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琴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楚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有个读书人,善弹琴。姓俞名瑞,字伯牙。他从小跟一位叫连城先生的名师学琴。几年之内,他学会了吟、猱、绰、注等手法,但怎样去领会乐曲的神韵,把曲调中的思想感情用琴弦表达出来,很难做到。
三年后,师傅考虑再用老办法教他,看来收不到良好的成效。一天,他便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了,高高兴兴地背着琴跟随师傅乘船到了东海蓬莱山。师傅叫他坐下歇息,自己去找仙师。
伯牙置身在这高山巍峨,林木苍郁的山野之中,想到师傅去了好几炷香的时光了,仍不见归来,心里忐忑不安。便沿着山路去找师傅。当他绕过了一个山头,一幅奇异的画面呈现在他面前:一道瀑布飞流直下,泉水溅在岩上,化成千千万万颗珍珠,你争我夺似的冲向空庭。幽寂的山谷回荡着飞瀑流泉的声音。这声音象奇妙的音乐,萦环林间。美妙的音乐,使伯牙如醉如痴,忘掉了一切。他在一块青石上解开琴囊,抚琴而歌。琴声时而婉转似鸟鸣,时而清新如飞瀑,时而激昂似高山……他高兴得一曲终了又弹一曲,完全沉醉在音乐的海洋中。他弹出的乐曲充满丰富、鲜明的感情。正弹得妙趣横生之际,师傅回到了他的身边。他中断抚琴,问道:“师傅,你找到了仙师吗?”
“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师傅所说的仙师,就是让他到大自然中领会乐曲的精神,让自己的思想感情溶注于乐曲之中。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所成。从此,伯牙找到了一条学习琴艺的宽广道路。后来,经过刻苦的学习,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遇见一个知音。
岁月流逝,俞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不久,奉命出使楚国。他乘的船因遇上狂风恶浪,只好在汉阳江口停泊。一会儿,风平浪静,浮云中推出一轮明月。这一天,适逢中秋节,伯牙站在船头,仰视皓月,俯观波光,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了一首曲子,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一曲终了,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连连赞美伯牙的琴艺。
伯牙暗自惊喜。想道,我在楚、晋各地抚琴,从未遇见一个知音,山野樵子能懂我的琴音,颇觉怪异,便缓缓地说:“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过琴,审视一会,不慌不忙告诉伯牙:“大人这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制成。其树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然后把木材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这琴有五条弦,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了樵夫对他的琴作出的鉴定,心中十分敬佩。沉思片刻,调弦抚琴,请樵夫欣赏琴曲。此刻,伯牙心里正想着高山,弹出的旋律雄壮、高亢。樵夫在一旁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一转念又想着流水,弹出的旋律舒畅、流利。樵夫又说:“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忙推琴而起,上前施礼,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
樵夫拱手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宾主互道姓名,寒喧一阵。伯牙感叹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说完,便命童子焚香、秉烛,与子期在船头拜了天地,以兄弟相称,并相约明年中秋节在此重逢。次日,两人洒泪而别。
冬去春来,一年过去。伯牙在中秋节这天应约到了与子期分别的地方,谁料子期竟已离人世。幸在此相遇子期的父亲,一同到了子期的坟前。伯牙放声痛哭,旋即解囊取琴,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伯牙用刀割断了琴弦。
子期的父亲惊愕不已,问道:“俞大夫为何割断琴弦。”
伯牙仰天长叹:“知音不在,我鼓琴何用呢!”说完,高举瑶琴,用力向祭台摔去,琴破弦绝。从此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据记载,伯牙台始建于北宋时,清嘉庆年间重修,后颓败。解放后修复。碑廊门额上“琴台”二字,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的手笔。现在,主体建筑是一幢单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堂前有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遗址。这处精巧的园林占地约15亩,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风光明媚,瑰丽多姿,是汉阳的一个重要风景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