬值、舍本,还有些坑是自己“作”出来的。而且每个坑的风险程度又不尽相同。
比如,房子有几套,养老不愁,大不了卖房子,就算舍本也不至于太差。但看病可能就是个坑,毕竟房子卖得没那么快、没那么理想,那就得拿存款去填坑了。
有个单位看病报销是不愁,至少也能报个七八成,其他不报的拿存款去填坑呗。但养老金可能是个坑,据说养老金替代率只有60%。
有个好单位,医疗养老,啥都不愁。报销90%,养老金替代率90%。但贬值又是个坑。毕竟物价可不是静态的。
医疗养老啥啥都不愁,背靠单位好乘凉,发生个意外身故倒是痛快,可这事儿社保唯独不赔,这单位的钱也不会发给下一代。那么,意外就可能是个坑。
还有什么意外医疗养老一概不予考虑,最担心的就是舍本,投准一两个项目或者买准一两只票,上述问题这辈子就都不成问题了。问题是如果压不准,那上面的五口大坑,就等着拿“肉”去填了。
我常说,不是所有的人投保都必须按意外、医疗、养老、理财这种顺序去投保,因为每一个人的风险之坑程度不同、个人原本的抗风险程度(财力和心态)也不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保险是就是为填这些坑时刻准备着的。某个坑越大,某个保险就得多投。您要是不依靠保险,那就得用存款去填——甭管是谁的存款。
现在市面上的诉求是这样的:“我用保险是去填坑,可不是让保险给我自己挖坑!”。说得太对了!这是我们投保最最朴素的想法,保险公司理应满足。可总是有各种报道说保险公司坑了客户,这到底是真是假?
答案是:亦真亦假!
那些具体的案例就交给保险公司和法院去处理吧。我们就来说说怎么能让“保险填坑”不要变成“被保险坑”。
重大疾病这坑有多深,谁都说不准。多多益善,才靠谱。但也得有个度。万一发生风险的坑不是重大疾病,那这坑填了就白填了,指定是浪费了土。所以还得省点儿土去填别的坑,否则就得用存款去填。因此普通家庭的经济支柱,最起码50万以上的医疗保障(保额)要准备好。剩下的备点养老吧。
养老这坑,也说不准它有多大。退休以后,蔬菜10元一斤,鸡蛋20元一斤,猪肉40元一斤,你不也得吃吗?所以,还是多多益善。可这保费预算是有限的。一个客户就得平衡一下医疗和养老这两件人生大坑,这坑该怎么填?各填多少?每个里边最多能放多少土?
上述这叫“填坑”。
那什么叫“被坑”?听信谗言,只往一个坑里塞,坑都变成土包了,另外一个坑却一点儿都不填,这叫被坑。又听信谗言,俩坑本来就摆在那儿,年轻时哪个也不填,有能力填的时候,也不填,等没能力填的时候,就等着被坑了呗——这就是离保险最远的情况。这坑年轻的时候不填,年老了就在坑自己的家人。
还有一种被坑就是太相信代理人讲的,你要去看合同中条款明确的部分,合同不承诺的部分就不要去相信。合同不承诺的部分给你讲了,听听罢了,有则罢,没有正常。
最后一种坑,也是面临纠纷最多的,那就是重大疾病。“张三得了甲病不赔”,通常被老百姓视为“坑”。可为什么李四得了乙病就赔?这款保险在张三眼里就是“坑”,在李四眼里却是“福”——这就涉及保险责任和保险范围了。这也说明保险产品并非是全能的。
20年前买的重大疾病放到现在可能就是不赔,那就被认为是“坑”——很遗憾,这种保险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因为我也买过是老重疾险),只赔重病,不赔轻症。可轻症它也吓人呐,没到轻症,哪儿来重病?说得没错,但这只是道理。现实情况,保险公司就认为这身体的“重”,不是合同约定的“重”!咱就只能准备现在的重大疾病保险了。可能有看客又说了,“万一现在重大疾病保险也会过时,那怎么办?”能怎么办?要继续等,可能就过了投保年龄,再先进的保险,咱也买不成了。60年代只有的确凉,非要穿真丝的,那得等30年以后。怎么办?还不是当时有什么就穿什么呗。
如果非要咬死理儿,就是不相信保险,那就不保嘛。可是这坑还在那儿摆着,不看它,它也是在那儿啊!就算社保/单位能报销,那还不得自己先垫钱吗?四五十万全家凑凑也够,一两百万往里填,还是得咬碎几颗牙,虽然能报销一些,这垫钱也心疼啊,也都知道社保没有百分百全报的。所以你看,有保险先行赔付,不就不用垫钱了吗?
市面上所谓的坑,可不是为了专门坑一些人,而有意放过另一些人……当你看到一些不赔的案例,一定还有更多赔了的案例,只是没人拿出来讲而已。想一想,二十年以后咱的保险赔了50万,你会拿出来在媒体上发表吗?
有个成语叫“因噎废食”,说到底自己拿主意就好了!@祺道馆的保险哲学#保险##保险有坑##保险教育#喜欢,请点赞/关注;不赞同,请留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