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养马的太监 大明风华里的弼马温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毁誉参半,其中对于名臣于谦的刻画,多少让观众有些不适应,一个科举出身的臣子,居然因为喝醉酒乱说话,被朱棣贬到边关当小卒?还跟卧底的瓦剌首领马哈木一起养马?

这剧情太过玄幻,愤青二愣子的于少保也让明粉一时不敢认领,不过,于谦养马时一句“弼马温”的戏言,倒是揭示了明代军事的一项重要制度:马政。


明朝养马的太监 大明风华里的弼马温(1)

我没做过,也没说过!


01 官马民牧,养马成风

古代战争中,尤其是在农耕民族对抗游牧民族的战争中,马匹的作用至关重要,远到秦汉时期,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得汗血宝马,以此改善马种,增强骑兵实力。明代建国之初,蒙古骑兵便是北方边境之患,元顺帝虽然远遁,但那些游牧民族随时都能卷土重来,不得不防。

因此,从朱元璋时期开始,明朝的统治者们,便非常重视马政。

《明会要•马政》中记载了一段朱元璋的谕令:“马政,国之所重。近命设太仆寺,俾几甸之民养马。恐所司牧养失宜,或扰害养马之民,皆当告诫。……其为朕申明马政,严督有司,尽心刍牧,务底蕃息,违者罪之。“

明代对养马的重视,远胜以前的任何王朝,而且,明代养马既有官牧,更有民牧,实行“官牧给边镇,民牧给京军”、官民并驾齐驱的马政制度,使得民间养马风气盛行。


明朝养马的太监 大明风华里的弼马温(2)


当时,朝廷设置有太仆寺、苑马寺等独立的马政机构,还设置御马监,专门掌管皇家用御马。

没错,御马监,也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初次任职天庭的部门。

明代确实设置有御马监,由中官(太监)职掌,专供皇家。

御马监的草场面积共约31559顷,遍布顺天府(也就是北京)境内,包括宛平、大兴、通州、蓟州、玉田等多处地方。皇城内也有御马监的草场,比如朝阳门外的郑村坝、东安门外奶子府街、天师庵草场等,如今都已成为寸土寸金的热闹都市,当年却是膘肥体壮的群马出没,风吹草低见御马

当然,御马监的官员并没有叫弼马温的,那只是吴承恩的戏谑之言,不过也有其来历,咱们后来再讲。

除了专供皇家的御马监,明代管理马政的法定机构叫作太仆寺,隶属兵部,一把手太仆寺卿为从三品官员;在外则设立行太仆寺、苑马寺,类似于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

《明史•兵志•马政》记载:“永乐初,设太仆寺于北京,掌顺天、山东、河南。旧设者为南太仆寺,掌应天等六府二州。四年,设苑马寺于陕西、甘肃,统六监,监统四苑。又设北京、辽东二苑马寺,所统视陕西、甘肃。”

也就是说,太仆寺主要负责京师附近的马政,而苑马寺则统领边镇马政工作,比如陕甘等地。


明朝养马的太监 大明风华里的弼马温(3)

养马官不是养马倌!


最初,太仆寺主要管的是养马,后来扩大到与马相关的各种工作,比如关换、折粮、收买等,这些也都统称为马政。

太仆寺的职能越多,也就意味着明代的马政制度越发完善,趋于专业化,这样的制度之下,养马专业户也就应运而生。

02 官方养马指标

明代重视马政,上行下效,养马业自然就格外发达,出现了各种养马考核指标

《明史•兵志•马政》记载:“其民牧皆视丁田授马,始曰户马,既曰种马,按岁征驹。种马死,孳生不及数,辄赔补。此其大凡也。“

从史料来看,明代是有专门的养马人的,国家按照家里的田地(估计应是草地)、人口等情况,发放马匹,让他们饲养,每年定时征收马驹,如果种马被养死了,而生下的小马驹又达不到征收数量,就得给政府赔钱,如果生下的小马驹数目有余,那是否可以私自出卖?或是由政府额外给钱收购呢?

史料中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每年太仆寺都有大笔购买马匹的银两,除了通过边市交易以茶叶交换马匹,民间贩卖也是一条途径。


明朝养马的太监 大明风华里的弼马温(4)

双马傍地走,赶紧辨雌雄!


