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现实路径)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这“四个一”,对于我们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从当年的“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这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更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其中一位,就是要求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深刻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段时间,我国雾霾天气、一些地区饮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严重污染问题集中暴露,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社会反映强烈。强调,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
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其中一位,还要求我们必须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提出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一手坚定不移抓化解过剩产能,一手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建立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我国还制定和修改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以及大气、水污染防治法和核安全法等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加大了惩治力度,形成了高压态势。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2013年起连续8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今年,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的时刻,他再次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指出:要坚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全社会人人动手,鼓励和引导大家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起来为祖国大地绿起来、美起来尽一份力量。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在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称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其中一条,深刻表明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行动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社会主义紧密相连的,是同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内在统一的,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境界,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要求。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必须看到,中国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人口总额不到十三亿,十四亿人口的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就会把这个人口数量提升一倍以上。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因此,反复强调:“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求我们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出,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从内涵上说,绿色发展理念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致的,都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既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又明确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反复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共为,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就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是全方位变革,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深刻洞察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就要顺势而为,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就要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推广节能、节水用品和绿色环保家具、建材等,推广绿色低碳出行,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再生产品,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
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在多年持续快速发展后,我国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但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还在恶化。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享受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
党的十九大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把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明确提了出来。这既反映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补短板、强弱项,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强烈使命担当,也彰显了我们党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新期待的真挚为民情怀。
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总结并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部署。2018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落实这些要求,中央打响了蓝天保卫战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高度认可。2020年7月14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显示,68.5%的受访者认为过去3年所在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认为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受访者达到了70.1%。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徐徐展开。
(选自《新湘评论》)
点分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