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赵州桥卢沟桥(古代的一桥飞架南北)
隋文帝时期,位于河北省南部的赵州,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但城南有条30米来宽的洨河,却严重阻碍着交通。
洨河水随季节的变化时涨时落。秋冬时分,河面干涸,河中间只有一股细流,人们可以蹚水而过。但到了春夏时节,雨量大增,水势陡涨,奔腾咆哮,凶猛异常,令人望河兴叹。
为了能在洨河上建桥,方便南北交通,官府请来的建造者们往往趁着秋冬干涸的季节,建造桥墩,但桥尚未建好,春夏的雨季就已来到。上游的洪水冲泻下来,把刚建好的桥墩连根冲垮。在这样宽的河面上建桥,工程浩大,困难之极。当地县令长官及百姓为此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此这样反复多次,人们几乎失去了信心。
就在这时,有人推荐了当时著名的工匠李春,面对这么个棘手的难题,李春并没有贸然夸口。他需要的是实地考察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望着汹涌咆哮的洨河水,李春双眉紧锁。
在了解到洨河季节性涨落的特点之后,李春对当地的建桥工匠们说:“洨河宽,河水涨落明显。目前来看最现实的方案,是建一座没有桥墩的拱形石桥,两头架设在河的两岸。”工匠们一致赞同,却也担心不建桥墩,桥身的重量就要全部压在两岸的桥基上,能承受重量的桥桩得需要打的多深。
李春不停的思索着,仔细地勘察河岸,忽然叫人扛来几块大石,指挥大家把巨石垒在河岸边,河岸既没有下塌也没有崩裂。李春凭着多年积累的施工经验,知道这洨河两岸的土质很结实,绝非一般土质可比的。
工匠们听到李春的解释,也才恍然大悟,因为洨河周围的房屋,没有地基,也没有倒塌的事情发生。这河岸土质结实耐压,可以再在上面铺上几层石板当桥台,这样就完全可以承受桥身的重量了。
桥的整体造形和桥基的问题解决了,桥洞的问题也出现了,一天,冥思苦想中的李春,走到一座独木桥边,望着独木桥忽然间大受启发:如果先分别造出同样形状的,独力支撑负重的拱形“独木桥”,然后再逐一拼接起来,逐渐加宽桥面,使它更为牢固,这样不仅施工简便,而且如果其中一座“独木桥”损坏了,也易于修补,同时不会影响到整体使用,这样就解决了桥洞的设计难题。
于是李春设计的桥洞是由28座拱形“独木桥”连接而成,每座拱形“独木桥”则由43块拱石连接而成。他让石匠们把选好的石料按规定的尺寸,凿成一块块宽度和长度不等的石料,石料的各面还要凿出细密的纹路,以便互相粘贴紧密并以此防止膨胀变形。由于李春科学周密的设计,每一块拱石的竖面和横面都结合得非常好,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
然而他进一步想到,洨河水势上涨时,河水流量巨大,对桥身的冲击力也大,设计中应该设法尽量减小。一再考虑之后,他决定一改以往石拱桥的“实肩拱”,在弧形的大拱两肩,各留下两个跨度不一的小拱,称为“敞肩拱”。按照李春的设计,这4个小拱的拱圈也是弧形的,而且总数也是28道。这种由李春首创的“敞肩拱”桥型,它不仅节省建筑材料,减轻桥体自重,而且增加了排水量,使大桥更为安全。而且,这种天才性的独创增添了桥体的造型美,使赵州桥轻盈地跨在洨河上。
竣工于公元608年的赵州桥,也成为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37.02米)的石拱桥。如此宽阔的河面采用单拱造桥,是空前的创举。历经近1400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傲立在世界东方的华夏民族中,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件珍品,向世人昭示着古老中国的悠久文明,和历史工匠们的聪明智慧。
还有什么大家关于赵州桥的故事,请下方留言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