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的爵位划分(细说欧洲历史2欧洲贵族爵位制度)

读到欧洲历史,一定要提到他上层统治阶级的组成--贵族而衡量贵族身份以及地位的标准就是爵位这几年随着美剧《冰与火之歌》的热映,剧中贵族们繁多的头衔实在是令人挠头,奇奇怪怪的称呼“领主”、“大领主”(也有人称高阶领主)、“勋爵”、“封臣”这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本文将深刻扒一扒欧洲贵族爵位的那些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中世纪欧洲的爵位划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中世纪欧洲的爵位划分(细说欧洲历史2欧洲贵族爵位制度)

中世纪欧洲的爵位划分

读到欧洲历史,一定要提到他上层统治阶级的组成--贵族。而衡量贵族身份以及地位的标准就是爵位。这几年随着美剧《冰与火之歌》的热映,剧中贵族们繁多的头衔实在是令人挠头,奇奇怪怪的称呼“领主”、“大领主”(也有人称高阶领主)、“勋爵”、“封臣”这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本文将深刻扒一扒欧洲贵族爵位的那些事。

首先说一下人们最常听说的“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这五个爵位完全是我国西周时期贵族爵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的直接对照翻译(因为西方爵位恰好也是五等,所以翻译的时候直接套用了中国古代的五等爵位)。但是这并没有直接体现出西方五等爵位的真正意思。

从爵位体系的建立来看,爵位是欧洲封建(两层意思,一个是分封,一个是建国)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最早出现自中世纪(西罗马灭亡到文艺复兴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虽然很多爵位的词汇来源于罗马帝国,但是真正“分封”给予贵族土地,贵族拥有采邑这一权利还是在西罗马的行省制度瓦解之后伴随着民族融合大潮在西罗马废墟上新崛起的那些蛮族国家。

这里着重说一下爵位的来历:

Duke,公爵,罗马帝国时代,由日耳曼或凯尔特蛮族出身而作为雇佣军为罗马军队所用的将帅,由于没有正式的罗马军衔而统称为Dux(拉丁文Dux,后来法语的Duc和英语的Duke的词根就是它),也因此Dux被认为等同于日尔曼人旧有的军事领袖称号,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各部族的军事领袖成为欧洲各独立小国的国君,其中许多就以Dux或Herzog(或相似的当地名称)为称号。另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大公,其地位略高于公爵。其后随著诸侯国独立,大公遂演变为独立君主的称号。如今天的卢森堡大公,由大公统治的政权称为大公国。但是在奥地利皇室1454年后,大公成为皇太子的称号,如在萨拉热窝遇刺的费迪南大公。

Marquess,侯爵,法语Marquis等称号来自拉丁文marca(边疆),原意为封于边疆的诸侯。欧洲中世纪边疆与内陆的概念区别源自于古罗马帝国时期对帝国行省管理的划分,比较稳定的内陆省份归于元老院管理,而不稳定的边疆省份归于皇帝管理。中世纪以后,则把封疆贵族按照相似的概念分作最受君主信赖、管理边疆的“侯爵”,和管理内地的“伯爵”。德语Markgraf等称号也有相似的来源,其原意为“管理边疆(mark)的伯爵(graf)”。

Earl,伯爵,这个爵位的来历比较复杂,首先欧洲大陆部分国家的伯爵爵位名称出自拉丁文的comes,意为“侍从”。例如,法语“伯爵”为Comte,出自拉丁文comitem,即comes的宾格。但是有些同学看过美剧《维京传奇》和英剧《最后的王国》在这两部剧中我们会发现北欧民族的领袖常常被称作伯爵。在北欧语言中伯爵的原意是“部落首领”,与此同源的是英国的“伯爵”的称谓,这与历史上英国在七国时期遭受过维京人大规模入侵受其文化影响很大有直接关系。

