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给我们讲了什么(花开堪折直须折)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给我们讲了什么(花开堪折直须折)(1)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侵删。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空;唐诗三百首,是璀璨星空中的颗颗明珠;唐诗三百诗的压卷之作,更是颗颗明珠中最为闪亮的一颗。都说压轴出场的才是重头好戏,那么唐诗三百首压卷之作,定是超越其他唐诗最为出色的作品。

然而,这首唐诗三百首的压卷之作,却并非我们心中所想的那样。它在艺术创作上不是最为上乘,比较普通,不算新颖;在语言遣词上也不算高明,明白如话,通俗易懂。然而,却是荡气回肠,可传可诵,含义隽永,引起世人强烈的共鸣。我们来品一品。

金缕衣

唐.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不要爱惜荣华富贵,而应爱惜少年时光。就象那盛开的鲜花,要及时采摘。如果不及时,等到春残花落之时,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也是中唐时一首流行歌词。歌词的作者现已无法考证,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或李锜所作,李锜是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杜秋娘是其侍妾,但诗由他俩所作这种说法,也是不确切的。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给我们讲了什么(花开堪折直须折)(2)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侵删。

初读这首诗,我们可能会疑惑了:唐诗三百首的压卷之作,也不过如此嘛,并没有让人觉得特别的惊艳。但是,这首诗既然被选作唐诗三百首的压卷之作,自有她被甄选的道理,我们来细细品。

诗的标题"金缕衣",一下让人联想到金光闪闪、珠翠围绕、缀满金线的美丽玉衣,这恐怕只有皇室贵胄、钟鸣鼎盛的富贵之家才能拥有的。没错,金缕衣比喻的就是荣华富贵。作者一开始在标题上便用了比喻的修饰手法。

提起"金缕衣",让人想起了李后主的《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中"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的诗句,其中的"金缕鞋"也是身在富贵皇室之家才能拥有的,皇室的富贵岂是一般人家能比的?

诗的上联,句式相同,两次"劝君",两次用"惜",反复咏叹,揭示了劝勉的主题。我们说诗歌历来讲究语词重复、韵律优美。本诗歌的上联只有微妙的变化,两次重复却不显得啰唆,回环不快不慢,形成优美的轻盈旋律。同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异曲同工。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给我们讲了什么(花开堪折直须折)(3)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侵删。

上联的"金缕衣"与"少年时"形成强烈对照,其实我认为,这两者几乎是等同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人们心里,光阴早就同黄金一样珍贵了。然,金缕衣贵重,少年时光则更为宝贵。

《淮南子.原道训》道:"故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金缕衣贵重,却失可复得;少年时光宝贵,却失不可复得。你说,哪个更珍贵?

诗的下联,再次反复咏叹,却是反向劝勉:不要等到花开宜折时才去采折,那就只有折空枝了。这两句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可见其威力不小。两联表现手法不同,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用譬喻方式,是比义。

而下联两句之内,又采用了正反强烈对比,"有花"是"堪折直须折","无花"是"空折枝"。"堪折直须折"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须"语意更为强调,有对青春年华纵情放歌的热烈。下联"折"字更是三见,数次强调,可见动词"折"的重要性,又自然形成回文式的重叠之美。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给我们讲了什么(花开堪折直须折)(4)

从通篇来看,反复是此诗的最大特征。上下两联回旋反复,联内句与句反复,句内又字与字反复,如此不断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可歌可诵,语语动人。而如此新颖立意,一再"劝君",规劝语气,情真意切,带着浓浓的歌味和娓娓道来的神韵,令人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真不愧唐诗三百的压卷之作。

作者不惜重彩浓墨的劝勉,无非一言以蔽之"莫负好时光"。由此,连朱自清都在他的《匆匆》里叹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诚然,人生苦短,时光易逝,岁月不待,我们更应珍惜时光,一如陶渊明说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趁青春年少,趁时光正好,及时进取,及时拼搏,"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欢迎讨论。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