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动脉结扎术的后遗症(20分钟微创除痔疮)

文章转载自: 东平医生

专家简介:黄东平,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新一轮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负责人。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从事普外科工作35年,擅长开放和腹腔镜下的胃癌、结直肠癌根治术及其放化疗的综合诊治及肠内肠外营养的支持治疗。

20分钟解决痔疮顽疾;3-4天即可出院;术中痛苦少,术后疼痛轻,治疗后反应小;让科学与疗效重新定义——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

痔是肛肠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人们对痔的认识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与痔相关的学说却在不断变化。

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肛垫学说”,他认为痔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在直肠下端的唇状肉赘称肛垫,病理性肥大的肛垫变为痔。1994年Lorder等通过研究提出“内痔产生的肛垫下移学说“,他们认为痔是由于固定肛垫的Treitz肌和Park韧带发生损伤并断裂,肛垫脱垂和下移而引起,这是目前普遍接受的痔病病因学理论。

在我国现行的痔诊治准中,将痔定义为“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流淤滞形成的局部团块”,并强调,肛垫是由肛管内壁黏膜、血管、纤维组织共同参与形成的正常解剖结构,它在维持肛门自身功能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其发生病理改变并出现临床症状时才能定义为“痔病”。

这些学说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痔的治疗理念,在此基础上涌现出许多治疗痔的新技术、新方法。

痔切除术是目前治疗III,Ⅳ度痔详细分类请参考前期文章《关于痔疮,你得知道这个...》)最常用的方法,手术原则主要包括切除脱垂的血管垫并促使肛管上皮复位和重建。

痔切除术包含多种术式,如MiIIigan-Morgan倡导的开放式切除术(1937年),Parks发明的黏膜下痔切除术(1956年),Ferguson、Heaton提出的闭合式痔切除术(1959年),以及Longo在肛垫下移理论基础上发明的PPH(1998年)。这些术式各有利弊,很难取舍。黏膜下痔切除术为较好地保留了感觉性排便控制功能,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费用低。闭合式切除术切口容易裂开、感染,愈合时间延长,术后疼痛明显。PPH疗效确切,但存在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如出血、直肠狭窄、急性直肠肛门功能紊乱、重度感染、直肠阴道瘘等,目前被严格限制用于Ⅲ、Ⅳ度内痔、以内痔为主的混合痔或直肠脱垂患者。

1995年日本的Kazumasa Morinaga首次应用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治疗内痔取得成功,随后在日本、欧美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Dopple guided hemorrhoid artery ligatoion,简称DG-HAL),是治疗痔疮的新型微创疗法,是集超声波探查、缝扎手术为一体的新的诊疗技术。该技术具有不开刀,不适感甚微,不用切除痔疮组织,无创伤,无术后并发症等优点。

2005年,黄东平教授从日本引进此项技术,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临床实践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完善且琢磨出一套适合中国痔疮患者治疗方法。

痔疮动脉结扎术的后遗症(20分钟微创除痔疮)(1)

“DG-HAL痔动脉结扎术”本质要点是将供应痔的动脉的高位、准确以及选择性结扎。其独特配制的肛门镜,可以安装一侧视的多普勒超声探头,通过多普勒超声的引导,便可以确定出来自肛门上方的靠近肛管的粘膜下动脉,同时,通过位于多普勒超声探头上方的窗口,可对这些动脉进行缝合或结扎。手术全程通过动脉多普勒超声显示进行判断,由于没有损及静脉回流,所以流入/流出比将会同时降低。这样,痔将会脱落,同时出血和疼痛也将消失。随着张力的降低,结缔组织也将再生,从而促进痔疮的收缩和脱落。

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的优点包括:

操作快速简便,完成1例手术只需20分钟左右;微创没有开放性创面,术中渗血少,无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安全性高,属低侵袭性手术;术中痛苦少,术后疼痛轻,治疗后反应小;治疗周期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节省了其他相关的医疗费用,因此比常规手术方式的总费用低。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的特性,该项技术在治疗肛裂、肛瘘、直肠息肉、肛周脓肿病症时也具有显著疗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