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

图文/林海伦

编辑/小 山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1)

玉米叶片上金龟另一种(金龟科),体表的毛茸可以防水

每年的6月22日前后是夏至节气。夏至那天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天黑得最晚,我们可以在野外的工作时间最长,收获最大。

6月是自然界中各种昆虫最为活跃的季节,它们随着气温的升高纷纷出来觅食和繁殖。因此,每年的6月份是观察和研究昆虫的绝佳时机。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2)

二斑黑绒天牛(天牛科),受惊扰时会散发出一股浓烈的臭气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3)

虎天牛(天牛科),一种非常迷你的小天牛

好在天暗得晚,我可以在下班后利用2个多小时的时间抓紧观察我的宝贝虫虫。通常我是在天空即将暗下来前就提早回家,因此总是错过神奇的“虫洞”通道(注:我将白天和黑夜时空转换的节点称为“虫洞”。)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4)

粪金龟(金龟科),对动物的粪便情有独钟,尤其喜爱牛粪作为哺育后代的美味,因此法布尔称牛粪为“昆虫蛋糕”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5)

铜绿丽金龟(金龟科),以取食叶片为生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6)

金龟一种(金龟科),白天睡觉,天暗后开始变得非常活跃,到处飞舞,触角呈鳃叶状,很有识别度

不久前的一天傍晚,我下班后来到东钱湖附近的山上,正好遇上要下雷雨,天空一片阴沉,好似马上要进入夜晚的光景,但当时才刚过5点钟。其实此时的光亮度接近7点钟的状态,误导了一些夜晚出来活动的虫虫们,它们陆续从白天躲藏的地方出来取食或寻找配偶。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7)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8)

苎麻天牛(天牛科),一种迷你小天牛,常在苎麻附近活动,行动十分警觉

可巧的是乌云很快飘走了,并没有下雨,接着天空又亮堂起来,我发现平时很少能见到的紫茎甲、淡灰瘤象、萤火虫、天牛等纷纷出现在植物的枝头和叶片上。这时我才意识到,我走进了神奇的“虫洞”通道。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9)

红头芫菁(芫菁科),又名鸡冠虫,受到惊吓时,会分泌有异味、毒性的黄色液体“斑螯素”来退敌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10)

红头芫菁(芫菁科),是种大胃王的甲虫,大量出现时会将整株植物的叶片啃食殆尽,这棵楤木遭殃了

其实这些甲虫都是夜行性的虫子。平时天暗下来后,它们开始上班时,而我正好离开回家了,永远碰不到一起。这次是机遇巧合,老天施了一次小法术,我们竟然在虫洞中相遇了。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11)

星天牛(天牛科),一种最为常见的天牛种类,幼虫时常危害桔树等果树,是重要的蛀食树心的害虫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12)

松褐天牛(天牛科),松材线虫的中间宿主,宁波山上大片松林枯死与其活动关系密切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13)

眼斑齿胫天牛(天牛科),翅膀上具有一对显著的眼斑

我发现这些夜行性的甲虫对光线特别敏感,当我的相机稍稍靠近时它们就会察觉到并缩腿作假死状,然后从枝叶上跌落下去,很难在地面上再找到它们。这种假死的特性是种非常有效的逃生方法,在象甲科的甲虫中特别明显。而对于那些白天活动的蝴蝶,如果在黄昏时遇见它们往往反应迟钝,表明视觉较差,难怪夜行性的虫子通常都有趋光性。

有意思的是我看到有许多萤火虫扒在野桐的叶片上,它们专心地添食叶片基部的腺体(这是种花外蜜腺,腺体上同样为昆虫提供糖分)。这种现象我是首次在野外遇见,原来萤火虫是种喜欢吃花蜜的甲虫。了解了萤火虫的这种习性,为以后人工饲养萤火虫打开了思路。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14)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15)

萤火虫(萤科),天黑后纷纷出来取食野桐叶片上的花外蜜腺,在原生态良好的溪沟边往往数量很多,主要为雄虫

在一棵野桐的树上,我总共发现20多只萤火虫在觅食,可见萤火虫的种群是不小的。现在有种观点认为萤火虫几乎不可见,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我倒认为,在自然界中萤火虫其实还是不少的,只是我们到不了萤火虫的生境中,自然是看不到它们的。

夏天的夜晚时分即使来到农村,到处是水泥路和路灯光,萤火虫是不可能出现的或被发现的。只有在没有灯光的山区,到处是一派原生态的光景,萤火虫才会出现。试想现在究竟有几个人愿意到这种杂草丛生的荒野中去寻找萤火虫呢?想起我们小时候,电灯还没有出现,完全是一派原始的农耕社会景象,晚上往田野中一走就会发现有星星点点的萤火虫飞来。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16)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17)