不过,考虑到政府拟定的养马指标,完成任务尚且不容易,私自出卖恐怕只能是美好的想象。

《明史•兵志•马政》中记载:“洪熙元年,令民牧二岁征一驹,免草粮之半。自是,马日蕃,渐散于邻省。济南、兗州、东昌民养马,自宣德四年始也。彰德、卫辉、开封民养马,自正统十一年始也。已而也先入犯,取马二万,寄养近京,充团营骑操,而尽以故时种马给永平等府。景泰三年,令儿马十八岁、骒马二十岁以上,免算驹。”

也就是说,除了日常养马,养马户们还要负责让马匹配种、繁衍生息,一般而言,每两年就要上交一头小马驹,除非公马18岁、母马20岁以上,再也没有繁衍能力后,才不再上交小马驹。

马的繁殖过程中,基本每年只能生产一次,每胎大多为一只马驹,多胎情况较为少见,如果再考虑马的年龄、身体等状况,两年一头,基本就是极限,很难有余地留给养殖户发挥。


明朝养马的太监 大明风华里的弼马温(5)

这买卖能做吗?


如果说多养几匹马,普通家庭田地有限,又没办法提供相应的草料、粗粮。

《明史•兵志•马政》中记载:“民十五丁以下一匹,十六丁以上二匹,为事编发者七户一匹,得除罪。寻以寺卿杨砥言,北方人户五丁养一,免其田租之半,蓟州以东至南海等卫,戍守军外,每军饲种马一。又定南方养马例:凤、庐、扬、滁、和五丁一,应天、太、镇十丁一。”

明代杨时乔《皇朝马政记》则记载:“宣德四年,令山东州、济南、东昌三府每五丁养骒马一匹,三丁养儿马一匹,不在免粮之例。“

由此看来,明代养马户们5-10人便要养一匹母马(骒马),3人养一匹公马(儿马),一般而言,1公马4母马就计为一群马(永乐十年前是1公3母为一群)。

而且,北方养马还能免掉一半的田租,但南方却没有这样的制度优待,家里的田地除了要足额交田税,还要供给马匹的吃喝开销,马与牛羊不同,是要吃精饲料的,一天半斤,一年也须吃掉一两百斤粮食,多养上几匹马,真是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了。


明朝养马的太监 大明风华里的弼马温(6)

赔钱,有点方,让我缓一缓!


更要命的是,如果朝廷发放的种马死了,养殖户是要赔钱的。

生不出小马,完不成指标,要赔钱;养死了种马,让朝廷财产遭受损失,也要赔钱。

我们不难发现,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制定政策时已将所有因素考虑进去,老百姓想钻政策的漏洞、占朝廷便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03 “弼马温“其实是养马注意事项

关于明代马政问题,我们说了许多,但具体怎样养马呢?《大明风华》里于谦自嘲是弼马温,这又有何典故呢?

其实,弼马温一词,并非是西游记独家发明,这不过是明代的养马户们人人皆知的一项养马注意事项,于谦自嘲并非无的放矢。

明代养马成风,除了用于军备,北方也以马为生产畜力,南方则多用来负重驮物,因此,无论是专门的养马户,还是普通农户,都具备相当的养马常识。

比如,喂马就有“三不饱”的讲究:马匹饥饿时不能喂饱、出远门也不能喂饱、远途归来还是不能喂饱。

饮马则有“三不饮”:浊水不饮、恶水不饮、沫水不饮。对于刚吃完草料的马匹,或是刚刚骑到的马匹,也都不能立刻饮水。

至于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弼马温,其实是“避马瘟“的谐音,民间养马人通常会在马厩里养一只猕猴,以此来防止马瘟。


明朝养马的太监 大明风华里的弼马温(7)

仿佛听到有人在说哥坏话!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马厩畜母猴避马瘟疫。”

为什么李时珍强调是母猴呢?

对此,有人作了更详细的解释,认为是因为母猴每月来的月经,流到马的草料上,马吃了,就可以防治瘟疫。

关于“弼马温“的问题,台湾历史学家、掌故家苏同炳先生曾专门写了篇文章《“弼马温”释义》,文中,苏先生提到:“明人赵南星所撰文集中,曾有这么一段话,说:‘《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西游记》之所本。’”

难怪孙悟空弄懂弼马温的含义之后,暴跳如雷,这封号分明是在辱骂它是母猴,真是气煞老孙也!

不过,不管孙悟空生气还是着恼,弼马温的流行,无非说明了养马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副业,养马常识已经深入寻常百姓家。


明朝养马的太监 大明风华里的弼马温(8)

气不气的,习惯就好!


在马厩里养一只猴子,“令马不畏邪,辟恶消百病“,已经成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甚至可以写进经典小说里。

因此,玉帝封一只猴子当管马的官儿,似乎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养马之风盛行的明代,也因此具备强劲的军事实力,足以对抗蒙古等游牧民族骑兵,有了二百七十多年平稳的国运,如果不是明末气候恶变、内忧外患,或许还没那么容易被满清铁骑踏破金瓯,入主中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