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小经验30个方法(轻则受罪重则致命)
几个月的宅家生活,让孩子们缺乏足够户外锻炼,体质不同程度有所下降。长时间的照护,家长难免疲劳疏忽,居家意外也更易发生。加之前段时间又逢过敏季,以及疫情期间消毒剂的频繁使用,都可能给幼儿健康带来各种影响。
当孩子遇到状况,许多家长倾向于咨询各种育儿群、学习群、身边的亲朋好友。有时确能解决一些问题,可如果家长自身没有主见,则易掉入重重误区甚至危险之中。
插图 宋溪
烫伤患处险被抹盐,“起底”产品群内热推
不久前,三岁的阳阳在餐桌边不慎碰倒了热水壶,幸好水不太多,但隔着一层薄薄单裤还是将他的大腿表面烫出了泡。“我婆婆赶紧拿了盐,说抹上能消毒,我拦着没让。”阳阳妈妈坦言,当时自己也不确定婆婆的“偏方”有没有道理,只是直观觉得都起泡了,再抹盐得多疼啊!“后来医生说幸好没有抹,否则可能造成进一步感染。”
“有人知道这是缺啥不?刚发现娃的脚趾头有几个这样了。”育儿群里,一位妈妈晒出一张照片——胖脚丫上,小小指甲显得有些粗糙。
“以前我们家孩子脚指甲上有白色纹路,最近喝钙感觉好多了”、“最近出门少,晒太阳不够,要补补AD”、“卖钙的说,连吃三个月能达到最佳效果”、“我们现在吃这个钙片,搭配鳕鱼油促进吸收”……一句询问,引得诸多妈妈纷纷“进言”,并热心晒出自家孩子服用的各种营养品。
一番推荐过后,群里弹出某妈妈的疑问,“之前看有人说钙吃多了容易骨缝提前闭合还是啥来着?”此语立刻得到另一拨响应——“我家也没吃啊,崔玉涛不是说不用补钙吗?”“我问的医生也说不用补”……
争论无果,有人感慨,“这一天天都不知道听谁的!”有人打趣,“嗨,随便吃吧,咱小时候哪有这么多东西!”
“我早就把以前加的孕妈群、新手群都退掉了,费劲科普不说,一不留神还生气。”孩子已经两岁半的果果妈妈告诉记者,未生产时就有妈妈发链接团购月子牙刷,自己说了句海绵纱布做的月子牙刷很难刷干净,但根本没人搭理。还有一次一位妈妈问孩子发烧怎么办,有人支招蘸点白酒擦后背。“我说烧得不高没事,不用特殊处理。那个妈妈反问,38度怎么不高,大人都难受别说孩子了,我就再没说啥。”
由于前段时间不方便出门购物,新手妈妈晓晴加了一些母婴店顾客群。最近群里推荐了某款乳铁蛋白,宣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血红素铁结合蛋白”,能够促进铁吸收、补充免疫力,以及一大堆看上去很厉害的描述。而关于乳铁蛋白,多家正规媒体均进行过“起底”——母婴店产品多以乳清蛋白代替乳铁蛋白,取得保健食品认证的乳铁蛋白产品普遍在包装上注明婴幼儿为不适宜人群。
认知误区仍常见,偏方土法易害人
如果说营养品买哪种,吃不吃,勉强还算无关大局、顶多交点“智商税”。遇到病症、意外等,若轻信偏方土法,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危险。
微博上,乳腺科医生吕鹏威转发了一张婴儿图片,配文“刚处理完一个可怜的小不点女婴,看到的亲们一定科普周围的人,新生儿不要挤乳头。女婴乳头挤感染后乳芽腐烂掉,有可能导致一侧乳房缺失不发育,长大后还得乳房再造!”评论中,网友纷纷提及自身经历,“我还是女婴时被奶奶挤过”、“老公的奶奶提过要给孩子挤乳头,因为没有住在一起,逃过一劫!”