紫茎甲(负泥虫科),具有美丽的金属光泽,主要危害豆科植物,以幼虫侵蚀茎干内,使蛀食部位组织增生,一般白天不出来活动,天黑后纷纷爬上枝叶顶部取食或抱对

我第一次见到紫茎甲是在一个光线很差的下雨天,其余时间几乎看不到,这次紫茎甲大量出现,这是虫洞中遇见的另一个重要物种。紫茎甲是种负泥虫科的甲虫,体表具有紫盈盈的金属光泽,一种非常玲珑可爱的宝石虫,像件十分精致的艺术品。我看到有两种颜色的紫茎甲,但这种颜色差异与雌雄性别没有关系。当它们受惊扰时,后大腿会竖将起来,然后就要装死跌落下去。

紫茎甲的幼虫以蛀食野葛藤的茎杆为生,其幼虫又被称作“葛虫”,据说与蛀食云实茎杆的天牛幼虫一样有滋补强壮作用。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18)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19)

淡灰廇象(象甲科),喜食苎麻和野葛的叶片,通常天黑后出来活动,视力极佳,稍有异样便从叶片上跌落下来

象甲科的淡灰廇象,也是白天很少见到的一种象甲虫。天色暗下来后,它们纷纷爬上枝头露脸了,看来它们也是种典型的夜行性甲虫。淡灰廇象喜食苎麻和野葛的叶片,其体表具有许多瘤状的凹坑,视力极佳,稍有情况便会从叶片上跌落下去,淡灰色的体表与泥土的颜色可以融为一体。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20)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21)

云斑天牛(天牛科),一种巨型天牛,成虫常在天仙果、柘树上啃食树皮,并吸食白色乳汁

许多天牛也在傍晚时分出来活动。云斑天牛是一种体形硕大的甲虫,这是我见过的宁波境内个体最大的甲虫,喜欢啃咬天仙果和柘树的枝杆,因为这两种树杆都有牛奶样的白色乳汁,云斑天牛是种爱喝奶的虫子。

“甲虫”是鞘翅目昆虫的俗称。它们都有革质状的硬壳作为保护,里边的内翅呈膜质用以飞行。鞘翅目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为庞大的昆虫类群,全世界在36万种以上,保守估计宁波就有3000多种。多数种类个体很小,很难被我们注意到,只有那些体形较大的甲虫为我们所熟悉。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22)

棕长颈卷叶象鼻虫的雄虫(象甲科),颈部较长,会将野桐的叶片咬破然后卷起来,在里边产下一枚卵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23)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24)

黑长颈卷叶象鼻虫的雄虫(象甲科),颈部较长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25)

竹象鼻虫(象甲科)一边抱对,一边啃食着嫩竹笋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26)

竹象鼻虫(象甲科)与大多数的象甲一样都会装死,受惊扰时便会六脚朝天,立马从植株上跌落,以此方式常能成功逃生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27)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28)

花椒象甲(象甲科),只出现在芸香科的樗叶花椒树上,幼虫蛀食其树干,被咬处时常会有树脂流出

宁波常见的甲虫有天牛科,特征是其触角特别长;象甲科俗称象鼻虫,其特点是头部前面有特化成和象鼻一样长长的口器;金龟科的种类也相当多,触角呈鳃叶状,其幼虫是重要的土栖害虫;锹形虫科的甲虫又叫锹甲或剪刀虫,雄虫上颚大而突出如鹿角状,头大而强且好斗,是种宠物昆虫。另外还有虎甲科、步甲科、瓢虫科、埋葬甲科、叶甲科、豉甲科等许多种类的甲虫。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29)

有沟叩头虫(叩头虫科),又名跳百丈、跳搏虫、膈膊虫、跳米虫、蛷、剥剥跳,通过弹跳可以轻松翻转,一种非常好玩的甲虫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30)

泡桐龟甲又叫泡桐叶甲(叶甲科锯龟甲属),对台湾泡桐的叶片危害十分巨大,常被啃食得千疮百孔

山上发现绿壳甲虫(六月宁波在虫洞)(31)

红胸窗萤(萤科),其触角非常有个性,触角锯齿状,幼虫为陆生,以蜗牛为食

甲虫的世界奇妙无穷,每种虫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关注和研究虫虫其乐无穷。

林海伦 2021年6月24日

-----the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