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笔谈(杂文从囧)

杂文笔谈(杂文从囧)(1)

○赵柒斤

几天前,朋友大张问:网络聊天里出现的“尬酒”“尬舞”“尬聊”等是什么意思?我不假思索地答,真不懂的话,就照几年前火爆网络的热字“囧”去理解吧。

果不其然,恶补时下热字“尬”的“新知识”后,发现若以为“尬”这个生僻字就是“尴尬”之意,那就太低估了网络达人们的想象力了。

其实,并不是“尬”这个字热,而是“尬×”的词组很火爆:交流勉强对话无趣的“尬聊”、演技“辣眼”不忍直视的“尬演”、“一言不合”端起酒杯就碰的“尬酒”……我想,之所以“尬×”与2008年开始火爆的“囧×”一样,成为时下流行的音符,主要是其为我们生活中似曾相识却又不好描述的场景赋予既贴切又接地气的概括。

曾记否?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和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囧”字,其原义是“光明、明亮、光”,被开发成网络热字后,便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尴尬、困窘”之意。当时,“囧”的火爆就引起了争议。反对者认为歪曲原义,用来恶搞不雅,有损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感;赞同者却觉得,移动互联网时代高度关注“囧”字这样的生僻字,有利于汉字文化的传播,网络语言对汉字、方块字的重新解读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化传播现象。

我赞成生僻字新用。以“怼”这个时下仍流行的会意字为例,作为中原文化的舞阳方言(“怼”在河南方言里读音是第三声,且用法广泛。可以表示吃、喝、干杯的意思,也可以表示买,拿了什么东西,还可以表示干活),被网民发掘后,迅速成为一个万能动词,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只要和动作有关的词,如吃、喝、拿、打、干、弄、揍、抓等动词均可用“怼”代替。即便网络上使用频率最高的“怼人”(含收拾、批评等之意),似乎比用“骂”“斥”“打”等更有意境。

据传,“尬”的火爆跟“囧”“怼”等一样,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以“尴舞”为例,其本源是“较舞”,闽南话有比拼舞技的意思。闽南语中将“较”读作gà,在内地引用、传播时,许多人知其音却不知其字,便索性找了一个同音字替代,造出“尬舞”一词,却未成想,新造的词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从少年街舞竞技,到老年广场舞的比拼,“尬舞”一词不断被现实演绎,比舞之风盛行一时,街头巷尾“尬”得火热。不过,随着人们使用场景的切换,“尬×”词语的意义也不断生出新的内涵。譬如眼下的“尬舞”,早已不是比拼舞技之意,而是渗透着“尬”的本意——令人尴尬的舞蹈。“尬唱”“尬演”“尬夸”“尬酒”“尬聊”等,都蕴含“尴尬”之意,这也许才是“尬×”的核心气质。

毋庸置疑,昔日生僻的“囧”“怼”“尬”等字成为网络热词,是年轻人用轻松心态面对压力、调节生活进而“放飞自我”的一种展示,这令偏爱转发“鸡汤文”、钟爱“鸡汤文”,且言行举止讲究内敛、稍有不当便要“三省吾身”的中老年人很“尴尬”。仔细一想,其折射出来的就是年轻人与中老年人心态观念的差异。

难道不是吗?在压力愈增、变革迅速的新时代,行进在奋斗的路上,如其怕出现尴尬便伪装出的虚浮的客套、违心的表态及压抑着怨气,不如大大方方地面对压力、直面人生,用自嘲和幽默的心态来调整生活的节奏、调侃生存的压力,使自己更接地气更真实地活着,这何尝不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一种勇于尝试的进取意识。

由此可见,从“囧”到“尬”,一路“热”过来的生僻汉字,所展示的不仅仅是现代年轻人的智慧、新颖、独特和与众不同,也揭示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心理的变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