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农家书屋文化礼堂(建农家小苑治人居顽疾)

兴建农家书屋文化礼堂(建农家小苑治人居顽疾)(1)

小苑整齐排列,干净美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兴建农家书屋文化礼堂(建农家小苑治人居顽疾)(2)

如今,尚塘村环境优美。

兴建农家书屋文化礼堂(建农家小苑治人居顽疾)(3)

村民黄业贵种的番茄第一批果已经成熟。

兴建农家书屋文化礼堂(建农家小苑治人居顽疾)(4)

在小苑劳作的时候,也是不少村民交流的好机会。

兴建农家书屋文化礼堂(建农家小苑治人居顽疾)(5)

农家小苑旁的公园装饰了许多风车,很受孩子们的喜欢。

早上6时许,在电白区沙琅镇尚塘村,不少村民已经起床去“农家小苑”忙起了农活。“这是村里统一建的,像花园一样。每家都有自己的小‘格子’,除了圈养鸡鸭,旁边还有地,可以种瓜果蔬菜。”黄阿姨每天在小苑忙完后,喜欢和邻居一起去旁边的广场散步观景。近年来,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攻坚行动的实践中,沙琅镇创新建设多功能的“农家小苑”,既切合农家生活习惯,又解决了环境卫生问题,实现村庄环境大变样,深受群众欢迎。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邓建青 摄影:张鹏飞

变“堵”为“疏”▶▷ 村委会提出大胆设想

“以前家禽散养,家里难免有一股臭味,走在村道上常会踩到鸡屎。”村民黄业贵的困扰很常见。有人甚至戏称,曾经可是“家禽随处走,粪便到处有,异味随风飘,杂物随便堆”。

改变这一顽疾,也不是没有可借鉴的方向。“让每家每户把家禽围起来圈养,是常规的做法。”尚塘村党支部书记黄俊杰说。这种做法,可实现村道的干净整洁,但臭味该怎么解决?再者,有没有可能实现居住环境的同步提升?

所以,怎样创造一个更好的圈养模式?“家禽要圈养,环境要美丽,费用还不能高。”村委会经过多次探索,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把所有家禽都转移出来,找一块闲置土地,建一个前种菜后养家禽的“农家小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

“家禽集中圈养,配套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利用禽畜粪便供给瓜果蔬菜营养,老化枯萎的植物叶茎又可以用来喂养禽畜,构成闭环的生态链条,实现村庄干净整洁,生态环保的双丰收。”“农家小苑”的想法成形后,尚塘村委会以柳村为先行村,按照不影响生活起居、方便就近管理的选址原则,经多次考察在离集中住宅区半径距离200米左右的区域找到了一块合适的土地。

地点选好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尽管大部分人都支持改造,但也有人表示反对。一些村民觉得是“瞎折腾”,在家里圈养家禽喂食才方便。在选址地上有田地的村民,也不太愿意把“自己的地免费给其他人用”。

为此,村干部一边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一边加快完善“农家小苑”的规划方案。经多次开解,原先反对的村民态度有所松动,而在详细了解规划方案以后,他们终于点头同意了。

从1.0到3.0▶▷ 不断完善小苑获点赞

柳村的农家小苑建起来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总共划分成了60余个格子,每个格子约30平方米,村里每家每户都分到属于自己的“格子”。

“家里、村里都变干净了,过来浇菜喂养鸡鸭也很方便。”小苑建成后,村民基本持肯定态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1.0版本的“农家小苑”缺点不断显现,村民的抱怨声接踵而来。

“水没办法排掉,一下大雨整块地就被泡掉。”“没有顶棚,单靠笼子的遮阳板,家禽降不了温,高温天气熬不下去。”有些村民甚至感觉它跟想象中不一样。

“因为资金问题,小苑的完善只能分阶段进行。”黄俊杰坦言。初期遭遇问题后,村委会并未气馁,他们积极筹措资金,发动各家各户出资出力出物共同建设,一步步推动了“农家小苑”的完善:2.0版本的小苑增加了顶棚,加高了地面,修建了排水渠;3.0版本又从美化角度入手,完善了隔墙和篱笆,修饰了砖石路,后来围绕小苑周边,又建好了广场和公园。

完成版的“农家小苑”,功能完善,环境焕然一新,终于获得了村民的称赞。

“现在的小苑就像我的后花园一样,特别方便舒服。”虎年春节前,黄业贵在自己的“格子”种了番茄,每天都过来细心照料。如今第一批果已经成熟,他赶着摘回家尝尝鲜。

“大家一起过来松土浇水,就像生产队集中劳作一样热闹。”村民黄敦记觉得这种热闹的氛围,给邻里间增加了很多谈笑交流增进感情的机会。而他家里现在每天吃的蔬菜,基本都是“格子”里供应的。

一些原先对此不感冒的村民也抓紧在闲置的“格子”里种起了蔬果。部分家里儿女较多的群众,还经常向村干部询问小苑能否再扩建,希望给家里多分几间“格子”。

“脏乱差”变“小清新”▶▷ 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如今的尚塘村,路边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村屋粉墙黛瓦、干净整洁。“农家小苑”里,鸡鸭成群,瓜果飘香,门前还有绿植鲜花相映,湖水波光粼粼,偶尔飞过一群小鸟,处处呈现出一派美好的田园风光。村民在种植果蔬、饲养家禽之余闲聊家常,增进了乡亲乡情,“邻里矛盾下降了40%”。

尚塘村的成功给了大伙儿十足的信心,沙琅镇村干部通过“大喇叭”“板凳会”“拉横幅”等对“农家小苑”进行宣传推广,一时间,“农家小苑”成为镇里热议的话题。

电白区委常委、沙琅镇党委书记吴伟华介绍,该镇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引导村民以对调、流转、捐赠、集体调剂等方式,将散置荒地汇聚成片,“各村自愿无偿捐地的村民达900多户”。

“我们还将其纳入村规民约,进一步推进村民共治共享。”吴伟华表示,小苑的建设和管理始终坚持群众路线,通过政府指导、村委引导、村民共商的形式,对于选址、建设和利用等问题,由群众商量着办,参与着办,自愿捐款赠地,主动无偿参加建设。

此后,“农家小苑”建设在沙琅镇星火成片,各村庄由此变“脏乱差”为“小清新”。目前,沙琅镇共建成“农家小苑”316个,成功破解了困扰已久的农村“脏乱差”问题。而电白区以此为范本进行复制和推广,加快推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创建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