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和刘宝瑞相声完整版(相声大师刘宝瑞跟马三立比)
相声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在不同时期,都涌现过里程碑式的人物,按照“德寿宝文明”的字辈来排,每一代的门主和头面都称得上大师级,比如张寿臣、侯宝林等。那么,作为“马派”始祖的泰斗马三立,和“单口大王”刘宝瑞,谁的艺术造诣更高呢?其实他俩不分伯仲。
一、继往开来,天下无派不宗马。
说到相声,一定绕不开马三立。他辈分很大,是“寿”字辈的小师弟,现存较老的田立禾先生,也不过跟他儿子“少马爷”一辈。
他成就极高,把“文哏相声”演绎到新高度,一句“逗你玩”成了经典中的经典;他演出很久,2001年还举办了从艺八十周年演出;他的影响很深,几乎所有的天津相声演员,都从他的相声里汲取灵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二、不夸张地说,马三立就是相声的代名词。
出生于1914年的马三立,出身于正经的相声世家,其父亲就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而严谨、结构缜密、善于刻画人物的表演风格也是马家的一贯特色。
由于相声界“子不拜父”的规矩,马三立16岁那年,投到周德山门下,这位师傅就是将相声带到小剧场的先驱。父亲和师傅的悉心教导,给马三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家境不好,他只好从初中辍学,开始登台演出,在天津大观园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并把影响力扩大到了京都。1949年之后,他积极钻研新派相声,将传统段子中的大量糟粕去除,改成更适合新时期的台词,并借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马氏相声风格。
五十年代早期,马三立随曲协一起去外国慰问演出,也借此收获了首批拥趸。但之后,却被卷入了风波,长达十九年时间不能登台,这对当时的他来说,无疑是很受打击的。
蛰伏期间,他一边干着大量重活杂活,一边苦中作乐,跟儿子马志明讨论相声的内核(少马爷的艺术风格就在此时形成),对马三立来说,唯有相声才能让他暂时忘却现实的苦涩。
由于无人捧哏,他也逐渐养成了自己大段说贯口的习惯,一个人把整个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后来的很多经典作品就在此时酝酿成熟。
心态一直是马老为人称道的地方。十九年的时间里,他从一个中年人成为了老人,再次登上舞台时,他已经年近古稀,身边的搭档也换成了快板宗师王凤山先生。
王老拿起板是一代宗师,可替马老捧哏时却比较拘谨,好在马三立已经习惯了独自表演,对于舞台节奏的把握日益纯熟,他把一些传统小段改编删节,终于再度焕发了生命力,比如《开粥厂》和《卖挂票》。
除了深厚的相声功底外,马老也很爱戏曲和音乐,他的柳活不如侯宝林大师那么脆,但却颇有一番韵味,老头儿同时很有娱乐精神。例如,某天自己穿着皮夹克就上了台,整个人就像是一个摇滚老年,这也成为留给世人的经典画面之一。
1985年,马三立应邀参加了春晚,表演结束后现场掌声如雷,他甚至还想遵照舞台传统,来一段返场,不过,被工作人员劝阻,老爷子的可爱和敬业可见一斑。
他的学生很多都成了当时的名角,而马老依旧保持谦逊,徒弟来看望他,只准带盒小吃,不许送礼,随着年纪渐长,他的声誉日隆,并且对待观众的态度依旧严谨,即使作为别人的助演,从头到尾也很卖力。
总而言之,马三立是传统相声的集大成者,他对相声的贡献很大。同时,也在不断地打磨修改中,寻找到了新相声的门路,堪称继往开来之人。相声三大门派,在马、侯、常中,马三立的影响最为深远,一度有“无派不宗马”的说法,可以说他就是相声史上令人尊敬的演员了。
三、另辟蹊径,单口相声数首位,他就是刘宝瑞。
在相声的长河里,如果说马三立是中天之日,那么刘宝瑞则是一颗明星,在夜空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宝”字辈艺人刘宝瑞,其实就比师叔马三立小一岁。
