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

老首长,您是否还记得那一千担的救命粮,还有那些蔬菜和猪肉呢?我们党的有着优良的传统,凡是为党和革命事业做过贡献的朋友,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恳请老首长在万忙中,拨冗过问并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给廖复初以应有的政治待遇。只有如此,方可体现人民军队的负责精神。

1991年,已经开始在家休养的开国上将王震,正在自己的书桌前,拿着一封信出神。这封信的字迹十分工整,但是信的开头,就是上面的那段话。如此简单的一句话,怎么会让身经百战、而且长期担任国家重要领导工作的王震将军如此出神呢?所谓的救命粮,以及蔬菜和猪肉,又都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1)

这还要从抗日战争开始说起。

南下支队

如今要说起王震将军,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太多,但是要提起南泥湾开荒的359旅,那中国人几乎是家喻户晓。王震将军,正是359旅的旅长。

1941年,革命圣地延安因为受到了敌人的全面封锁,经济陷入困境,很多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为了能够自给自足,党中央动员了所有的力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一时间,延安的荒地和陇头,都是拿着锄头、开荒种地的人群。

这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359旅官兵。

从1938年起,359旅一直在桑干河一带进行游击战,曾经多次参与反“扫荡”战斗,并且取得了不少胜利。1940年底,359旅奉命返回陕甘边区,在延安的门户南泥湾驻防。在大生产运动发起之后,359旅也开始积极响应。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2)

经过了两年的奋斗,359旅不仅解决了部队的吃穿问题,还每年上交给边区政府一万担公粮。1942年,毛主席亲自题词,盛赞359旅是“发展经济的前锋”。

1944年底,359旅从延安出发,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组成南下支队,与东江纵队会合,在湘赣粤地区拓展根据地。南下支队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仍然突破敌人的多道封锁线,在1945年8月底抵达了广东南雄。

就在这时,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举国欢庆。而南下支队的任务,也变得不那么急迫了。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突然动作起来,集中了5个军,准备包围南下支队。南下支队只有指战员三千余人,只能先想办法自保。在请示中央后,王震率部北归,在十月中旬到达了湖北省的孙家畈。

此时,王震接到命令:359旅和新四军的5师,以及一部分河南军区的地方部队合并,成立中原军区,由李先念担任司令员,王震担任副司令员,继续坚持武装斗争。不久之后,中原军区就已经发展成为地跨鄂豫皖湘赣5省、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军区。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3)

蒋介石对中原军区的发展非常忌惮,他害怕让中原军区再发展下去,会严重威胁武汉和南京的安全。为此,他不顾全国人民反对内战的呼声,调集了二十多个师、共36万人的兵力,向中原军区合围过来。

此时,中原军区仅有6万余人的兵力,难以和敌人打防御战。李先念和王震审时度势,决定主动出击,对敌人各个击破。不久之后,359旅就在枣阳、湖阳等地成功打击了敌人。敌人被迫后撤,重新部署兵力。

1945年冬天,敌人卷土重来。359旅此时已经非常疲劳,武器弹药的补给也出现了问题,于是不得不返回洛阳店附近休整。

但是,当部队前进至环潭镇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雪,道路被冰封,难以行进。而且,此时359旅的军粮已经接近枯竭,急需补充。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4)

经济模范359旅,居然遭遇到了粮食危机,这可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其实,部队的军需部门手里有钱,但是,周边大一点的城镇,都在敌人的掌控之中,即使有钱都买不到粮食。从后方调集粮草,太过危险不说,就是不危险,在运输上也根本来不及。

为了解决问题,王震不得不找时任鄂北行署专员的李实帮忙。但是李实此时也很困难,他的鄂北行署,仅仅只有几个工作人员,所有的财产只有一个不大的公文包,让他解决粮食问题,实在是勉为其难。

