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橡皮泥怎么量体积(一块橡皮玩半天)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努力陪伴孩子成长的中年胖子。

昨天针对学习习惯,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能落地的东西不多。今天尝试分享自己在学习习惯上的一些弯路,抛砖引玉。

01 学习习惯很笼统,很难说清楚

当我们开始了解学习习惯这个东西的时候,就会发现,学习习惯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更可怕的是,他基本可以做到千人千面,又能全球统一。比如说,非常著名的橡皮擦定律。

一块橡皮泥怎么量体积(一块橡皮玩半天)(1)

一块橡皮泥怎么量体积(一块橡皮玩半天)(2)

一块橡皮泥怎么量体积(一块橡皮玩半天)(3)

从这个图上,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孩子的状况。

老实说,每个孩子的情况千差万别,但又异曲同工。

我们看到的,也许是磨洋工,怎么磨又能超出我们想象。包括但不限于,橡皮,折纸,发呆,斗笔,画画,撕纸…… 。

许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后面那些高大上的方法论,思路。

缺的是不肯吃鸡饲料的娃。

02 曾经做过的尝试,无一例外都失败

沿袭自己在工作中的习惯,希望能养成孩子的学习。分别尝试过如下的一些。图片是上网找的,如果侵权可以联系我

计划本周复盘番茄钟积分制自律表

一块橡皮泥怎么量体积(一块橡皮玩半天)(4)

一块橡皮泥怎么量体积(一块橡皮玩半天)(5)

一块橡皮泥怎么量体积(一块橡皮玩半天)(6)

一块橡皮泥怎么量体积(一块橡皮玩半天)(7)

一块橡皮泥怎么量体积(一块橡皮玩半天)(8)

实际上,这几年尝试下来的工具还有很多。最后也不能说完全是失败告终,但是肯定是没有达到预期的。

老实说,因为早期接触过很多心理学,育儿方面的知识,甚至有点想着会降维打击的。但是现实沉沉地打击了我。

一个个剖析其中的点

  • 自律表

这个表是小学低年级用来规范孩子习惯的。

当时这种东西可能刚刚兴起。也很好奇。

这个表最后没有发挥作用,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因为里面的项是自己定的,比如说起床刷牙这类是当时觉得要规范的。

实际上,这个维度非常粗糙,很多完成标准没有和孩子协商好,造成执行的过程中,有很多扯皮的时间。这个表对于小学高段其实意义不大了。

  • 周复盘

PDCA循环很久以前就流行了。当时引入和孩子交流是希望可以做周复习。另外心里一直有个执念,习惯好了,成绩自然就会好起来。孩子很好奇,但是不能很好地带领孩子执行下去。这个周复盘没有执行好的原因,可能和自律表类似,最后形成的下周行动计划,不能很好地落实。

  • 番茄钟

在微观时间管理里面,确实是非常优秀的方案了。

说起来,我们光番茄钟前前后后就买了10多个,不同样子的,有液晶的,有传统番茄的,还有草莓的,因为时不时会放弃,时不时又想起了了,所以买了好多个。

番茄钟最大的障碍,并不是15分钟时间或者20分钟时间。

二是任务的分解。

  • 积分制

这个方案,我们一直有在坚持做,现在也在做。目前来看孩子还比较适应,但是我们也是前前后后折腾了差不多3年。

这个积分制,前后迭代了很多版。有需要的可以给我留言,发一个现在的版本。

  • 计划本

计划本放最后讲,是因为确实非常难,对于孩子,对于家长都是很大的挑战,因为很快会发现,计划没法执行,当然也就无法形成正向循环。

03 家长的心里建设很重要

开始之前,我们作为家长首先要有一些心理建设:

  • 孩子是自己的,最后承担结果的是自己。专家的话可以听,但是他不兜底
  • 不是什么好习惯都适合自己孩子。这里主要说明是不同阶段养成。
  • 已经这样了,还能怎么样?如果像我这样,6年了才开始正儿八经弄,那也怨不得谁了。想马上改过来是不可能的。
  • 现在改还来得及。
  • 几乎没有孩子是自律的,大部分学霸说散养都是烟雾弹
  • 降低预期。否则明年的这个时候,还是会想着习惯问题
  • 我确实下了决心要弄这事。这个很关键,没有速成的办法,也没有便宜的办法。
  • 学霸两支笔,学渣文具多?工具就是用来提升效率的呀——养娃记0168
04 习惯养成再出发,屡败屡战

