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

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1)

作者简介:刘建斌,1969年出生,四川富顺县赵化镇人,四川省作协会员,富顺县作协副主席,《富顺文学》编辑,出版有散文集《十年书》一部。

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2)

陈希亮: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

刘建斌/文

北宋仁宗时期,在包拯即“包青天”的盛名之下,朝廷中其实还有一个来自四川眉州的“陈青天”同时期存在。此“陈青天”,就是陈希亮。

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3)

陈希亮(1014年-1077年),字公弼,眉州青神人,苏东坡的老乡。如论辈分,他比苏东坡的父亲还要高一辈。陈希亮幼年丧父,由其哥哥抚养长大。陈希亮的哥哥是一个性情偏狭的人,在陈希亮16岁那年,哥哥存心侵吞全部家产,只将乡邻们的借款帐单共三十万钱给了他。陈希亮决定外出寻师,专攻学问,于是,他把那些借债的人都找来,当面将帐单全部烧掉,然后背起书箧行囊,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天圣8年(1030年),17岁的陈希亮以及两个侄子陈庸、陈渝一同中了进士,喜讯传到家乡,家乡人在他家门口树碑褒扬曰:三隽坊。

陈希亮的宦海生涯是从任长沙县令开始的。陈希亮甫一到任,就摊上了棘手大事。当地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和尚,经常出入章献太后家,与权贵们往来密切,仗势侵占民众土地,人们没哪个敢招惹他,当地官吏则是变着法儿与之套近乎。陈希亮在查获海印的大量犯罪事实后,准备法办这个和尚,以解百姓的心头之恨。当陈希亮发出将海印治罪的决定,全县为之震惊。老百姓更是感激他,暗暗称他为“陈青天”。

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4)

在海印案还未彻底平息,陈希亮又遇到了“郴州竹场案”。当时郴州竹场有人伪造凭证给输粮户送到官府充当税粮,事情被发觉,输粮户将被处死。陈希亮接到案卷颇觉不解: 输粮户贫穷而目不识丁,有何能力造假?他派人去郴州调查真相,原是竹场吏人作祟。结案后,仁宗特赐给陈希亮五品官服,而在百姓中“青天大老爷”的美名也传得更响了。

陈希亮是至孝之人,他在太常博士任上提出降级做知县以便侍养老母,于是任临津(今山东宁津)知县,为官场少有。直到为母服丧结束,他才重新出任开封府司录司事。庆历四年,汴京城里最为精美的福胜塔因雷击烧毁。宋仁宗想耗三万钱之费重修宝塔,不料陈希亮却力谏停建,理由只有一个:西北党项叛宋,边关军备要紧。宋仁宗最后采纳了陈希亮的意见,将这笔计划重修宝塔的钱,划拨给了西北边防。

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5)

陈希亮不仅是一个能吏,还是一个严吏。别看陈希亮个子不高,他总是不露自威,只要他一出现,任何嬉笑、欢愉的场合,立刻就会严肃而安静下来。《宋史》评价陈希亮说:“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 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诛。然出于仁恕,故严而不残”。

要说陈希亮的严厉,苏东坡最有发言权。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并得到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数年后,苏轼又于制科考试优人三等,文名一时冠绝天下。持才傲物、年轻气盛的苏东坡入仕之初,任凤翔府签判,协助知府陈希亮掌理日常事务。陈希亮视苏洵作子侄,视苏东坡为孙子,可陈苏二人却在工作中有着很深的矛盾。每次苏东坡写的公文,陈希亮都要反复退回让其修改多次,才予以通过。陈希亮手下的一众官吏,基于对苏东坡才能的钦佩,私下称呼苏东坡为“苏贤良”,陈希亮知道后勃然大怒道:一个小小的府衙判官,配称什么贤良。自此后,所有属下再不敢当面恭维苏东坡了。苏东坡益发落落寡欢起来。他不赴府宴,中元节也不过知府厅堂,陈希亮抓住这一点,上奏朝廷纠劾他,苏东坡被朝廷罚铜八斤。原来,陈希亮看到苏东坡年少成名且自视甚高,如不加以约束打压和适度的挫败教育,很容易骄傲自满和固步自封,这是陈希亮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多年之后,苏东坡才领会到陈希亮对自己的良苦用心。陈希亮死后,在苏东坡挚友、陈希亮幼子的请求下,苏东坡破例为陈希亮作传,他由衷写道:“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 已而悔之”。

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6)

要说陈希亮的“仁恕”,不得不提他对石塘河兵变一事的处置。在陈希亮任京西转运使的时候,石塘河士兵哗变,很快就被陈希亮带兵平息。兵变为首者周元被斩首,另一个带头的军官被流放,其余人等仍然各司其职,均不追究。另有一例,在陈希亮任鄠县 (今陕西户县)知县之初,县府的老官吏曹腆欺他年轻,以为好糊弄,便怠慢法令胡作非为。陈希亮查实了他的罪过,曹腆赶忙磕头认罪到鲜血直流,并表示愿意改过自新,陈希亮严正告诫他而免去了处罚,曹腆最后成了一个好官吏。

陈希亮良好的政声,与他的才能和品德分不开。他关心百姓疾苦,在宿州任上曾设计建造了“飞桥”。汴河作为北宋的生命线,当时宿州在汴水上造桥,河水涨后接近桥面,常损坏过往舟船。陈希亮想造一座不要墩柱的飞桥。屡遭水患之苦的仁宗在审阅陈希亮的方案后,要立即开工。在建起飞桥后,皇帝下诏褒奖陈希亮,并在全国推广他的方法,这才有我们在《清明上河图》中看到的那座绝美虹桥。从陈希亮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工部侍郎一事,就可看出朝廷对他在工程上的才能肯定。

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7)

说到陈希亮的品德,除了前面我们提及的烧毁三十万钱账单,还有一件事,可以佐证陈希亮。陈希亮在出外游学时,曾与同乡宋辅一起寻师访友。后来,当他在都城开封为京东、京西转运使时,宋辅也到京城做了小官。可是事隔不久,宋辅染病身亡,老母、孀妇和幼子宋端平失去了依靠,生活艰辛。陈希亮寻思无计,决定承担起宋家的义务,把宋母他们接到自己家中。他对宋母十分孝敬,一早一晚都行问安礼,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宋端平,要他努力攻读诗书。就这样,宋辅一家老小,在陈希亮的关怀照顾下,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由于陈希亮薪俸不多,清廉自守,他本人又有四个儿子,再加上两个侄儿,生活已是十分拮据,如今又添了宋母全家,负担之重自不待言。尽管如此,他宁愿缩减自己儿女们衣食,节约家庭的不必要开支,也要把宋端平抚养成人。他除亲自教习他们吟诵诗书外,还创造出外寻师访友的机会。后来,宋端平不负所望,如愿进士及第。

在北宋一朝,像陈希亮这样个性鲜明的人并不少,如“拗相公”王安石、“青天””包拯,但屡屡要求降职,到偏远地方任职的人,只有陈希亮。他后来曾辞去三品的龙图阁大学士,坚决回滑州任职,简直就是官场另类。可以说,同样是探寻北宋的兴盛之道,王安石走的是朝向未来的改革之路,陈希亮走的却是朝向上古的个人道路。

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8)

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白面青天的宦海往事)(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