首富之家

不过,此时确实也只有李实还能有些办法了。他在鄂北地区已经活动了几年,对当地的条件相当熟悉。他知道,就在环潭镇,有一个超级富翁,他们可以帮忙。此人就是有“廖三代”之称的“环潭首富”——廖家。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5)

环潭镇水运发达,是方圆百里的商贸中心,一直都有“小汉口”之称。这里的首富,当然是实力雄厚的。不过,廖家正应了那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们是凭借卓越的商业眼光,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没有任何巧取豪夺,整个过程,可以说相当励志。

廖家的祖上不一般,是廖家寨的族长,如假包换的大地主。此人的地产极多,仅靠收租就成就了一番富贵,所以人称其为廖老太爷。老太爷的长子名叫廖临轩,此人也颇具商业眼光。他在20岁时,遇到一个意大利传教士,受其影响信奉了天主教。

当时,附近的应城地区盛产石膏,矿主张家在一次采矿行动中,开洞开到了附近徐家的矿脉上,两人因此对簿公堂。徐家找到廖临轩帮忙,而廖临轩则请了洋教士帮忙。当时的清朝知县哪里敢惹洋人,于是便判决徐家胜诉。

由于这次事故,矿井已经无法再开采石膏了,只能蓄水熬盐。徐家觉得利润不大,不想再经营了,于是就和廖临轩商议,想要以一万两千串铜钱的价格,将矿井卖给廖临轩。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6)

廖临轩很想要这个矿井,但是又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于是便回家找族人商议。这些钱在当时,能买千余担粮食,数目不小,族人都认为拿这么多钱投资矿井风险大,于是纷纷表示反对。

廖临轩的妻子毛氏是个有见识的女人,她对自己的丈夫非常支持。看族人们不肯出钱,她便站出来表示:如果此次投资不成功,便拿出自己的陪嫁抵偿损失。族人们一看有人兜底,便不再反对。就这样,廖临轩成功买下了矿井。

咱们前面提到的“蓄水熬盐”,其实就是对废弃石膏矿的二次开发。由于石膏矿层中都会含有大量的盐分,所以只要将水注进去,过上一段时间,水就会把矿层中的盐分溶解。此时只要将水抽出来进行处理,就能同时得到石膏和盐。

这种开采方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很安全,但是太耗费人工,成本是一般开矿的好几倍,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干。但是,廖临轩却不管这些,执意要干,因为他坚信,在不久之后,石膏和盐都会有好的销路。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7)

果不其然,随着清末乱世的到来,建筑和生活的需求都在增多。石膏和盐,自然也就成为了畅销品,利润非常可观。廖临轩有先见之明,提前做好了布局,所以趁着这一波行情发了大财。之后,他继续追加投资,收购矿井,进入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模式。

到了1919年,廖临轩已经成为富甲一方的财主。家中的土地数量,在他手上翻了一倍。同时,他还拿出钱来,在村里建了一座能容纳五百人的大型教堂。

后来,廖临轩的年纪逐渐大了起来,感觉干不动了,于是就将所有的产业交给了二儿子廖石庵管理。廖石庵同样很有商业眼光,将家族产业继续发扬光大。此时的廖家,已经有了矿井5座,盐厂5座,工人千余人,同时还在应城购买了大量的房产。

抗日战争爆发后,廖石庵不愿和日伪军合作,于是就退居二线,将生意交给管事张方打理。张方是个手眼通天的人,能够和日伪军虚与委蛇,廖家的财产也因此得以保全。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8)

1943年,廖石庵因病去世,产业随即交给了廖家长孙廖复初掌管。廖复初为人谨慎,他早就和国民党的一些大员建立了联系。抗战胜利后,他不仅收回了自己的所有产业,还从国民党第75师要来了七十多个人,和自己的家丁组成了百余人的“矿警队”,保护自家的产业。