最近半年,也就是开始写公众号前,认真思考反思了这些年的得失,开始有如果下的几个思考。

  • 第一步,观察
  • 如果你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也有我类似的状况。
  • 第一步建议是观察。花几天时间,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
  • 最好是拿个凳子坐孩子边上,观察他,但是千万不要发表意见。
  • 千万要忍住。另外最好也别拿手机了。既然都决定带娃了,也就告别自行车了。
  • 我的做法是看教辅。他心里也平衡一点。最好是坐他后面。
  • 第二步,记录
  • 记录孩子每一次做事情的时间。
  • 为什么观察和记录要分开来呢。这是因为,前面观察的那段时间,我是一周左右。是建立孩子亲和的时间,说白一点,就是前面都没管,现在要管了,先得取得孩子的信任。
  • 这个记录也取得孩子的认可,最好他也能看到我们在记录。记录的时候要用定时器,最好不要用手机。
  • 第三步,深度参与
  • 前面的方法,主要是让孩子知道,我们想要深度参与进来,以后陪伴他一起成长了。就是每天都会陪他了。这个时候,对于家长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抉择,意味着需要牺牲自己更多的东西了。里面也包括机会成本。这个时候是非常难取舍的。但是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可逆的。这里的深度参与,简单说就是检查孩子作业。和前面的观察是一致的,但是观察的阶段,最好不要明着说作业错了,书写不好了。挑毛病是非常容易的。这个阶段,我们是讨好孩子的,没办法,咱就是这么卑微呀。
  • 第四步,习惯收集器
  • 在第一步的时候,观察下来的东西,包括后面几个步骤观察下来的东西。
  • 一般来说,都会颠覆自己以前的认知。什么意思呢?
  • 在深入观察以前,我们可能理解的习惯是,到点做什么,按时完成作业?复习预习?等等这些。
  • 深入观察以后,会发现,比如说草稿纸用不好?笔太细?文具特别多?复习的时候简单看看?预习不思考?难题想放弃?
  • 这个时候我们退缩还来得及,要不然后面麻烦事更多了。
  • 第五步,习惯调整
  • 大的毛病不要犯,这个需要盯着。我们家长需要心理有个秤,什么习惯优先要纠偏,要校正。从哪里开始入手,这个纠偏的工作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比如说作业完成不了了?
  • 有些习惯不用大张旗鼓的做。需要给自己和孩子一个时间,半年,甚至1年,或者更久的时间去调整。
  • 比如玩橡皮的问题,不用刻意强化,越强化,越对着干。不动声色的从桌子上拿走就好了。
  • 第六步,习惯调整闭环,循序渐进
  • 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说法是21天。这个21天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肌肉记忆。同时也说明,我们定好要纠偏一个习惯,需要有这么长时间的耐心,去检查,督促。
05 计算习惯纠偏路

我们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有意识的训练计算能力(积累了一部分题,小学阶段留言找我要)。最近学校专项比赛得了比较高的奖项,顺带数学的兴趣也浓了很多。

小学

这个过程中发现有几个点。首当其冲就是错误率很高。和孩子商量要提升计算能力,他也同意,差不多是每天10道题的量,限时完成。

观察下来,涉及7的很容易错。后面就加大了7相关的分数等训练。成绩有明显的改善。

初中:

还在有几个问题:偷懒,常常漏步骤,直接心算,错就错在心算上了。另外就是正负号问题。

找了一套题。还是老办法。每天10题,但是有书写问题。所以另外买了软抄本,答案写在软抄本上。几个要求

1、不能心算,所有步骤都写出来。

2、字迹清晰。

3、草稿纸要分区域,写题号。(一般是空白草稿纸画8个区域,方便回溯检查验算)

4、验算。

从前几次计算题的错误率来看,逐级递减就可以了,如果一开始10道题,错5道,那确实有点多了,但是毕竟是自己孩子,只能一起找原因想办法。后期就是提要求,如果错了4个,就算过关了,订正就行了。错5个,就再做10道题。但是不宜更多了,没什么必要,报错兴趣也很重要。不要在意一时得失,尊重客观规律。

写下关于计算的内容,主要是分享,我们在深入孩子的情况以后,发现计算是很多内容的基础,但是老师会默认孩子学会了的。

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计算问题,实际上,背后的习惯,并不是很轻松从哪边书上能找到的。老实说,找老师最有价值的是,诊断。但是恰恰很多老师不具备这个耐心,甚至有一些一对一。

话说回来,任何一个方法,都会有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不一而足。但是,对于个体来说,投入产出比是一定要考虑的。

一块橡皮泥怎么量体积(一块橡皮玩半天)(9)

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中学阶段,叛逆的萌芽已经越发明显,许多看起来无法接受的缺点,拖沓,拖拉,信心不足,情绪管理不善,丢三落四,凡此种种,一应俱全。我似乎慢慢把一手好牌给打坏了。不管如何,还是希望尝试着记录这段经历,聊以慰藉,抚慰余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