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描写赵敏的短句(金庸笔下的颍州豪杰)

金庸先生所著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许多角色都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其中不少与阜阳颇有牵连。这里就盘点一下那些和阜阳有关的人物。


张三丰:

落脚迎祥观,还收了个阜阳徒弟

金庸描写赵敏的短句(金庸笔下的颍州豪杰)(1)

张三丰曾在三清观修炼过

金庸小说中,张三丰是武学大宗师。他创立的武当派和少林寺比肩,共执江湖牛耳。

史料记载,张三丰曾在阜阳城的三清观修炼过。

三清观,又名迎祥观、俗称大观,座落在阜阳城西北角,建于明代,占地十余亩,房屋50余间,宏伟壮观,拥有庙产800余亩。明嘉靖年间的《颍州志》记载:“明初仙人张三丰在此修炼,并留有混元衣”。

在金庸先生笔下,张三丰收了宋远桥、张翠山等七个徒弟,号称武当七侠。而根据史料记载,张三丰落脚迎祥观时,曾收颍州人张古山为徒,后召为武当山提点。

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载:“张古山,颍上人,居太行王屋山天坛。养素葆和,勤修至道。永乐十五年,朝庭闻其道行,赐大岳太 和宫提点。永乐十六年秋,于清微宫解化。葬于桧林庵。”

清《江南通志》载:“明张古山,颍州人,生而端重,父母欲为娶妻不从,入迎祥观为道士,久之召为武当山提点,能言未形事,后 入山采药不知所终。”

民国废庙兴学,三清观改为三清小学,建国后地委党校设于此,原貌无存。去年底透露出的“阜阳老城修补规划”,提出于西城河区域划定宗教文化展示板块,依托迎祥观、青莲庵展示古颍州的宗教文化。或许过两年,迎祥观会完成重建,届时不妨前往一观。


朱元璋:

北照寺为僧,传说曾想在此处建都

金庸描写赵敏的短句(金庸笔下的颍州豪杰)(2)

朱元璋曾流落北照寺为僧

朱元璋原名重八,参加红巾军后改名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倚天屠龙记》中,朱元璋是明教教主张无忌的手下,在将要推翻元朝之时用计离间,令张无忌心灰意冷,辞去教主之职。

传说,朱元璋曾流落到位于颍东区袁寨镇的北照寺为僧,后又加入红巾军开启称帝征程。洪武二十五年,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拨出银两重修了北照寺。

北照寺址为隋代清丘古城故址,寺内有一传说,讲朱元璋重游北照寺时曾想在此建都。

当时他问军师刘伯温:“青丘城,乃朕龙飞之地,在此建都,如何?刘伯温四下张望说:“此地四面高,中间洼,不宜定都。若向南移一箭之地,便好。”

朱元璋接过弓拉满后向南射出一箭。没想到,此时一只鹤从天而降,张口衔住箭杆飞走了。众人急忙上马追赶。只见那鹤,马慢它也慢,马快它也快,一直往东南方向飞,过了长江才落下。箭杆落在金陵城的树杈上,于是朱元璋便在南京定都。

在阜阳地区关于朱元璋的民间传说还有不少。

颍上县半岗镇有清凉寺。有一次,朱元璋路过于寺中休息。时值盛夏,暑热难当。朱元璋仰天长叹:“可否清凉些?”言罢顿时凉风习习。朱元璋称帝后重修此寺。

在半岗镇还有一个歪口古井,俗称歪歪井。传说朱元璋路过此处,口渴难耐。但井水离地深不得饮。朱元璋拍拍井口说:“你不能歪歪吗?”话音刚落,井口倾向一方,井水随之溢出。

本地民间信仰认为,朱元璋是真命天子,上天厚爱,总是能遇难呈祥。


赵敏:

原是颍州人,红颜薄命殉葬而终

金庸描写赵敏的短句(金庸笔下的颍州豪杰)(3)

红颜赵敏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赵敏为《倚天屠龙记》中的女主角,许多人都以为她是金庸笔下的虚构人物。殊不知,在历史上赵敏不仅确有其人,而且还出生在阜阳。

小说中,赵敏是汝阳王察罕特穆尔之女,兄长为王保保。

赵敏之父察罕特穆尔是小说里的人物,原型为元朝太尉察罕帖木儿。

察罕帖木儿统兵有方,屡次击败各地红巾义军起事,是元庭第一能人。《新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记载:“察罕帖木儿曾祖阔阔台,祖乃蛮台,父阿鲁温,遂家河南,为颍州沈丘人,改姓李氏。”

这里记载的颍州沈丘,即在今天阜阳市临泉县。

赵敏的兄长王保保,号称元朝最后的名将,力保漠北元庭,更被朱元璋赞为“天下奇男子”。

实际上,王保保的母亲是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来他被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更名扩廓帖木儿。这一细节在《倚天屠龙记》中并未提及。

金庸笔下的赵敏明艳聪慧、文武双全、直率豪爽、敢爱敢恨,终与张无忌携手退隐江湖。不过,小说与真实历史的差距还是有点大。

历史上的赵敏,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观音奴。朱元璋遣师北伐时,夺取颍州,王保保退至沈丘。明军追击,王保保携沈丘居民毁城北逃。其妹“赵敏”也就是观音奴和王保保的妻儿在河南被明军俘虏。

朱元璋看重王保保的势力,想招降他,所以对俘获的王保保家眷很照顾,后来还把其妹“赵敏”,嫁给自己的二儿子朱樉。

当时朱樉被封秦王,领兵坐镇西安。“赵敏”颇有英爽之气,并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朱元璋不为所动,仍册封她为秦王妃。《明史 》记载,“樉妃,元河南王王保保女弟”。

婚后的“赵敏”,跟丈夫关系并不好,一直被囚于后院,也未生下一儿半女。

多年后,朱樉因病而亡,此时王保保早已过世,漠北元庭不足为患,朱元璋便下令让“赵敏”随秦王陪葬。《明史》记载,“樉薨,王妃殉。”一代红颜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彭莹玉、陈友谅:

杀害了阜阳仅有的一个状元

.