廖临轩、廖石庵、廖复初三代人,把仅仅是地主家庭的廖家成功带入了商业圈子,并且成就了一段久盛不衰的传奇,所有他们家才有着“廖三代”的称呼。

出手相助

廖家人虽说大富大贵,但是却不是为富不仁的守财奴。在民族底线的问题上,他们一直都守得很坚决。抗战期间,廖家曾经担着很大的干系,将祖产借给国军127师当做指挥部。新四军的第五师曾经有一段时间遭遇封锁,生活困难,廖家也是慷慨解囊,送去了他们急需的食盐和金钱。在他们的心里,还是有着爱国热情的。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9)

所以,在359旅出现粮食危机的时候,李实首先想到了廖家。但是,此时已经不再是抗日时期,廖家和国民党关系匪浅,能否相助我军呢?李实虽然拿不准主意,但是此时也只能冒险一试。

当李实敲开廖家大门的时候,家主廖复初并不在家。接待他的,正是当年廖复初的祖母、当年支持廖临轩收购矿井的老太太毛氏。这位老人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耳不聋眼不花,头脑非常清晰。

当听李实说明来意后,毛氏说道:“我们廖家,向来是爱国明理的,也希望老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我看现在那么多老百姓都支持你们共产党,想来你们确实有过人之处。我们廖家人都不是守财奴,我这个老婆子又岂能坐视不理呢?你们需要多少粮食,请给个数吧。

李实一听,非常高兴。他回答说:“老夫人,您可真是深明大义啊。我们现在需要粮食千担,其他的就再无所求了。我可以给您写一个欠条,等到革命胜利后,必然连本带利如数奉还!”说着,他就拿出了事先写好的欠条,盖上了鄂北行署公章,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10)

毛氏拿过欠条,看了一下,说道:“李先生,欠条就不必了。这些粮食,就当时我们廖家给你们的支援吧。”说着,她把管家叫来,当众将欠条撕毁。

这一次,廖家不仅支援了359旅上千担粮食,还有几十口大肥猪,以及大量的蔬菜。这一下,359旅的问题全部解决了,很快他们又在战场上生龙活虎起来。

地主落难

1946年,蒋介石亲手撕毁《双十协定》,解放战争随即爆发。而廖家,也被一下子打入低谷。

国民政府为了讨好欧美,开始大量高价进口石膏和盐,这一下直接影响了廖家的本土矿业受到了很大打击,销量直线下降。而且,国民党高官腐败不堪,不断地巧立名目讹诈廖家。前前后后,他们从廖家抢走了黄金多达八十多两。同时,国统区那高到离谱的通货膨胀,也让廖家损失惨重。

生意不好做也就罢了,偏偏廖复初辛苦搭建的人脉关系网,也同样靠不住。国民党高官看上了廖家的矿产和房产,所以就利用矿警队抢夺了矿井的实际控制权,排挤廖复初。更有甚者,他们利用矿警队打击工人,打击地下党,无所不用其极。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11)

1949年,江南一带逐渐解放。在国家的政策鼓励下,廖复初重新掌握了矿井,重新开始经营,甚至还成了当地的民意代表。但是到了1951年,却突然有人举报廖复初曾经犯过两项大罪:第一,廖家的家丁曾经和湘鄂西红军有过对抗;第二,廖复初的矿警队曾镇压过工人,捕杀过共产党人。

实际上,这两项罪名都和廖复初没什么关系。他的家丁确实和红军有过对抗,但那是在廖石庵时期,早已时过境迁了;至于镇压工人、捕杀共产党,更是国民党派来的监矿人员所为。当时的廖复初,已经被排挤出了管理层,这些事情他根本就不知道。

事实上,廖复初不但没有捕杀过共产党人,反而利用自己的关系,掩护、保护过地下党。甚至有一次,他担着巨大的干系,带着一箱一箱的银元,从矿警队和国民党高官的手里,救下了三名已被查实的共产党员。他对国家,是有功的。

但是,两件事又确确实实的发生过。当时的国内斗争形势复杂,对于廖复初这样的大资本家、大地主,人们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不管他是否参与过犯罪,人们都会抱着一种“宁可错,不放过”的态度来处理。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12)