Viscount,子爵,英文的viscount来自古法文的visconte(现代法文为vicomte)。而这一词来自中世纪拉丁文vicecomitem,即vicecomes的宾格,vicecomes本意为“副(vice)侍从(comes)”,而“侍从”(comes)则在中世纪也发展成“伯爵”vicecount也就成了“副伯爵”。

Baron,男爵,来源于拉丁语的“per baroniam”,是欧洲封建制度下土地权的一种,意思是由国王直接分封的土地使用权,使用者对国王负有相应的义务。

除了公爵,所有男性贵族在普通场合可称为“X勋爵”(英文则是“Lord X”在影视剧中也常有人翻译为领主,大人或者直接称呼为My Lord),凡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都会把头衔标示为“(封号)勋爵”,英文则是“Lord (封号)”,至于常见的大领主和高阶领主英文均是High Lord本意上来说其封地(采邑)财产和地位均高于一般领主。这时有的人会问从男爵啥的算不算贵族呢?首先这个是英国独有,而且不算贵族爵位只是一种可世袭的荣誉称号,在上议院是没有席位的。而骑士就更不算贵族了,从称呼上看叫做Sir X(爵士或者先生),而且骑士不能世袭只能获封,可以册封骑士的人从国王到五等贵族再到教会都有权力。而骑士的主要来源许多都是无权继承父辈爵位的次子们,对于他们来讲可能永远无法享受祖先荣光,只能去给其他领主做侍从(权力的游戏里面著名的佣兵团次子团想必也是为了反应这些不能继承父辈遗产的次子们的遗憾),靠自己的努力获得骑士称号。

但是由于分封的原因,当时欧洲有一句名言叫“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拿到《冰与火之歌》(或者就叫《权利的游戏》)中来看,国王的领地叫王领(王领也有自己的封臣),以君临城为中心,全国由七个公国和王领组成,国王威望高实力强的时候是天下共主,名义上各个公国是王室的封臣,但是等到王室衰落的时候,国王政令不出君临。而临冬城的史塔克公爵是北境的守护者,在国王扣押当时的首相史塔克公爵后其子作为其继承人有权召集封臣,封臣为其提供军队,其手下的封臣根本不把国王放在眼里,他们只服从封君临冬城公爵的号令,同时当代理城主小布兰听说铁民进攻深林堡时第一反应就是我们要出兵保护我的封臣,这也就是封君的义务。

关于领主和封臣的封君封臣制度中,最为关键的是封土。最初封臣和封土并非一一对应。封君有保护封臣生存的义务,一开始是通过请封臣回家中宴请,或者赏赐封臣实物来表现;但是随着战争的扩大,这种报酬开始无法维持,封君所需的封臣人数上升,报酬方法也开始改变,以赐予人们相应的土地使其获得生存这一手段来维系双方之间关系,这一做法很快流行。最初分封的土地称为“采邑”,被封赏者享受采邑的衣食租税(当然还有初夜权)但是在领主召集封臣作战的时候封臣需要自备武器马匹和装备来尽你做臣子的义务,如果封臣不履行军役义务,则采邑应该收回,公然反叛则会受到封君的惩罚:轻则削减封地,重则“六师移之”,最重的处罚莫过于攻下家堡后灭掉全族,比如著名的《卡斯特梅的雨季》兰尼斯特家族的封臣雷耶斯家族由于反叛封君被泰温兰尼斯特连根拔除,家堡也被夷为平地,更有甚者弱智暴君乔弗里还要往叛乱贵族的耕地里撒盐(好歹罗马人是把盐撒在敌人的地里)。一般受封采邑享用期以封君或封臣在世时为限,双方任何一方死亡 ,采邑都应交回;但得到采邑的封臣都力图把采邑变成自己世袭占有的土地。后来随着加洛林王朝的衰落反倒是地方诸侯们的财权军权蒸蒸日上,王室再也无法控制它的封臣们,采邑世袭也就成了不可阻遏的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