金庸描写赵敏的短句(金庸笔下的颍州豪杰)(4)

陈友谅是朱元璋最大的对手

《倚天屠龙记》书中,彭莹玉为明教五散人之一,戏份不大。实际上,他是被金庸忽略的高手。历史上的彭莹玉是南派红巾军的创始人,一生反元直至牺牲。彭和尚和他的徒弟们扶持徐寿辉做皇帝,建立天完政权。在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中,彭莹玉晋级为天下第一的武林宗师。

在金庸笔下,陈友谅是丐帮的人,奸诈狡猾,利用宋青书杀了武当七侠莫声谷。历史上的陈友谅是元末群雄之一,朱元璋最强大的对手。起先,陈友谅投效徐寿辉麾下,之后逐步高升,最后竟然发动政变,把老板徐寿辉给宰了。就人物性格而言和小说确有相似之处。

彭莹玉和陈友谅,同阜阳的瓜葛不多,能够拎出来说的,也就是他们的门徒部下杀害了阜阳仅出的一个状元——李黼。

李黼,颍人也。生于1298年,30岁殿试第一,被蒙元朝庭钦点为状元,后不断升迁。1352年江州之战,时任江州路总管的李黼与其侄李秉昭为元尽忠。城破人亡之际,他大喝:“杀我,勿杀百姓!”

在阜阳城和李黼有关的地名比较多。老北关的“状元巷”,因李黼状元及第而得名,传言状元巷有其故居;现市医院老区西侧有李氏宗祠,为李黼后人所建。

李黼死前一年,颍州人刘福通起义,攻克颍州,李黼兄李冕奋战就死。明嘉靖年间,颍州城东门建了三忠祠,祀李黼、李冕与李秉昭。

此外,阜城的奎星楼和文峰塔与李黼也颇有瓜葛。史志记载,李黼之后,阜阳再没出过状元。大概是因为奎星楼(三篷)不高,文星不显,所以功名不多。康熙年间又建文峰塔(七篷),以振兴文风。


刘福通:

全书仅现一处名字,却暗藏深意

金庸描写赵敏的短句(金庸笔下的颍州豪杰)(5)

刘福通北伐大军消耗了元朝大部分军力

元末红巾军起义这场烽火最先是由白莲教首领刘福通点燃的。

刘福通元末颍州人,今属阜阳界首。因其家资巨富人又豪爽,身边聚拢了一帮人。1351年,刘福通率众起义,攻克颍州城,随即又进军河南等地。1352年,刘福通率领红巾军先后大败元军30万精锐之师,威震天下。

当时,如郭子兴等各路义军都打着红巾军的旗号。朱元璋那时还跟着郭子兴混,也算是红巾军旗下。

刘福通派遣了多路大军北伐,给元朝带来沉重打击。其中由关先生、破头潘率领的义军,一路北上攻破了元上都,后又向东两次跨过鸭绿江攻打高丽。

可以说,刘福通是颠覆元朝的最大功臣,他的北伐大军消耗了元朝大部分军力。“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元璋,是个不折不扣的“捡漏王”,他能够当上明朝皇帝,最该感谢刘福通。

在《倚天屠龙记》中刘福通并未出过场,这段历史成了朱元璋“捡漏”明教教主张无忌。

虽然刘福通并未成为《倚天屠龙记》书里的角色, 书中却有一处提及他的名字。

在蝴蝶谷大会一章,张无忌分拨人手到各地起兵反元。其中写到,“布袋和尚说不得率领韩山童、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皎儿等在河南颍川一带起事。”

事实上,金庸先生笔下的这段文字,内藏玄机。

事情还得从布袋和尚说不得的来历说起。

在《倚天屠龙记》中,布袋和尚说不得是明教五散人之一,为人诙谐,随身携带一口“乾坤袋”,任何利器都刺不破。这口“乾坤袋”还帮助张无忌练成九阳神功。

这个说不得虽是书中配角,却也并非金庸先生随意写来。

在唐末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奉化有位高僧就叫布袋和尚,他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世传他为弥勒菩萨化身。寺院里常见的大肚弥勒,即是以此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

金庸描写赵敏的短句(金庸笔下的颍州豪杰)(6)

布袋和尚是大肚弥勒的原型

金庸为何要让唐末的布袋和尚,穿越到元朝末年呢?显然这是在对应韩山童、刘福通起义宣扬“弥勒降生”这段历史。

韩山童祖父为白莲教主。白莲教认为当世是末法时代,未来弥勒菩萨将成为弥勒佛,一切推翻重来。白莲教这条煽动造反的理论,一直是历代帝王的梦魇。

同时,白莲教也吸收了部分摩尼教的教义。摩尼教认为世界是由明暗组成,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迎来新的“光明世界”。摩尼教传入中土后,人们根据这个特征称其为明教。当时,很多起义军都信奉“弥勒降生,明王出世”。

在元庭修复黄河故道期间,韩山童、刘福通二人就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以此号召白莲教信徒起事。

金庸先生写小说偏爱以史入文,他写下“布袋和尚率领韩山童、刘福通起兵”这段文字,也算给我们留下一个隐藏的彩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