就这样,廖复初被判了刑,进了监狱。而廖家的矿产,也被国家没收。

随之而来的,是整整39年的监禁生涯。等到1990年廖复初出狱的时候,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他此时已经没有了对未来的奢望,只希望能和自己的家人踏踏实实地在一起。

很快,廖复初就来到武汉,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但是,按照当时的户籍管理制度,他这个被监禁了39年的地主,是无法落户的。也就是说,廖复初成了“黑户”,没有任何社会保障。这对一个老人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困难。

于是,廖复初开始频繁的给相关部门写信申诉。但是,时过境迁,当初能证明他给359旅提供粮食、赎回三名共产党员的证明人,基本都已经作古,他所说的话根本没法证明,他的所有申诉也全部被驳回。

一个偶然的机会,廖复初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马希良,而叙述者则是当初前来借粮的李实。在文章中,李实回忆了当初找廖家求助的事,这让廖复初又看到了希望。他赶紧去打听李实的联系方式,却发现他早就已经病逝了。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13)

最后,廖复初只能退而求其次,给文章的作者马希良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并且希望马希良可以仗义相助,作为一个间接的证明者,再帮自己争取一下。

受托求助

马希良原名马兴,是山西晋城人。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359旅。

马希良热爱写作,虽然当时仅仅是一个普通战士,却经常在军中的重要媒体上发表文章。后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惊动了王震。

王震将军幼年家贫,虽然上过几年小学,却算不上有多少学问。他对读书学习,有一种非常执着的爱好。对于知识分子,他也非常尊重。在听说自己的部队里出了一个“秀才”之后,他马上就来找了马希良。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14)

当时,马希良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王震到来之后,立刻拉着他到旁边闲聊。结果他发现,这个马希良还真的是不一般。于是他说道:“你可是咱们359旅的笔杆子,以后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来找我,不用一级一级的上报。”后来,王震还把马希良调入了718团的政治处,从事宣传工作。

马希良的性格,仗义、正直而又热心。他每个月的工资加上稿费,收入很少。但是,他在生活上却非常简朴,不但自己不舍得吃穿,就是孩子来管他要钱,他都不愿意给。不过,要是同事有了困难,或者单位有了困难,马希良却能随时拿出钱来帮忙。

可想而知,以马希良的这种性格,看到廖复初的来信之后,会是怎样的表现。他马上给王震将军写了挂号信,并且向他提起了当年的事,希望他能帮忙。这也就是本文开始时,让王震感慨的那封信。

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一位地主托人致信王震)(15)

信寄出之后,马希良还觉得不放心,想要亲自去拜访一下廖复初。等他来到武汉,敲开廖家的大门之后,却发现这户曾经的一方首富,如今居然家徒四壁,生活困难。于是,马希良拿出了自己的一百块钱,塞给廖复初,说道:“当初你们家对革命的帮助意义重大,这是给你的一些补偿。

廖复初看着钱,眼泪流了下来。他将钱还给马希良,说道:“我们当初支持的是国家的部队,你个人的馈赠我怎么能收?

马希良听得出来,廖复初的话里,隐隐有一种对国家的抱怨。于是,他说道:“这不是我个人的钱,是我替你向民政局申请的救济金!这只是第一笔,以后不定期的还会有。

廖复初将信将疑的看了马希良半天,最后还是收下了钱。

从这天开始,马希良便有了一个新的工作:去工厂里捡垃圾变卖。每次凑够一百块钱,他就会给廖家送去,并且说这是救济金。马希良的所作所为,目的只有一个:为359旅“还债”!

而另一方面,王震将军在收到信之后,也认识到此前的工作有所疏漏。他马上指示有关部门,再次对廖复初的问题进行调查。这次由于有了他和马希良的作证,廖复初的名誉很快得到了恢复,判决被撤销,几十年的工资,也全部补发。对革命有过贡献的廖复初,终于得以安享晚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