他9岁学习相声,13岁就师从张寿臣先生,之后从北京来到天津,跟马三立、赵佩茹等同龄人一起演出。说来也巧,刘宝瑞和马三立还一起搭档过几年,两个年轻人远赴青岛表演,在船上刘宝瑞饿得不行了,马三立弄来两个烧饼才保住他的性命,二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与同时期的大部分演员不同,刘宝瑞嗓音条件极好,且非常善于讲故事,这也得益于他有播音的经历。刘宝瑞从小爱搜集历史故事,对各个时期的人物的事情,他都有涉猎,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君臣轶事,后来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等作品都脱胎于此。
在一次又一次的故事讲述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最终成就了单口相声的空前绝后。当然,这不是说他不会说对口或群口,其实他跟郭全宝搭档,演出了大量的经典对口段子,比如《当行论》和《八扇屏》。
而其中带有传奇故事的段子,如《歪批三国》、《韩复榘讲演》则尤为精彩;还有跟侯宝林、郭全宝、郭启儒、马季等人表演的群口,同样是别有特色。之所以选择单口做主业,那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刘宝瑞的演艺生涯可谓颠沛流离,生于京都,却在天津、山东等地长时间停留,甚至把相声带到了江南等各地,没有一个搭档经得起这样的折腾,跟马三立的苦思生涯一样,他也只能默默地给自己表演,这就是大量单口相声的创作由来。
他把自己从说书唱戏和话本里听来的故事整理出来,然后用现代的语言演绎,这样便于听众接受,这一改变也是成就他“单口王”的基础。《珍珠翡翠白玉汤》里,刘宝瑞用惟妙惟肖的语言,把朱元璋一前一后两次喝汤时的变化,非常生动形象,落魄时的饥不择食,登基后的难以下咽。他用白描的手法,不留痕迹地刻画人物性格。
《斗法》里用声调的变化,把孙德龙的数次心理波动完美呈现,尤其在高台上跟了然真人针锋相对时的画面,让人听得忍俊不禁,这就是单口的高境界,让观众自动带入角色。
除了单口的成就外,刘宝瑞还对传统相声进行了大量的整理收集,为保留经典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若不是过早逝去,他的成就想必会更高。
四、这两人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回到刚开始的问题,马三立和刘宝瑞,谁的艺术造诣更高呢?实际上,要从两人的整个艺术生涯来衡量,马三立的影响更深远,且开创了一个流传至今的门派,而刘宝瑞却留下了更多的经典作品,其单口造诣至今无人超越,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至高存在。
马三立的传世作品中,除了那些传统相声外,他自己还整理改编了很多的作品,包括:《开粥厂》《逗你玩》《十点钟开始》等,都留给世人极深的印象。对相声的发展贡献较大的两个人中,刘宝瑞重在开创,马三立重在继承,两人一起将相声推上了新高度,是继往开来的人物。
而刘宝瑞的贡献,除了整理传统段落外,就在于为单口相声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大量汲取了地方特色,将南方曲艺、评话、电影和话剧等其他艺术形式融入了单口相声中,为其增加了适合新时期听众的独特魅力。他讲究故事的完整性,同时,借鉴小说的背景和旁白,通过环境将人物性格烘托出来,包括《解学士》等经典段落里,这种结构都十分明显。
而从传承的角度来看,马三立的艺术特色,显然得到了更多人的继承,他的徒弟众多,其中相当部分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他自己的儿子马志明也继承了其父的风格。
马志明将马派风格发挥到又一高度,但刘宝瑞的单口风格显然对个人功底要求很高,没有多年的底蕴根本驾驭不了,他的徒弟虽不少,但几乎都走的是对口路子,再也看不到那种一开口就让人身临其境的故事讲述人了。
当然,在同行看来,两人的成就都很难复制,马老能把人生经历融化在作品中,一般人根本做不到,而刘宝瑞大师满腹典故,说一句学富五车并不为过,现在的相声演员成长环境变了,更难达到这样渊博的学识,这样看来,两人的造诣同样高绝天下。
也就是说,马三立和刘宝瑞的相声艺术各有千秋,其造诣难分高下。两人都是宗师级人物,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做到了一定的高度。周信芳先生说,“学我者生,像我者灭”,可后来的相声演员别说“像”了,就是尝试模仿两位大师都很困难,这也侧面印证了其艺术造诣不分伯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