“给女婴挤乳头是典型流传广、存在时间长的误区。传说挤了乳头不会内陷,但局部挤压容易造成皮肤和乳腺组织损伤,导致宝宝乳房红肿胀痛乳腺炎,甚至是全身感染。”北京和睦家儿科医生赵涓告诉记者,日常接诊中,北京本地民众医学素养相对较高,用偏方造成严重后果的不太常见,但在网络咨询或求助中还是时而会看到。比较典型的除了挤乳头导致乳腺炎,还包括脚底敷蒜泥治感冒,导致出现刺激性大疱;用牙膏酱油等涂抹烫伤导致感染留疤,以及用酒或藿香正气水给发烧宝宝擦浴,导致酒精中毒和皮肤过敏……
“家长都期待孩子健康成长,但如果方式不对则会适得其反。”三甲医院儿科医生胡亮,擅长过敏、哮喘的治疗。在他的领域中,常见认知误区也有很多。”比如家长对激素有恐惧心理,认为雾化治疗伤肺,中药没有副作用可以随便用,过敏就是免疫力不足,需要提高免疫力等等。”
最近他遇到的一起严重病例,则属典型的偏方害人。“患者是名8岁小姑娘,来到我这时已经在当地医院用了肾上腺素,做了雾化,但仍能听到明显喘息。”询问之下胡亮发现,小姑娘确诊哮喘之初,妈妈尚能按医生要求给孩子进行规范化吸入激素治疗,且效果不错。但偶然间小姑娘的舅舅得知,外甥女正用吸入激素的方式治疗哮喘,便勃然大怒,骂妹妹(小姑娘母亲)愚蠢,还说了激素种种不好。舅舅虽不是医生,平日喜欢研究药酒,在附近十里八村小有名气。他让小姑娘立刻停止使用激素,精心研制了药酒给她“治病”。小姑娘憋着气喝下药酒,诱发了喘息发作,还差点因此丧命。
更离谱的“偏方”则属家长的“病急乱投医”,胡亮碰到不少哮喘小病人,起初治疗都不太规范。由于缺乏对哮喘的认识,家长误认为孩子体质弱、总得病,会不会触犯到了哪个神仙?有在民间找跳大神的,有给孩子在身上点点的,画符的。当然没有效果,还会延误治疗。
知识储备不可少,“三个问题”促思考
寄希望于玄幻“跳大神”的毕竟还是少数;执迷“解锁趴睡”,孩子嚎啕大哭却不去查看导致窒息惨剧也属极端;对待喝开水消毒、吃活蝌蚪去火等太过“偏门”的偏方,大部分家长还是有一定警惕性。而生活中更常见的磨牙、发烧、腹泻……才是真正考验家长的时候。
赵涓指出,对待幼儿各阶段常见问题,家长最重要的是提前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储备。例如新生儿时期出马牙、黄疸、乳房肿大都是常见生理现象,不能自行挑破马牙、挤乳头或给孩子用草药煮水喝;对于痱子,湿疹等,要保持皮肤清洁凉爽或保湿,而不是自行口服药物以及用厨房的各种佐料煮水擦洗;发烧时若孩子状态好,中低度发烧不需处理,只要好好休息保持液体摄入量。如果高烧可以口服退热药,不建议用冰袋冷敷,以及用酒精和一些中药擦浴。“如果面对常见问题,脑子里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该怎么办,就很容易轻信各种各样的说法。”
胡亮则建议家长最好在孕期,就阅读一些如《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等经典育儿书籍,孩子出生后遇到状况,可将育儿书籍作为词典去查阅。若已有了一定程度积累,却遇到仍超出自身认知的问题,又不方便随时去医院就诊,可以在线上搜索一些经过身份验证的正规医疗机构的正规医生。“很多医生都会就同一个话题发表科普文章,家长可以看看都是怎么说的,进行多方印证。若有进一步需要则可线上咨询医生,建立联系。”
“若不能马上判断一种说法是不是科学有效,首先要保持冷静,问问自己这个是真的吗?第二个问题,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有什么科学依据吗?”赵涓认为,如果家长面对纷杂信息能提出这三个问题并去思考,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那基本就不太容易被育儿道路上的各种“坑”所误导蒙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