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句论语117天(天天论语笔记103斯人斯疾)

【原文】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每天一句论语117天?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每天一句论语117天(天天论语笔记103斯人斯疾)

每天一句论语117天

【原文】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

6.10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完了!完了!这是命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有的人死了,大家都觉得很可惜——他不该这么早死啊!伯牛快要死了,孔子去看他,伤心地说:“完了!完了!这是命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有的人还活着,大家都觉得厌恶——他怎么还不死呢!“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宪问》)对比一下,看看在孔圣人的眼里什么人不该死,什么人该死。

孔子为什么从窗户探望冉耕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牖(yǒu):窗户。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从窗户把手伸进去握着伯牛的手。孔子为什么要从窗户探望伯牛呢?

朱熹注“伯牛,孔子弟子,姓冉,名耕。有疾,先儒以为癞也。牖,南牖也。礼:病者居北牖下。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视己。时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命,谓天命。言此人不应有此疾,而今乃有之,是乃天之所命也。然则非其不能谨疾而有以致之,亦可见矣。”朱子的意思是说:古人得病睡在卧室北面的床上,因为孔子来探望,改移屋子的南面,以使孔子南面视之,这是尊重孔子的一种做法。孔子则不肯受这个重礼,于是从窗子里握住伯牛的手,有永别的意思。

读《论语集注》时总觉得真是难为朱老夫子!他总能编出很多自圆其说的解读,有时候让你哭笑不得。本篇第一章就写道,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孔子这么个复古尊礼之人,显然不是说“南面为君”之意。或者说当时南面而坐本来就不是专指君王,而是指做高官之人,或地位高的人南面而坐。本章朱子解释不通孔子为什么要从窗户探望冉耕,就编出个孔子“不敢当”,“不受南面”,从而不进屋的故事。冉雍都可以南面,夫子却不可以南面?这是因为朱子生活在宋朝,“南面为君”已经成了通识,他无法改变,也不敢去改变。

我来解释就再简单不过了。冉耕得恶疾快要死了,估计是传染病吧,大家看孔子已老态龙钟,不想让他老人家冒这个被传染的风险,但孔子又坚决要探望。大家只好说,那您老人家就从窗外看看他吧。孔子是个性情中人,看到垂死的冉耕就激动得老泪纵横了,情不自禁地抓住了冉耕的手。以极其沉痛的语气与他的得意门生做最后的诀别,还一口一个“完了!完了!”“命啊!命啊!”“好人啊!好人啊!”好人而得恶疾,孔子虽为圣人,虽未博学多识的夫子,但面对垂死的爱徒也是一筹莫展,孔子只能说是命啊。

孔子为什么那么激动?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亡之: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夫(fú):语气词,相当于“吧”。孔子说:完了!完了!这是命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孔子为什么会这么激动呢?

孔子的激动是有原因的。冉耕是十大弟子之一,“四科十哲”中列德行科。德行科的学生一共只有四个:颜渊、闵子骞、仲弓及冉耕,个个都是爱徒。依依不舍、惋惜、怨天尤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人生最可怜最痛心之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人活得太久就免不了有这等悲哀。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不会超过五十岁吧,就是现在我们的平均寿命也才只有七十多岁。晚年的孔子得送走多少亲戚、朋友、学生啊!六十九岁的孔子送走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孔鲤,孔鲤只活了五十岁。七十岁送走了自己当儿子看,当衣钵传人培养的颜回,颜回只活了四十岁。临死前的一年送走了一生紧跟自己鞍前马后的子路,虽说子路活了六十二岁,可他并非自然死亡,而是被剁成肉酱惨死异国他乡。我们虽然不知道冉耕到底是哪一年死的,但应该也是孔子的晚年。就说这四个人的死,谁受得了啊!

道客村曰:

斯人斯疾命注定,

天妒英才伯牛命;

人生自古多憾事,

白发人送黑发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