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英红在哪里(何以飘香大湾区)

英德英红在哪里(何以飘香大湾区)(1)

随着产业园办得红红火火,英德、阳山外出务工群众纷纷返乡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日前,笔者在清远英德市红茶产业园内的一家中央智能茶厂里,认识了一位特殊的“制茶大师”,它每天能制出2000斤优质干茶,而且24小时“连轴转”都不费吹灰之力。正是有了这位“制茶大师”的加盟,才使得千百年来的英德红茶生产加工,首次实现了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

自2018年入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以来,英德市红茶产业园充分发挥“产业园 ”模式的辐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英德红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历史悠久的英德红茶产业发生嬗变,英德市正在依托产业集群和区位优势,着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茶园”,让英德红茶的味道在大湾区飘香四溢。

●南方日报记者 赫鹏翀

通讯员 熊成帆 张涓涓

统筹:赵文君

产业园 科技▶▷这个“制茶大师”不一样

“人工制茶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即便是制茶大师亲自上阵,也很难确保每一杯英德红茶的品质和口味完全一致。”虽然自己就是制茶专家,但广东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文定还是向笔者坦言传统制茶工艺的“痛点”所在。

作为一家致力于英德红茶产业化发展的高科技企业,该公司自入驻英德市红茶产业园以来,便积极研发新工艺、新技术,力求借助“产业园 科技”实现英德红茶的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生产。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确保消费者品尝到的每一杯英德红茶,都有着相同的品质和味道,不受加工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黄文定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公司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相继研发出10多项专利,终于让这位特殊的“制茶大师”在英德上岗。

笔者在英九庄园内的中央智能茶厂看到,这位“制茶大师”就是全国首条“英红九号‘红条茶’智能化生产线”。“这条智能化生产线不仅可以高质量完成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一系列传统人工制茶工序,而且实现了全程连续化、自动化和清洁化生产,形成了英德红茶的全产业链数字化加工工艺。”黄文定说。

产业园 资本▶▷让英德红茶“入珠融湾”

作为英德市红茶产业园项目牵头实施主体,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海涛告诉笔者,在产业园成立之前,遍布英德的200多家大大小小的茶企都是分散经营。“如果依靠‘低质低价’竞争,产品就很难打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茶叶市场。”胡海涛回忆道。

2019年1月18日,英德市正式开展产业园项目申报入库工作,组织产业园范围内和其他符合要求的经营主体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建设项目申报。英德茶企在产业园的引领带动下,摒弃“小散乱”传统发展路径,开始抱团发展、壮大规模,全力以赴让英德红茶“入珠融湾”。

目前,英德市红茶产业园总面积1018.7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营销、金融创新等五大板块。位于产业园内的4家中央智能茶厂已陆续兴建,部分产能已投入使用,能够满足种植面积在20亩以下的小微企业对加工、包装、销售等方面的需求。

产业园 扶贫▶▷让“空心村”人财两旺

在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同时,英德市红茶产业园通过“公司 农户”“茶旅融合”等多种形式反哺农村,“产业园 扶贫”模式正在加快破解当地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我们茶园在承包当地农村整合土地后,还吸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现在村民不用外出务工就能有一份稳定收入。”广东石门山生态科技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丘业平介绍。

作为英德市红茶产业园的入驻企业,石门山茶园自2015年开始承包村集体整合的林地,在当地开启了英德红茶产业化发展,为外出务工村民提供了返乡就业的机会。

51岁的王月娣是石门山茶园附近的上塘村村民,苦于没有富农兴民的产业基础,她和许多村民不得不前往珠三角等地务工,上塘村逐渐变成了“空心村”。2016年,王月娣同其他几名村民一起来到石门山茶园工作。在村委会和茶园领导的帮助下,王月娣家现在已经实现了脱贫。

“现在每个月都有2000多元工资,跟在广州打工差不多,还能照顾家里的小孩。”她笑着说,“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