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新规实行时间(防沉迷最严新规)

2021年8月30日,“防沉迷最严新规”出台,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按下加速键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防沉迷新规实行时间?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防沉迷新规实行时间(防沉迷最严新规)

防沉迷新规实行时间

2021年8月30日,“防沉迷最严新规”出台,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按下加速键。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那么,在“防沉迷最严新规”实施一周年之际,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落实情况如何?仍有哪些难点痛点需要解决?未来还需要做出哪些新的调整?

A

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时隔一年,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已取得成效。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在防沉迷新规发布之后,各大企业积极探索、主动实施多元化的未保工作形式,包括:采用人脸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防止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或租借他人账号;建立家长监护平台、开通未保服务专线、推出未成年人充值退款自助系统,为家长教育未成年人提供更多便利和帮助;开展研究与培训,协助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技能等。

上述报告还指出,未成年人游戏总时长、月活跃用户数、消费流水等数据,同比都有很大幅度减少。

近日,尼科咨询发布的《中国年轻玩家》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人玩家(6岁至17岁)的渗透率由60%降为了40%,数量由新规前2020年峰值的约1.22亿人,降低为如今的约8300万人,另外77%未成年人玩家每周游戏时间出现减少。腾讯、网易、三七互娱、盛趣游戏等游戏公司未成年人游戏时长、流水仅在1%左右,并且还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

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彭伶表示,相关未成年人防沉迷规定以及专项整治活动,提升了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关注程度,相关文件规定对互联网平台的社会责任有了明确要求,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企业对于自身商业行为的自我约束。

B

部分家长意识还未与法律规定同步

虽然,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诸多环节需要打通,首先便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短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表示,部分家长作为实际的监护人,意识并没有跟法律规定同步,在家庭内部对子女的监管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

《中国年轻玩家》报告指出,71%未成年人玩家每周游戏时间少于3小时,仍有29%的未成年人玩家每周时间则超过3小时,原因是有82%的家长允许小孩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玩游戏。

由身份认证所引发的充值打赏的纠纷也随之产生,且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能够进行大额充值的账号都是经过实名认证的,但平台在识别充值主体是否为未成年人的问题上仍存在操作层面的困难。

诺诚游戏法创始人朱骏超列举出了未成年人纠纷的难点,“充值人是否为未成年人?通过何种方式可以证明(或否定)充值人为未成年人?是否存在成年人谎称未成年要求退款的情形?如果确为未成年人充值,充值金额是否应当全额退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认为,未成年人充值打赏现象及其治理,需要厘清并平衡背后的多重利益,涉及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家庭成员的财产利益以及网络游戏和直播平台及相关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和交易安全保障。

C

租号售号平台或成为“防沉迷漏洞”

与此同时,在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开展中,还存在未成年人通过游戏交易平台租买账号绕过实名认证的漏洞。

对于上述现象,也曾有两会代表和委员建言献策,禁止游戏交易平台租卖账号,对向未成年人租售游戏账号的行为进行严惩,确保“防沉迷新规”落实到位。

不过,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租号售号的行为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得相关部门对类似平台的监管与治理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其中,游戏账号作为虚拟财产,其归属权去留的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账号租卖是一种虚拟财产交易,一直以来都不受游戏运营方的支持,且隐患颇多”,游戏行业分析师张书乐向南都记者表示,在游戏实名制要求下,上述行为便是违规行为。

对此,游戏企业也开始通过技术手段来甄别“漏网之鱼”。在暑期专项行动期间,网易游戏针对夜间长期在线的疑似未成年人账号,添加人脸识别验证功能。具体来说,当玩家在晚22点-早8点期间在线时长超过2小时,且被系统初步判定为疑似未成年账号时,将会触发人脸识别验证。该举措将覆盖网易游戏旗下多款热门产品,有效防范冒用他人账号的行为。

对此,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建议,网络交易平台在游戏账号的租赁、买卖方面应该尽到更多管理责任,通过平台规则和用户协议加大对平台上卖家出售账号行为的管理,履行甄别买家是否为未成年人的责任与义务。

专家建议

既要多方协力,也要关注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未成年防沉迷需要重新定义和准确界定,现在的说法都太过于模糊了”,田丰认为,严格意义上,未成年人的防沉迷工作仅是刚刚起步,比如平台、学校、家庭各方面的责任仍未厘清,也很难落实到位,“我们都知道需要各方协作,但是怎么协作,需要有较为精准的说法”。

《2021年游戏产业舆情生态报告》显示,53.1%的网民认为目前不仅是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亟待提升,家长群体的网络素养同样亟待提升。而家长责任意识不到位、企业缺乏正面引导、缺乏学校课程体系等是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的主要障碍。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是以专章的形式对学校保护作出规定的”,彭伶认为,在防止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过程中,除了家长和企业端要履行好相对应的职责外,学校也要做好教育工作。需要有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来提升孩子自身的识别判断能力,让其能够在心理上提升警觉性。

与此同时,也有从事未成年保护工作的专家表示,未成年人保护并非对未成年人行为进行管制、控制,而是从保障未成年人权利的角度,尊重他们的发展、成长的权利,不应当去剥夺、限制,合理地引导他们正确地使用网络。现行政策整体上是从保护的角度出发的,但对未成年人发展性关注比较少。

“治理之本还是要实现多重主体和利益的平衡”,刘艳春表示,在压实平台责任的同时,也要确立相应的司法和监管规则,通过要求家长承担起对孩子的监护职责,对自己家庭的财产安全尽到充分的注意义务,进行理性而体现效率的过错认定和责任分配,引导家长、平台各尽其职,并且鼓励平台通过功能开发、技术创新等方式,给予家长更多的关爱、陪伴、守护孩子的权限和能力,形成多方良性互动,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友好、清朗的网络空间。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培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